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则
编者序
教学反思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前言
下载提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从自己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Download tips:Teaching reflection refers to teachers' re-understanding and re-thinking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using this to sum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own gains and losses from their ow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reflection through educational cases, educational stories, or educational experience.
范例一
我执教的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一课,。
我认真总结和反思了这一课的教学,真是获益匪浅。
一、重引导。
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呈现出资源丰富、信息多元的动态特点,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课堂会因为教师善于捕捉信息.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教师
二、炼板书。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用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设计和运用的优劣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特别是在教学文言文的“清水课”中,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
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我精心设计了板书、副板书,把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
一节课下来,我倒是比较恰当、适时地完成了整个板书,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试背了课文,达到了我设计的意图。
但是,望着黑板上满满的一片,我觉得“为了板书”好辛苦!是陈老师的话使我豁然开朗:“你去想着板书了,就离不开讲台了。
”是啊,偌大的阶梯教室使我和学生的距离倍增,我在“三尺讲台”的范围内进退维谷,教案再熟悉、预设再充分,我都感觉走不到学生中去,原来黑板是无形的手牢牢抓住了我,都是板书惹的祸!
范例二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导入部分化的时间多了一点;其次在分析“奇山”一段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串讲,反而浪费了不少时间。
造成的后果是,背诵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同时“奇山”一段也讲得比较匆忙。
其实这一段也应该让学生去自己找出“山”的几个特点,在用原文来印证,这样可能条理会更加清楚。
范例三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
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基本能翻译了。
以前要花两课时的课文,今天用了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
我感觉这堂课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范例四
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
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2、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
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3、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
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
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
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4、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
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
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
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
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
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3、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
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
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范例五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
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
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
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范例六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朗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1文言文教学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言是基础,但是否应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弱化疏通文意,学生对文本似乎掌握不扎实。
2时间把握不够,拓展部分未能很好完成,把作业
的第2题(写导游词)作为拓展会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把与《三峡》的比较放到课文分析中。
范例七
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与朱元思书》中吴均为朱元思描绘了美丽的山水世外生活。
朱元思到底是不被吴均笔下的山水陶醉继续做他的官呢,还是到世外桃园去纵情山水呢?
我设计了可辩性的话题供学生辩论。
让学生澄清对文章中某些模糊认识,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这样的辩题必然会把学生思维引到广阔的空间。
学生会极易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个是积极的入世,另一个抛弃功名过悠闲的生活。
这样的辩论必然会使学生对主题理解上升到另一个境界。
也只有这样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范例八
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在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次播放多媒体,尝试让学生看画面写一段导游词,然后推荐几个学生上台当导游。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练习了导游词的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觉得收获很多,不过也有遗憾,一是对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导游词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范例九
一、成功之处
1.《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朗读作为讲读美文的最佳手段。
在教者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2.还课堂于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将“讲”降到最小程度,让学生的“读”和“说”来占领课堂。
在课堂中,我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的见解受到尊重,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悟。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
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借班上课)。
有时候依然存在着包办现象,还不敢大胆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