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
86
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S DIGEST
中国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的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
文/高颖
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研究主题有一定的变化。
《中国哲学史》期刊主要登载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6)哲学学科期刊转载指数排名中,该刊转载率排第一,综合指数排第三。
本文试图利用文献分析工具对《中国哲学史》2002年至2017年的文章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比较直观地把握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分析中哲学科近年的研究热点、变化和趋势。
数据与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一种科技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工具,没有使用领域的限制,可以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
近年来,CiteSpace被应用于各种领域,用于揭示学科发展和研究状况,效果显著。
在这些研究中,CiteSpace被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较少,主要原因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概念的发展较之自然科学领域相对缓慢,内容变化周期较长。
但是,用CiteSpace分析社会科学领域仍然具有与自然科学同等的价值,尤其是研究科学史、哲学史等领域。
本文采用了CiteSpace对《中国哲学史》2002年至201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数据来源是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
检索式为:来源期刊=中国哲学史,时间期限=2002年1月1日起2017年12月31日止,剔除不相关文章,共得到学术论文1048篇,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处理。
图谱绘制和分析
对数据进行作者分析、机构-地区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
(一)作者合著分析
得到在《中国哲学史》期刊上发表文章数量前20位的作者为:朱汉民(8篇)、李锐(8篇)、丁为祥(7篇)、张学智(7篇)、许家星(7篇)、任蜜林(6篇)、林乐昌(6篇)、王中江(6篇)、杨泽波(6篇)、赵建永(6篇)、陈来(5篇)、王博(5篇)、汤一介(5篇)、姜广辉(5篇)、殷慧(5篇)、向世陵(5篇)、刘学智(5篇)、彭国翔(5篇)、朱清(5篇)。
经过与中国哲学学科的学者访谈,以上前20位的作者大部分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内比较知名的学者,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同时,从图谱中我们可看到,作者节点之间绝大部分没有连线,合作关系分散,大部分文章都是独著,只有部分译文有多于一人的译者,合著文章较少,这跟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有关。
哲学学科的研究注重个人的论点和思想的独创性,内容多以思辨为主,学者个人能够独立完成陈述和阐释思想的工作,因此,中国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且研究独立性强的人文学科。
(二)机构-地区网络分析
对数据进行处理,创建规范词列表,将不同表述的同一机构名称进行合并,进行机构分析,可以得出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机构,并进一步将机构所处地理位置与地图双图叠加,可知发文机构集中在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经济较发达地区,西北地区基本没有。
这说明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领域,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经济较发达地区交流较多,除此之外,还和西北一些地区不是汉文化圈有关。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为比较15年中《中国哲学史》文章研究主题的变化,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将数据分割成3个阶段,2002至2006年为第一阶段,2007至2011年为第二阶段,2012至2017年为第三阶段,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
第一阶段(2002—2006年)共有1825个关键词,篇均关键词5.6个。
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
哲学
87
2018.6 | SOCIAL SCIENCES DIGEST
频次,节点的年轮圈代表了该关键词在不同年份的数量,某个年份的年轮越宽,代表在相应的年份里出现的次数越多。
标志点,即大节点包括:中国哲学(19次)、中国哲学史(17次)、冯友兰(17次)、儒家思想(11次)、朱熹(11次)、儒家传统(8次)、新儒家(8次)、齐物论(8次)、王阳明(6次)、郭店楚简(6次)、牟宗三(6次)。
紫色节点的紫色圈代表节点的中介中心性不小于0.1,是测量该节点所代表的文献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性的一个指标,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通常是不同研究领域的转折点。
具有紫色圈的重要关键词节点有:中国哲学史(0.4)、王阳明(0.2)、中国哲学(0.15)、儒家传统(0.15)、儒家思想(0.14)、朱熹(0.13)、郭店楚简(0.1)。
