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融合的美育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德”融合的美育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7T08:13:57.723Z 来源:《教育学》2022年3月总第278期作者:魏秋霞
[导读]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如何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学情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带动“美育”“德育”的融合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成了我们又一新的历史命题。

成都市太平寺西区小学四川成都610041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如何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学情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带动“美育”“德育”的融合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成了我们又一新的历史命题。

一、以美润德——环境的陶冶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就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概括起来,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环境熏陶两方面来拓展以美润德的实施路径。

1.自然环境保护。

自然之美的存在,并不仅仅让人从中寻找美的景色、欣赏美的景致,更多的是体会自然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小学美术课中《大丰收》《我和昆虫》《娇艳的花》等课中都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学目标。

对自然的欣赏、保护,对绿色生活的畅想,是对美的一种追求,是对道德情感的一种升华。

2.社会环境熏陶。

(1)艺术环境创设。

学校开展多维度展示场景,校园博物馆、学校楼道公共空间、美术作品展区、校园环境打造、“润心田园”种植园的环境设计都是精心打造的视觉文化,唤醒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并使学生由此反观自身行为,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对居住环境的美化,不仅可以活用美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劳动提升生活环境质量,不失为一种与学生生活经验贴近的“美”“德”教育。

(2)公共资源熏陶。

针对学校农民工子女占比高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项社会资源补充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充分利用当地公园、各类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发掘其中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部分并加以利用,为教学深度融合发展奠定重要的社会资源基础。

二、以美润德——课堂的浸润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教师更应加强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学习研究,确保课堂教学得以高质量、高效率的组织开展。

教学过程中,巧妙打破学科壁垒,以核心素养为取向,开展主题式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世界。

三、以美润德——课程的开发
针对学校实际、学生学情展开研究,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以学科为“点”丰富学科课程内容、扩展学科课程教学领域,还能以各学科为“面”基于学科本质进行多维整合,关注点的建设的同时更关注面的融合,达到以点带面的优化课程育人结构。

1.开发校本课程为“点”。

以我校风筝课程深化实施为例。

学校提出“飞翔教育”理念,把“风筝”作为“飞翔教育”的支撑点。

本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风筝技艺,感受艺术、体验科学的出发点,把风筝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载体,进一步完善飞翔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以风筝“四艺”基础课程为“根”,以学科整合课程为“干”,以风筝系列活动为“枝”,以家校协作、多渠道成就自我的德育课程为“叶”,以此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即以个性化设计能力为主的动脑能力——慧心;以精细化操作能力为主的动手能力——巧手;以多元性对话为主的文化交流能力——敏言美行。

达到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

2.学科融合为“面”。

我们将风筝与美术学科整合,开展相关文创设计,将设计、国画、年画、脸谱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风筝“四艺”中的“绘”,进行富含风筝文化韵味的书签制作、团扇设计及手提袋设计;通过品读风筝相关的诗、词及文学艺术作品,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品读风筝魅力;将风筝“四艺”中的“扎”“糊”“放”,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的同时,培养其做事热情和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放飞风筝时学习辨别风向、掌握放飞技巧,更是寓教于乐。

以“点”带“面”提炼整合学科课程知识,在融合的课程中让学生进行美的赏析,感受动的魅力。

四、以美润德——活动促发展
1.开设风筝艺术实践工作坊。

风筝的制作可简可繁,工艺可精可简,以个人、小组合作等方式参与和风筝相关的活动,亲身体会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带来的无穷乐趣。

在此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扩大综合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2.举办校园艺术节。

每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少儿书画大赛是学校全员参与的大型艺术展示活动,美术书画比赛、书画展、手工展、风筝展、风筝放飞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

能有效发展学生个性、充实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深度融合工作开展方式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由传统的学校楼道公共空间、美术作品展区等场景拓展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如:综合素质评价互动平台、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记录等多
元互动方式都可助力课程开展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通过便捷的交互手段,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可开展非任务型的欣赏、交流、互动,从中收获家校合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成就感与自信心。

无论是美育还是德育,尽管在知识和技能体系中存在差异。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育人。

希望通过课程融合、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开发,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以美润德、以德促美,通过“美”“德”的融合倍增两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峰美育重在熏陶与化育(美育)——谈美育德实施方法[N].人民日报,2018,10,26,(24)。

[2]谢增生立足素养以美育德——张玉兰老师《发现与创造》教学案例点评[J].中国美术教育,20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