电影《金陵十三钗》影评的跨文化解读-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金陵十三钗》影评的跨文化解读
1 引言
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
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
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
与同题材的战争片比较,该影片在表现对战争痛恨对和平渴望的同时,描写了即使是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不可磨灭的中国精神和人性救赎。
然而,这次《金陵十三钗》在北美和国内同期上映时,该片的国内票房一片叫好,在北美却冷淡得令片商发毛。
不仅无缘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初选,而且被一些外国影评家尖刻的批评为“是一个庸俗商业片和政治宣传片的混合体。
在一片欢呼和批判声中,我们仍然需要肯定的是,这是中国电影人希望跨越中美文化差异鸿沟,让美国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次尝试。
本文针对于外国一些媒体对《金陵十三钗》的观影感想的报导,分析海外观众对影片主题错误理解所体现的不同文化价值观。
2 理论背景
2.1 Samovar,的文化价值理论
了解一个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积累文化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人们较正确地描绘出互动双方的“文化图案”,“文化主题”,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
根据Samovar,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其中的一些价值观能折射一种文化,这些价值体系就是文化价值观。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不仅世界观不同,对于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也有所差异。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包容其他文化群体的行为,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言行,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2.2 Hall模式
Hall(1987)从沟通的角度,把文化归纳成高情景文化与低情境文化两种。
在高情境文化里,沟通过程的信息,大部分表现在个人的内化性或经由肢体来表达,很少表现在外显性的制码过程。
低情境文化则恰恰相反,大部分沟通的信息,都经由外显的符码来表现。
研究显示,高情景文化,如中国,日本与英国的沟通过程,强调间接性的表达方式,感情较为丰富,讯息较简单与模棱两可;低语境文化,如美国,加拿大,则强调经由直接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讯息,因此特别重视语言表达的结构和技巧的训练,也具有个人主义的取向。
3 对《金陵十三钗》主题理解的文化差异
3.1 高情境文化与低情境文化
在这部影片中,中西观众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豆蔻和伤兵之间
表达爱意的形式。
根据Edward Hall从沟通的角度提出的“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美国观影评论家及普通观众看不懂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
在影片中,豆蔻的爱意隐藏在她的琵琶声中,给心爱的人弹琵琶就是她在向他表露爱意。
豆蔻为了给奄奄一息的浦生弹奏一曲完整的《秦淮景》,冒着生命危险去翠禧楼拿琴弦,惨遭蹂躏至死,这是一种略带有母性的美。
然而,这种悲壮的死亡却被《纽约时报》的影评看作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命的浪费”。
3.2 以心换心或是浪子回头
中国观众看来,电影中的十三钗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代替一群纯洁的未成年的女学生慷慨赴宴,成为了英雄。
可是,谈及十三钗的人物形象,《纽约时报》声称,难以理解导演如何将柔弱的妓女和学生设定为烈士。
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她们只是一群曾经迷失的羔羊重新开始返程。
十三钗先是欠负,然后是偿还。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十三钗的欠负可以理解成是基于感恩而舍生取义的行为,当然是英雄之举。
孙隆基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时指出,中国人的“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遍,亦即是“以心换心”,“只要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就必须‘以心换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三钗践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她们是真正中国传统之仁义文化意义上的英雄。
女学生的解救、约翰和李教官的英雄之举都深深地碰撞着她们的心灵,使她们最终完成了从匮乏“有情有义”到回归人性“真,
善,美”的转变。
从这一层面理解,十三钗是中国观众眼中的英雄。
而在西方文化视野里,十三钗是一群回头的浪子,她们的赴宴不是是英雄之举,仅仅是一种赎罪行为。
电影交代了十三钗沦为妓女的种种因缘,意欲洗脱十三钗的前身之恶,最终,她们全部变身女学生的装扮象征着她们完成了由堕落者向天使脱胎换骨的转变。
然而这部关于“浪子回头”的电影没有体现浪子对自我灵魂的深刻剖析与忏悔,因此,十三钗即便作为回头的浪子也不能得到西方观众的肯定。
3.3 圣人与罪人
在影片中,假牧师约翰以一个在惨绝人寰的屠杀下觉醒的带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个体出现,对爱情的感召,侵略者的残暴,对已故女儿的思念,促使假他放弃了独自逃命的机会,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了保护这些女人的使命。
然而,《纽约时报》和《好莱坞报导》均认为约翰一夜之间由“投机份子”、到“高贵骑士”的转变太过突兀而不能让人信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所坚信的善恶观和西方存在很大差异。
就善恶变化而言,美国的善恶变化是沙漏性的,而中国的善恶变化是太极图式般的。
就善恶观而言,中国的道家思想认为善与恶辩证地存在。
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约翰从“自私小人”到“拯救者”的转变,如同风尘女子从最初对女学生的漠视到最终大义凌然解救她们一样,都是是在
大屠杀下人性救赎的召唤中实现的。
在西方,有罪的人需要一个中介-上帝的救赎才能变成圣人。
虽然影片中故事被有意地安排在了一座教堂里,但除了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血红色彩色玻璃窗,上帝并没有出现,连代表他的神父也是个假的。
因此,在海外观众看来,在没有上帝的指引下,约翰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4 结语
虽然本片在海外传播中失败了,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影响力。
西方媒体对《金陵十三钗》的差评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在影片的制作和宣传中,我们不仅要保存民族文化特性,而且要致力于参与到国际文化竞争中;并同时具有深刻的国际文化视野,既不试图迎合西方的口味,又能通过展示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内涵吸引海外观众,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