第二阶段(2007—2011年)共2177个关键词,篇均关键词5.5个。
大节点包括:朱熹(21次)、冯友兰(9次)、理学(7次)、中国哲学史(7次)、简文(6次)、齐物论(6次)、张岱年(6次);具有紫色圈的重要关键词节点有:朱熹(0.5)、老子(0.29)、礼运(0.24)、新儒家(0.23)、中国哲学史(0.21)、春秋时期(0.21)、天地万物(0.17)、简文(0.16)、礼学(0.14)、张岱年(0.12)、冯友兰(0.11)、文王(0.1)。
第三阶段(2012—2017年)共1857篇论文,篇均关键词5.20个。
大节点有:朱熹(28次)、齐物论(10次)、王阳明(9次)、儒家思想(9次)、儒家(9次)、礼学(8次)、理学(8次)、程朱理学(6次)、庄子(6次)、张岱年(5次)、刘宗周(5次)、经学(5次);具有紫色圈的重要关键词节点有:礼学(0.32)、齐物论(0.31)、朱子(0.26)、中国哲学史(0.23)、王船山(0.23)、王阳明(0.15)、佛道(0.14)、一阴一阳之谓道(0.12)、中国哲学(0.12)、儒家思想(0.1)。
1)研究主题的变化
为更直观地看到三个阶段以及整个研究主题的变化,本文在可视化界面上,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和聚类命名。
根据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方向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中,共自动形成了27个聚类,根据silhouette 值是否足够大,判断聚类是否具有足够的相似性,即是否能聚出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得出该阶段主要的研究主题大聚类有5个:①现代新儒学研究聚类,主要研究冯友兰、牟宗三、张岱年、梁漱溟等现代新儒学代表学人思想,以及新儒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联系和发展;②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聚类,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即先秦时期、汉—魏晋时期的传统哲学思想,包括诸子百家思想、郭象独化论、魏晋玄学等传统哲学思想;③阳明学研究聚类,主要研究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阳明心学和
儒家道德的关系,以及对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④出土文献文本研究聚类,主要是对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解读出的文本进行研究,郭店楚简属战国中期偏晚,内容包含《老子》《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尊德义》等16篇道家及儒家著作;⑤程朱理学研究聚类,主要研究的是宋明程朱理学思想。
第二阶段2007—2011年期间,自动形成了23个聚类,同理得出该阶段主要的研究主题大聚类有5个:①中国哲学史研究聚类;②宋明理学研究聚类,包括朱子学、阳明学以及他们与儒学的关系等研究;③出土文献文本研究聚类,主要是对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解读出的文本进行研究;④理学研究聚类,主要研究的是理学,其中关键词“曾国藩”代表的是清代理学研究类文章;⑤儒学和新儒学研究聚类,主要研究的是传统儒学和以张岱年等现代新儒学学人思想为主的现代新儒学研究。
与第一阶段的聚类相比,第二阶段的聚类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阶段的关键词聚类比较集中,第二阶段的聚类较清楚;从内容上来说,相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研究主题的子类进一步聚集,朱熹哲学研究、现代新儒学研究聚类的关键词节点的频次和中心性变大,表明这两类研究在第二阶段变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研究热点。
第三阶段2012—2017年期间,自动形成了23个聚类。
得出该阶段主要的研究主题大聚类有6个:①朱子学研究聚类;②道家思想研究聚类;③医学哲学与宗教研究聚类;④儒佛辨析研究聚类;⑤宋明理学研究聚类;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研究聚类;⑦阳明学研究聚类。
在第三阶段中,朱熹研究上升为第一位主题聚类,同时理学研究的相关聚类、程朱理学聚类和阳明学研究聚类也成为主要聚类,意味着明清哲学思想研究已进一步细化;儒、道、佛三家研究聚类分列第一、二、三位;新儒学和中国哲学思想(传统哲学思想)研究仍然是主要研究聚类。
2)研究聚类关系分析
在《中国哲学史》近15年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图谱中,频次大于10的关键词有:中国哲学、齐物论、朱子(朱熹)、冯友兰、儒家思想、王阳明、中国哲学史、张岱年、理学、礼学、牟宗三、庄子、朱子学、儒家、儒家传统、孔子、孟子。
具有紫色圈的重要关键词节点有:中国哲学史(0.3)、齐物论(0.27)、王阳明(0.21)、中国哲学(0.19)、朱子(0.18)、《中国哲学史》(0.16)、新儒家(0.15)、老聃(0.15)、儒家思想(0.13)、汤用彤(0.13)、庄子(0.12)、礼运(0.12)、礼学(0.1)、春秋时期(0.1)。
对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进行聚类,从关键词中提取名词性术语为聚类标签,共生成43个聚类。
其中主要聚类有7个:朱子学研究聚类、古文献研究聚类、现代新儒学思想研究聚类、老庄
哲学
88
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S DIGEST
哲学研究聚类、阳明学研究聚类、唯识学研究聚类、儒家思想研究聚类。
(1)中国哲学研究热点
结合各阶段分析可知,中国哲学的研究热点有:现代新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儒释道三家思想研究、古文献文本研究等热点。
其中节点最大、最集中的热点是现代新儒学研究和宋明理学研究。
