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作物研究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农作物研究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建设单位 (1)
1.3项目负责人 (1)
1.4项目建设时间、地点及规模 (1)
1.5项目概述 (1)
1.6技术依托 (1)
1.7研究结论 (2)
第二章项目概述 (3)
3.1项目背景 (3)
3.2项目依据 (4)
3.3项目规模 (4)
3.4项目范围 (4)
3.5项目指标 (5)
3.6项目投资 (5)
3.7组织领导与管理 (6)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及有利条件 (6)
3.1项目区范围 (6)
3.2项目区概况 (6)
3.3.1 自然概况 (6)
3.3.2 社会经济状况 (8)
3.3.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8)
3.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9)
3.3.1 区位优势 (9)
3.3.2 基础条件 (9)
3.3.3.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9)
3.3.3.2 资源优势。

(9)
3.3.3.3 市场广阔。

(10)
3.3.3.4 技术可靠。

(10)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0)
4.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0)
4.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
4.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
第五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13)
5.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13)
####年水资源总量 (14)
5.2供需平衡分析 (15)
5.3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 (15)
第六章规划设计 (16)
6.1指导思想 (16)
6.2建设标准 (16)
6.3建设原则 (17)
6.4建设规模 (17)
第七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17)
7.1开发任务 (17)
7.2建设内容 (18)
7.3.1 农业措施 (18)
7.2.1.4.2 洗涤室和配培养基室 (22)
7.3.2 水利措施 (26)
7.3.3 科技措施 (26)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6)
8.1投资估算 (26)
8.2资金使用 (27)
8.3.1 农业设施投资 (27)
8.3.2 科技措施投资 (28)
8.3.3 其它工作措施投资 (28)
8.3资金筹措。

(28)
8.4还款计划及措施 (28)
8.5资金管理 (28)
第九章综合效益分析 (29)
9.1经济效益 (29)
9.2社会效益 (29)
9.3生态效益 (29)
9.4经济财务评价 (29)
9.4.1财务盈利能力 (29)
9.4.2有偿资金偿还能力 (31)
第十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31)
10.1组织机构设置 (31)
10.2项目建设保证措施 (32)
10.3实施管理 (32)
10.4运行管理 (32)
第十一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33)
11.1环境现状分析 (33)
11.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33)
11.3对策及措施 (33)
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 (34)
13.1可行性研究结论 (34)
13.2问题与建议 (34)
1、农业综合开发经济转型项目概要表 (34)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新型农作物研究所建设项目。

1.2 项目建设单位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项目负责人
1.4 项目建设时间、地点及规模。

1.5 项目概述
项目总投资203.7万元。

研究所日常办公用房和组培室(厂房)共370平方米,购买种薯培育阶段所需的相关仪器设备,实验基地15亩。

1.6 技术依托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现已同中国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以及####省####市马铃薯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
已聘请全国科技大王、马铃薯专家**先生为公司技术顾问兼马铃薯研究所所长。

**先生研究出的马铃薯脱毒小薯无基因喷雾栽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1.7 研究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已跻身我国主要农作物行列,并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优质的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建立起稳定的品种研究与繁育基地,是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马铃薯研究所的创建适应经济转型工作的要求,符合####发展农业产业化链条的方向,是科技兴农战略布置的具体体现。

马铃薯研究所建成后,将利用先进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马铃薯品种,建立健全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为建设1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和2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奠定基础,从而使####马铃薯种植形成规模化。

第二章项目概述
3.1 项目背景
####自####年被国家列为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后,就将工作重放在现代农业上,打破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树立现代农业的科学理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地展开。

引入先进的农业种植新技术,提高土地的附加值,推行公司+农户+一体化销售的经营模式成为农村转型工作的重点。

####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辛普劳公司签约生产加工型专用马铃薯,他们在####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乡建立了1000亩加工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产品,当年产品全部销往美国辛普劳公司。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年又在彰武县丰田乡新建1000亩加工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

