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与圆锥》导学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圆柱与圆锥》导学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圆柱与圆锥》导学案【学习目标】: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学习重难点】:
1、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一、【知识链接】:
1、已知圆的半径,求周长的公式:
已知圆的直径,求周长的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第10-12页,回答问题。

2、叫做底面,叫做侧面,
叫做高。

3、圆柱的特征:
圆柱的底面
圆柱的侧面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圆柱的高的特点。

圆柱的高有条,高的长度都。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转动,得到图形
3、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圆柱与圆锥》导学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圆柱与圆锥》导学案
(1)动手操作: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讨论后得出:沿高剪开,展开后得到或
斜着剪开,展开后得到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交流后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
宽就是。

四、【拓展延伸】:
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
③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检测】:
1.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
宽等于
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
2、判断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长方形。

()
(2)一个物体上、下两个面是相等的圆面,那么,它一定是圆柱形物体。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4.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