现代新儒学是我国五四之后形成的现代哲学和文化思潮,主张复兴儒学,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特征,吸纳、融合、会通西学,来谋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这些人物在本文数据中的关键词中均有出现,有些是高频次关键词,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牟宗三等。
而随着现代新儒学的推进,宋明理学受到了现代新儒家的重视,与现代新儒学研究联系紧密,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形成了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思想来源的两种学派,在数据中我们也可看到,宋明理学在各个阶段占比大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第一阶段中①③⑤聚类、第二阶段中的①②④⑤聚类、第三阶段中的①④⑤⑦聚类,都是现代新儒学和宋明理学研究相关聚类。
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到,儒学与理学的研究联系紧密,其中宋明理学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心学研究最为突出,是热点中的热点。
(2)研究热点持续时间
朱子学、出土文献文本研究、阳明学和儒家传统思想研究在15年间持续为研究热点;现代新儒学学人思想研究的热点持续时间为前两个阶段;道家思想研究和唯识学研究的热点持续时间为前两个阶段和第三阶段早期;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阶段。
(3)中国哲学研究的知识结构
近15年中国哲学研究的知识结构总体上来说是以儒释道为主,其他思想研究为辅。
①儒家、道家、佛教三家思想研究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和研究重点,大部分文章的中国哲学思想都是从这三家思想发展而来的。
首先,我们能看到,儒家思想研究占比最大,从数据中我们能看到,各阶段论文的研究主题聚类儒家思想研究占绝对地位,在第一阶段中5个主要聚类都和儒家思想有关,第二阶段中的5个主要聚类也都和儒家思想相关,第三个阶段的7个聚类中5个聚类为儒家思想聚类,另2个聚类也与儒家思想相关。
其次,道家思想,即老子、庄子思想研究也占一定的比例,老子《道德经》研究和庄子《逍遥游》《齐物论》等均是研究重点。
最后是佛教思想研究,相比前二者占比较小,在佛教思想中唯识学研究是较为突出的研究重点。
②现代新儒学和宋明理学研究是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热点,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探寻现代化的方向,而宋明理学作为思想来源,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尤以其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心学为最。
我们从三个阶段中的聚类图谱能够清楚地看到,大节点“朱熹”和“阳明学”不仅频次高,而且连线强度也高。
因此,朱子学和阳明学是近15年中国哲学研究中的热点。
③出土文献的原文文本研究,主要是对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解读出的文本进行研究。
虽然比例不大,但是在15年间一直保持,持续性强。
结论
本文采用CiteSpace对《中国哲学史》2002年至201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作者分析、机构-地区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结合研究热点和热点的持续时间等数据,可知中国哲学研究在2002年至2017年间中国哲学研究主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如下:
(1)传统研究主题仍是研究重点
从三个阶段中聚类的数量、新聚类的增加和聚类内容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儒家、道家、佛教三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研究仍然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
儒家思想研究仍占研究绝对地位,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汉—唐哲学思想、到宋元明清哲学,都是中国哲学的研究重点。
此外,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研究虽然占比不及儒家思想研究,仍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重点,老子《道德经》研究和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唯识学等研究主题都是研究重点。
另外,出土文献文本研究,主要是对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解读出的文本进行研究,在15年间一直保持一定的研究比例。
(2)研究热点进一步发展
在第二、三阶段中,现代新儒学和宋明理学研究占比进一步加大,有一半以上的文章关键词都与现代新儒学和宋明理学研究有关。
从近5年中的聚类图谱也能够清楚地看到,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学和阳明学是近年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
(3)变化趋势
从图谱分析可知,儒学思想研究仍会在中国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道家思想研究和佛教思想研究等为其次;而现代新儒学和宋明理学研究继续会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朱子学和阳明学如何推动儒学的现代化将会是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仍然具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和上升趋势。
S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员;摘自《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