在抓好生产基地的同时,该公司将目光放在发展马铃薯产业化上,拟创建马铃薯研究所,繁育、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开发及先进栽培技术,从而推进####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的建设,并为创建年加工20万亩的大型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做准备。

3.2 项目依据
3.3.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年编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3.3.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问题及趋势》。

3.3.3 东北农业大学《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生产》。

3.3.4 经济转型规划。

3.3.5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3.3.6 ##总公司提供的其它资料数据。

3.3 项目规模
组建马铃薯研究所,内设组培室和实验基地。

项目运行规模为年产800万粒马铃薯原原种,并对其所在公司直属农场马铃薯生产基地和相关协议农户的约1万亩马铃薯田间标准化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3.4 项目范围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马铃薯研究所项目建成后,年可
提供优质马铃薯原原种900万粒,不仅保证####地区1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的耕种需求,还能辐射锦州、内蒙、朝阳等周边地区,使马铃薯优良品种普及率大幅度增加,进而推动马铃薯良种产业化的发展。

3.5 项目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表
3.6 项目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203.7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农业产业化调整基金50万元,自筹153.7万元。

3.7 组织领导与管理
该所为##总公司下设的分支机构,共设置长驻人员10人。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及有利条件
3.1 项目区范围
##科技园区,位于区东北部,园区占地面积16.25平方公里,共规划出五个功能区。

该项目设在园区内的设施农业区内。

3.2 项目区概况
3.3.1 自然概况
##科技园区,位于区东北部,园区规划农业观光区、农副产品加工区、高效养殖区、科技研发区、科技服务区五个功能区组成。

园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纪潜水,靠自然降水直接渗入补给,无良好含水层,主要含水地层为粘土土层、中砂层和风
化层。

####属北温带,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受陆季风性气候影响,总的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冷凉早霜,冬季严寒少雪。

气温变化幅度大,平均无霜期为154天。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30℃;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为-18℃,有记载最低气温为-34℃,最热月日平均相对湿度为76%,最冷月日平均相对湿度为56%。

多年平均降水量500mm左右,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8.3%,年均水面蒸发量1150mm,陆面蒸发量年均358.4mm。

种植期气候特别是气候凉冷,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少。

园区原为耕地和林地,地表相对高差不大,地形比较平坦。

##科技园区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二十一个国家级园区之一,园区以绿色产品精深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

同时发展IT产业;生物制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饲料等生物产业;农业机械、设施制造业;园艺花卉产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及环保型各类企业。

园区是####经济转型的先导区,是####现代农业的“硅谷”,地理位置优越,基
础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

3.3.2 社会经济状况
园区总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年国民生产总值3568万元。

工业总产值6013万元,农业总产值2632万元,农民收入3217万元。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园区建有研发、示范、培训、推广四个中心。

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占地3.4万亩,耕地1.6万亩,以三个“面向”即面向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农业产业化、面向####经济转型为发展方向,建立有较为系统的功能区,将为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教育、科研发展和推广方面提供较强的示范带动和先期服务保障作用。

3.3.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境内交通便利,铁路大郑线、新义线,公路101国道、304国道、沈阜公路、阜锦公路、沟奈线贯穿全境;距锦州港110公里,营口港200公里;####至锦州的高速公路,####年10月份全线通车,####至沈阳、四平的高速公路将于####年开工建设。

3.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3.3.1 区位优势
项目拟建地处在东北亚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环勃海的黄金海岸山水相依。

经济发展与这一区域的北京、天津、锦州、沈阳、大连等城市有较强的互补关系。

####经济既以这些城市为广阔的市场,又以这些城市为窗口,走向国内外市场;同时,由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又是这些地方依托发展的重要伙伴。

####经济的发展还可以辐射吉林、####、内蒙古等省区以及参与东北地区的边境贸易。

3.3.2 基础条件
3.3.3.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做为经济转型试点市,实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高科技农业的政策,现已将马铃薯产业化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之内。

各级政府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都高度重视,在供水、供电及技术、资金等方面都予以大力帮助。

