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观点态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菜盘子里面的苦笋忽然让人眼前一明, 剥去外皮并列排放就像白玉般的幼婴。
我深知耿介实乃苦笋种属的本性,笋节在 苦竹发芽初始即已萌生。
苦竹如魏征般太过美好可爱,告诫孩童手 下留情切莫过多来取用。
自古以来,人才必须要培养,所以请放手 苦竹,让它高入云霄,搏击风雨历练才情。
【补充注释】(1)骈头:并头,是说盘子里有两根并列摆放的竹笋。脱襁:竹笋剥去了外 皮。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白玉婴:白玉般的婴儿,喻苦笋,写其形态色泽。 (2)极知:深知。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种性:物种的本性,苦笋的属性。 (3)魏征和唐太宗:魏征,唐朝名臣,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唐 太宗虽然经常被魏征顶撞,却给予充分肯定:“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唐 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殊:特别,很。媚妩:美好可爱。 放:放手。干霄:冲上云霄。
真题演练
态度类: (2014江西卷)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 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本节诗歌鉴赏课,我们重点分享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回顾
设问方式 1.(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 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2020全国II卷)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3.(2020天津卷)“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4.(2020全国Ⅲ卷)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5.(2019江苏卷)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6.(2018全国Ⅲ卷)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7.(2014辽宁卷)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8.(2014江西卷)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 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 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解析】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态与态度的能力。从题 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 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
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 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 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对于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 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表明作者无可奈何的感慨, 有人说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有什么看法?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在经 历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这样才 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观点要旗帜 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作者的思想”,要求考生对苏 轼的儒道释的思想有一定了解。结合“本诗内容”, 要把苏轼的思想和具体的文本结合起来分析。
另,“溪边自有舞雩风”中的“舞雩风”出自《论 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为曾皙表 达自己人生理想的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句表 达的人生理想,有各种说法。
评价观点态度 “三步骤”
真题演练
理解类:(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 示儿子(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 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 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所谓“评价”,即在把握相关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这些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判断与理解: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对别人的评价作何理解,认识是否全面,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 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 (词),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 似是而非的问题。
掌 握 高 考 常 见 设 问 方 式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 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原文分析。
…诗人指出xx,认为xx,你如何理解?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 有什么启示?
真题演练
两者相似类:(2020全国Ⅲ卷)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 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 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 处?请简要分析。
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真题演练
观点是非类:(2018·全国卷III) 精卫词(唐 ·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问: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 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 理由。
参考答案: (1)这是词人表达自己徒有壮志,空慕英雄,对 生命短暂、功业未成的感伤; (2)这是词人渴慕历史英雄,急切希望在短暂的 有生之年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之情; (3)这是词人经过官场沉浮之后,表现出的一种 归隐避世之情; (4)这是词人表达自己被贬谪,远离京城不知前 途何处的迷茫之情。
明辨题型
苏轼一生饱受贬谪之苦,但因为他深受儒道释三家
(参考答案1)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 (海 思想的浸润和影响,始终以旷达乐观的情怀坦然相待。
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 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 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
诗歌鉴赏之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 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 含义和深层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 情趣、情感倾向、态度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真题演练
两者相似类:(2020全国Ⅲ卷)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 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 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 处?请简分析。
故本诗可根据儒家思想解读,也可以根据佛道思想解读, 苏轼又多家皆修,所以答案也可以作两解。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一是结合作者苏轼的生平
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 经历和思想特征;二是要结合本诗的内容;三是要回
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 答本诗所表现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 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 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 正确。
两种观点都可以,要从诗中找到依据。比如 “同意”,诗中的“我”解释为精卫,“子”可解 释为子孙后代。如“不同意”,“我”解释为作者, “子”解释为精卫。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相关阐释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来的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态度倾向以及人生 志趣或感悟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它包括:对事物的态度、对人物 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诗人在 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往往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来表达。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 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 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 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 “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 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 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 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 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 心怀国家。
(参考答案)①苦笋味苦,口感苦涩,魏征犯颜 直谏(直言进谏),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 ②苦笋耿介、有节,魏征人格耿直、方正、高 洁。
【解析】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 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 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 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 “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 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 媚。 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 “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 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 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 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 雨磨砺。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 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 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诗人由XX联想到XX,两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掌握技巧
1.明确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 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找
到
解
2.结合原文。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
题
找到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
钥
述理由和原因。
匙
3.点面结合。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 体剖析。
注意事项
1、避免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 解读。 2、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 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 去看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拨高,要么片面 否定,这对诗人都是有失公允的。
(观点1)(1)同意。(2)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3)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2)(1)不同意。(2)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3)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