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冻伤 【英文名】frostbite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冻伤
【英文名】frostbite
【缩写】
【别名】cold injury;寒害
【ICD号】T33
【概述】
冻伤(frostbite)机体暴露于低温环境所致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急性冻结性损伤,多见于寒冷地区。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引起冻伤的主要病因是人体长时间暴露于0℃以下环境中。

【发病机制】
暴露寒冷环境时间持久、局部环境潮湿、全身抵抗力下降、机体创伤或出血、受冻者长期静止不动、酗酒后由于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加速等因素可促进寒冷对机体的损伤。

此外、由于老人和幼儿热调节反应能力较差所以易患此病。

局部皮肤受环境刺激后,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组织缺血。

温度继续降低,组织冻结,快速冻结形成细胞内冰晶,缓慢冻结形成细胞间隙冰晶。

由于冰晶形成,使细胞内外微环境改变,细胞脱水,细胞内电解质酶、糖等浓度升高。

脱离冷冻,在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血液进入扩张的微血管后很快淤积,渗出液增加,形成水肿。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使组织更加缺血,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同时,由于组织代谢增高,需氧量增加,更易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因此,冻伤的程度和范围需经数天观察后方可。

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外,不同组织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认为,神经、血管和肌肉最敏感,皮肤、肌膜、结缔组织次之,骨骼和肌腱耐寒能力最强。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末梢血循环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面颊等处。

患部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复温后局部表现和烧伤相似,但局部肿胀一般并不明显。

按其损伤深度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为皮肤浅层冻伤。

局部皮肤初为苍白色,渐转为蓝紫色,继之出现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无水疱形成。

约1周后,症状消失,表皮逐渐脱落,愈后不遗留瘢痕。

二度冻伤:为全层皮肤冻伤。

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可于24~48h 内出现水疱,如无继发感染,经2~3周,水疱干涸,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遗留瘢痕和发生痉挛。

三度冻伤: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被冻伤。

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蓝色,再转为黑色。

皮肤感觉消失,冻伤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和水疱,并伴较剧烈的疼痛和灼痒。

坏死组织脱落后留有创面,易继发感染。

愈合缓慢,愈后遗留瘢痕,并可影响功能。

四度冻伤: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

伤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

患处呈暗灰色,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疱。

2~3周内有明显的坏死分界线出现,一般为干性坏疽,但有时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以及继发感染,形成湿性坏疽。

往往留下伤残和功能障碍。

某些冻伤患者可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为局部创面坏死组织的继发感染,如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

较严重的则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败血症,此外,尚有少数并发肝炎、心包炎、肾盂肾炎和关节炎等。

当人体在极低温度环境下过度停留,可导致全身冻伤,此情况称为冻僵,罕见。

早期精神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皮肤苍白冰冷,心率加快,伴寒战。

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各种生理功能由兴奋转为抑制;体温降至32℃以下时,患者表情淡漠,精神错乱,呼吸、心率均减慢,肌肉强直;当体温降至29℃以下时,反应迟钝甚至昏迷,血压下降;当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最后心跳、呼吸停止。

【并发症】
当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最后心跳、呼吸停止。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水肿。

血管充血,可见红色血栓形成,继之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

皮肤附件萎缩或变性。

脂肪组织呈现结晶及坏死,血管内有时有游离的和细胞内的脂肪滴(为冻伤独有特征)。

随冻伤程度的加重,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也更重,可表现为干、湿性坏疽的组织病理变化。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1.首先应快速复温,将受冻部位浸泡在38~42℃水中直至组织红润柔软为止,常需30~60m in。

当皮肤颜色和感觉恢复后,应立即擦干并换上温暖衣物,严禁火烤和雪擦。

2.在无菌操作下,保持创面的干燥。

受伤肢体应抬高,制动,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和免于加重组织损伤。

3.一、二度冻伤应局部涂擦有充血作用的软膏。

用消毒敷料包扎和保温。

有水疱者可于无菌条件下抽干疱液后再用消毒敷料包扎保暖。

有感染的创面应按一般外科原则处理。

三、四度冻伤应待坏死组织分界清楚后再行外科切除,必要时应作植皮手术加速创口愈合。

对冻伤后遗症可采用针灸、各种物理疗法或交感神经封闭疗法等。

同时对三、四度冻伤,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可适当使用改善血液流变学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双嘧达莫(潘生丁)、肝素、双香豆素等,血管活性药物如盐酸、氨茶碱等,保护血管内膜药物如维生素E 等及减少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钙剂等。

【预后】
当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最后心跳、呼吸停止。

【预防】
加强对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者的防冻教育。

使其尽量减少体温散失,着装应宽松,保暖,尤其是肢端和耳鼻颊处,应注意保暖。

鞋袜应保持干燥,手脚
应保持干燥。

在无法避免潮湿时,可外涂凡士林,以便预防。

皮靴应较大而不紧,不透水。

在潮湿地区,可于鞋外涂油或凡士林。

此外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进食高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一旦发生冻伤,应尽早进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