市科技局还为拟建的马铃薯研究所提供了办公楼。

3.3.3.2 资源优势。

####地区现有耕地564万亩,人均5.4亩,为全省第一,而且####气候条件好,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

3.3.3.3 市场广阔。

自我国加入WTO后,对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带来巨大冲击,国内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将继续增大,高质量的种薯需求也将显著增加,故该项目发展前景可观。

3.3.3.4 技术可靠。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现已同中国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以及####省####市马铃薯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已聘请全国科技大王、马铃薯专家**先生为公司技术顾问兼马铃薯研究所所长。

**先生研究出的马铃薯脱毒小薯无基因喷雾栽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处辽西北,为半丘陵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充足,
农业以种植玉米、高梁等为主导农作物;地区的自然状况适应以林牧业、养殖业为发展方向,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传统种植方式粗放、农产品价值低下。

因此提升种植品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同时建立社会服务系统化,使农业产业形成规模化,促进地区农业发展。

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资源丰富且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实际,规划到2008年建成1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其中脱毒种薯生产基地1万亩,年产量2万吨,种薯提供给##公司生产基地和农户种植;出口加工型专用薯生产基地1万亩,产品全部出口;加工型原料薯生产基地6万亩,产品供龙头企业加工用;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2000亩,产品供上海、北京等大都市超级市场;早熟鲜食马铃薯生产基地1.8万亩,主要利用冷棚生产,产品销往####、吉林、内蒙、##等北方省区。

在搞好生产基地的同时,建立大型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规模20万吨,主要产品有薯条、马铃
薯颗粒全粉及饲料等。

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建设2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和深加工企业,是一项较大的农业产业化工程。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以强有力的科技作为支撑,首先要引进、扩繁马铃薯优良品种,其次要研究和应用马铃薯生产的高新技术,然后要搞好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因此,建立马铃薯研究所十分必要。

该所主要承担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扩繁,马铃薯栽培、贮、藏、保鲜、加工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对农民技术指导和培训的任务。

马铃薯研究所的建立,对于提高####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应用公司+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农户购买种薯及肥料,公司则提供技术指导,在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组建年加工20万吨的大型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化链条,保证农户销售问题。

4.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马铃薯因其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粮菜兼
用及综合加工用途广泛等特性,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稻、麦、玉米的四大粮作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2000万公顷,总产量近3亿吨。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得到迅速的发展,从1982年到1998年,17年间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982年的245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406.2万hm2,增长幅度达66%,净增种面积161.2万hm2。

根据我国目前马铃薯生产现状,按种薯投入和产出比为1:7计算,预计每年种薯需求量700万吨左右。

目前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普及率仅为15-20%左右,尚有很大的缺口。

因此,优质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潜力很大。

第五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5.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园区行政划属市市辖区,根据####年水资源公报。

####年水资源总量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年是####地区持续干旱四年后的第一个平水年,但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3-5月份降水量仅为常年的2成左右,部分地区产生严重的春旱。

由于连年干旱,####年的全市水源总量仅为多年平均值的7成左右,水资源供需状况与上年相比虽有所缓解,但仍很紧张。

降水量:####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94.0毫米,折合水量51.15亿立方米,市区年平均降水量485.3毫米。

春冬季少雨雪,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

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径流量表示。

####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3.85亿立方米,较常年少43.5%,折合径流深27.5毫米,径流深按地区分布不均匀,在20.0毫米至39.1毫米之间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西部小、东部大。

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入渗给
地下水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年####地区地下水资源量
4.50亿立方米,较常年少2
5.7%。

5.2 供需平衡分析
因####属干旱半干旱类型区,地表水属季节性径流,唯有地下水可利用。

该项目利用水量不大,原有建筑供水系统可充足供应日常及工作用水。

5.3 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
####所属的大中型水库有闹德海水库、佛寺水库、大清沟水库、巨龙湖水库。

####年末由于连年干旱,蓄水0.39亿m3尚未达到蓄水能力。

其它小型水库及地下水,地表水取水设施无法统计。

但水利局在####年底前,共发放取水许可证486套,审批取水量3.30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98亿m3,占总用水量50.8%,农村生活用水(人畜饮水)用水量0.41亿m3,占用水量约10.5%,城镇工业用水量0.97亿m3,占总水量的24.9%,城镇生活用水0.41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5%,林牧副渔用水量为0.133亿m3,占总用水量的3.3%。

近几年水利项目,节水灌溉,农村基本井、中小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都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推进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在用水量上:以####年统计:农业灌溉较上年减少0.14亿m3,农村生活用水较上年减少0.02亿m3;城镇工业用水量较上年增加0.36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与上年持平,林牧副渔用水量与上年持平(项目增加)。

第六章规划设计
6.1 指导思想
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符合整个园区功能设计,充分利用原##公司已有资源,合理布局原有建筑空间,最终达到项目高效、经济运行。

6.2 建设标准
配置先进科技设施,引进该行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成本地区马铃薯优良品种繁育中心,实现项目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该项目以优质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环保为标准,在生产上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通过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原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方式,完成该地区马铃薯种植产业链。

6.4 建设规模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马铃薯原原种800万粒,生产马铃薯种薯800万斤,推广面积20万亩。

第七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7.1 开发任务
本项目拟创建马铃薯研究所,旨在(1)研究培育马铃薯脱毒种薯;(2)推广马铃薯种植技术。

目标是控制马铃薯种薯的生物学质量,优化产品薯商品质量推进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7.3.1 农业措施
7.3.1.1 组培室改建、装修
项目所需建筑物面积370平方米,为两层建筑。

由市科技局无偿提供。

根据结构和使用功能,可分为组培扩繁生产区和配套研究区。

组培扩繁生产区包括洗涤室、配药室、配培养基室、高压灭菌室、接种室和培养室六个部分,配套研究区包括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室、马铃薯病毒研究室、马铃薯品质和加工研究室、贮存室和办公室五个部分,各部分的面积、用途和建筑要求按如下表改建或装修。

建筑物一览表
7.3.1.2 育苗网棚
为培育种苗需要,新建育苗网棚10栋。

占地15亩。

7.3.1.3 新品种-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工艺
马铃薯种薯生产一般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组织培育、快繁,微型薯诱导等原原种生产阶段;二是原种、合格种薯的田间繁殖阶段。

本研究所的产品之一即上述第一阶段的成品——马铃薯原原种。

它是经过新品种的选育、茎尖脱毒、试管苗生产,脱毒苗切段繁殖,防虫网生产一系列工艺过程完成的。

工艺流程如下:
7.3.1.4 科研仪器设备
项目所需仪器、仪表如下列表:
7.2.1.4.1 配药室
7.2.1.4.2 洗涤室和配培养基室
7.2.1.4.3
高压灭菌室
7.2.1.4.5 培养室
7.2.1.4.6 马铃薯病毒研究室
7.3.2 水利措施
由于项目建在##公司厂区内,原有供水设施已完善。

7.3.3 科技措施
对马铃薯生产基地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
研究所计划每年非生产期内两次集中培训,培训人数达1000人次,讲授原种、种薯的田间繁殖技术,如种植密度、收获时期、分级和贮藏;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生产期内至少二次深入基地调研,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1 投资估算
项目计划总投资203.7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财政资金50万元,企业自筹153.7万元。

该项目建设投资构成如下:
仪器、设备及安装投资119.5万元;
网棚建设投资71.2万元;
组培室改建装修及办公用具费10万元;
其它费用2万元,其中包括:项目前期费1万元,职工培训费1万元;
不可预见费不计;
鉴于拟争取国家农业产业化调整扶持基金,因此不计固定资产借款利息;
建设投资合计:119.5+71.2+10+2=203.7万元
8.2 资金使用
8.3.1 农业设施投资
农业措施投资200.7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改建和装修)投资10万元,温室网棚建设投资71.2万元(每栋温室造价7.12万元)。

种薯研究培育设备、仪器共计57 台(件、套),合计投资118.5万元;设备、仪器安装费1万元。

其中财政投资44万元,企业投资156.7万元。

8.3.2 科技措施投资
每年进行技术培训达1000人次,培训费用1万元。

企业自筹。

8.3.3 其它工作措施投资
项目前期工作费1万元,由财政资金支付。

8.3 资金筹措。

总投资203.7万元中,拟申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经济转型项目资金50万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筹153.7万元。

8.4 还款计划及措施
该项目无贷款,无需偿还。

8.5 资金管理
对国家财政资金50万元,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帐核算,并实行园区财政报账制。

第九章综合效益分析
9.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每年生产800万粒微型种薯,实现销售收入240万元,利润80.6万元。

9.2社会效益
800万粒可生产种薯800万斤,推广面积达800万亩,农民实现年收入达1.8亿元。

按平均每人种植5亩计算,每人平均收入达4500元,比种植大田多收入3000元左右,可使160万农民脱贫致富。

同时可安置下岗职工230人就业。

9.3生态效益
此项目建成后,在带动基地发展的同时,公司通过回收产品,加工后出口,可形成农业产业化,符合可持续发展。

9.4经济财务评价
9.4.1财务盈利能力
每年销售收入=400万粒×0.3元/粒×2=240(万元)
项目成本:
考虑作为递延资产的金额数量级极小,故忽略,将建设资金131.5万元均作为计提折旧基数,采用直线法,折旧年限10年,每年折旧额13.1万元。

修理费按折旧额的30%计提。

全所成员10人,多数为高薪聘请的高级专业人员,月工资平均为2500元计。

其它管理费中包括日常水、电费等。

项目生产周期成本为79.7万元,年成本为159.4万元,
9.4.1.1财务内部收益率
经计算,每个生产周期盈利为:120-79.7=40.3万元
每年盈利为:40.3×2=80.6万元
利润率=80.6/203.7×100%=40%
财务内部收益率:46%。

9.4.1.2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i=10%):360.3万元
9.4.1.3经济效益费用比
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3.5。

9.4.1.4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3.2年
9.4.2有偿资金偿还能力
项目建成后,年利润80.6万元加上折旧额13.1万元,每年可形成93.7万元的还款能力。

第十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10.1组织机构设置
该所为中博总公司下设的分支机构,共设置长驻人员10人,其中所长1人,研究人员6人(其中博士1人),技术人员(含技术工人)3人。

3人 2人 2人 2人
10.2 项目建设保证措施
本项目建设符合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研究所各项工作分工明确,技术依托单位提供技术支持,这些都为项目建设实施提供了保证。

10.3实施管理
研发所负责研发马铃薯脱青种薯的快繁相关技术。

技术推广室直接面向农户,负责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

基地管理室负责种薯田的培植及保障。

综合科负责后勤工作。

10.4运行管理
生产管理:由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

生产技术:有技术依托单位和公司的技术人员负责研究、指导与服务。

经营管理:严格按照《公司法》和《会计法》制定本企
业岗位责任制。

第十一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11.1环境现状分析
本项目建设地点为科技园区,周边无工业区并远离居民区,不产生工业粉尘和污染源,水质良好,水源充足。

当地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有利于进行脱毒马铃薯的研究与开发,区域环境良好。

11.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主要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生产,不产生废液、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因此,对周边环境无影响。

11.3对策及措施
由于本项目对环境无有害影响,因此无须采取对策和措施。

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
13.1可行性研究结论
该项目符合经济转型规划,进一步吹响了科技兴农的号角。

项目的实施使得高质量、新品种种薯不断开发,先进的马铃薯栽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专业的种植人数迅速增加,乃至周边地区的马铃薯生产具备了完整的生产链,更为马铃薯的深加工,马铃薯产业做强做大奠定了基础。

进而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强。

因此项目是可行的。

13.2问题与建议
由于该项目属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因此尽快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在落实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马铃薯基地建设和农户种植计划,构建马铃薯技术推广网络。

附件:(一)附表
1、农业综合开发经济转型项目概要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