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走进法治天地(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中考真题对点
练习
专题08 走进法治天地(解析版)
考点1 法律在我们身边
1.(2021年云南)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下列体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有
①在公交车上,我主动为老人让座
②到了法定上学年龄,父母必须送我上学
③出生后,父母要为我申报户口
④父母经营饭店,主动申报纳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①:公交车主动为老人让座,属于道德义务,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到了法定年龄父母必须送我上学,表明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故②符合题意;③:出生后,父母为我申报户口,表明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存权,故③符合题意;④:父母主动申报纳税,表明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2021年江苏连云港)网络小说被抄袭,得到的赔偿会不会不够支付维权成本?创作短视频产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吗?……2020年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这使得网络空间著作权保护问题有了最新的法律依据。

这表明
①法律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②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调整
③著作权法是处理著作权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④著作权保护问题从此有了判断是非的依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法律与生活的认识。

①②③:题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出台使网络空间著作权保护问题有了新的法律依据,表明法律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调整,著作权法是处理著作权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故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著作权法的出台为保护著作权提供法律依据,不是判断是非的依据,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3.(2021年黑龙江大庆)下列四个选项中,能体现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的是
A.公司制定员工考勤制度
B.学校处分违反校纪学生
C.郭某传播疫情防控虚假信息被公安部门行政拘留
D.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法律最主要的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C: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被公安部门行政拘留,这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故C符合题意;AB:这都不属于法律的范畴,故说法错误;D:这说明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4.(2021年黑龙江绥化)法律、道德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法律区别于道德的最主要特征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

C:在我国,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其中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的最主要特征。

故C正确;ABD: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故本题选C。

5.(2020广西北部湾)(法治中国新篇章)
材料一: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请运用法治价值的有关知识,根据材料一说说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观察漫画《高空抛物》
(2)结合漫画谈民法典是怎样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答案】(1)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民法典具有规范作用,规范公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民法典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制裁高空抛物者的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解析】(1)本问考查正确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查。

因为本问从考查的角度做了限制,要运用法治价值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所以学生可围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等角度作答。

(2)本问考查正确认识民法典的作用,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查。

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可从民法典具有规范作用,规范公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民法典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制裁高空抛物者的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等角度组织答案。

6.(2020广西钦州市)厉行法治,保障人权
材料一: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正如图《飞来横祸》所示,全国多地发生高空坠物、抛物伤人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守护“头顶上的安全”。

(1)材料一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2)小明看到民法典的规定非常激动:“有了这些法律规定就可杜绝高空抛物,‘头顶上的安全’保障了。

”请从厉行法治角度评析小明的观点。

(3)请你为宣传民法典设计两条标语。

【答案】(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小明的观点错误。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除此以外,还需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3)崇尚法典精神,共建美好生活;民法典开启权利保护新时代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建设法治中国。

通过时政热点民法典作为导入材料,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能力,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材料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这句话表明法律由国家制定,由此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从厉行法治角度,评析小明的观点,属于评析观点类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明的观点错误。

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德治相结合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设计标语,属于开放性问题。

围绕民法典宣传,言之有即可。

7.(2020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材料一为了让民法典走进我们生活,让法治走进我们心里,学校制作了法治宣传栏。

该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民法典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刑法
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教育法
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在方框中填写相关法律的名称。

(2)根据民法典、刑法和教育法的第一条规定,找出它们的共性,并说明具有这一共性的理由。

材料二民法典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颁布施行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与“法”的关系。

【答案】(1)宪法。

(2)宪法是民法典、刑法和教育法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是宪法的具体化。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

(3)法是人民意识和利益的体现,法律规范公民的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解析】(1)根据题文中的描述,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的是宪法,由此得出答案。

(2)本问考查正确认识宪法和普通法律之间的关系。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体现了宪法是民法典、刑法和教育法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是宪法的具体化。

理由可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等角度作答。

(3)本问考查正确认识“民”与“法”的关系,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查。

从民法典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法律规范公民的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编撰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体现了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学生据此回答即可。

8.(2020广西梧州市)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

为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某中学出版了题为“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板报。

栏目一(了解民法典)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小区电梯坏了怎么办,由谁出钱?在小区被高空抛物砸伤,如果找不到扔东西的人,该找谁赔
偿?租的房子还没到期,房东却把房子卖了,要求租户搬出,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能在民法典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七年级“法律的作用”的知识分析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栏目二(走进民法典)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一)(2)上述法律条文分别维护了公民的什么权利?这警示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栏目三(践行民法典)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的实施,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3)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人大、政府、司法机关、公民如何推进民法典的实施?
【答案】(1)①颁布《民法典》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②颁布《民法典》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③颁布《民法典》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④颁布《民法典》有助于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⑤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秩序。

(2)财产权,隐私权。

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他人、集体的合法权益和自由。

(3)①人大:坚持科学立法,使法律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②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推动《民法典》的贯彻和落实,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积极宣传《民法典》的重要价值,促进公正司法;④公民: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民法典》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相关知识点,结合时政热点民法典,考查学生的材料
理解、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需要紧扣设问作答。

(1)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结合民法典颁布于实施,从民法典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规范公民行为,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角度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公民基本权利;结合材料私有财产;隐私权利等判断属于具体的权利,结合行使权利有界限回答注意点即可。

(3)本题属于做法类问题,从人大立法、政府等相关部门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公民人人守法等角度作答即可。

9.(2020海南省)民法典与生活息息相关。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民法典将我国法律对人格尊严的保护提升到了新高度。

请列举三项属于人格尊严权的具体权利。

(2)简要说明为什么民法典与生活息息相关。

【答案】(1)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2)①民法典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②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民法典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③我们一生都享有民法典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民法典规定的各项义务。

【解析】(1)本题考查人格尊严权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集中体现为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2)本题考查民法典与生活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

依据题意可以结合民法典的内容、民法典服务的对象、我们都享有民法典规定的各项权利,必须履行民法典规定的各项义务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2 法律伴我们成长
1.(2021年甘肃平凉)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
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表明
A.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会再受侵害
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2021年甘肃平凉)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专章,是由于未成年人
①所处社会环境复杂,易受不良影响
②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能明辨是非
③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易遭不法侵害
④身心发育尚不成熟,需要特殊保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21.B 22.C
【详解】21.本题考查对法律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B:根据题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的立改废都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故B说法正确;A: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会再受侵害,说法过于绝对,故A说法错误;CD: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题文中均未体现,故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①③④:依据题文描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专章,是由于未成年人所处社会环境复杂,易受不良影响;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易遭不法侵害;身心发育尚不成熟,需要特殊保护,故①③④说法正确;
②: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能明辨是非,说法不客观,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但并不是没有,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3.(2021年江西)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

杭州某商店因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受到罚款一万元的行政处罚。

这表明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③未成年人受特殊关爱和保护
④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法律作用的认识。

①:观点虽然正确,但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只有触犯刑法才会受到刑罚处罚,故②说法错误;③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表明未成年人受特殊的关爱和保护,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故③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

4.(2021年甘肃武威)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完善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相关保护规定,并新增了“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专章。

这从侧面说明未成年人
①所处社会环境复杂,易受不良影响
②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能明辨是非
③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易遭不法侵害
④身心发育尚不成熟,需要特殊保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

①③④: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专章,体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因为未成年人所处社会环境复杂,易受不良影响,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易遭不法侵害,需要特殊保护,①③④说法正确;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明辨是非能力差,不是没有和不能,②错误;故本题选C。

5.(2021年山东泰安)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

本次修订将原来的“四大保护”发展为“六大保护”,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两章,完善了多项规定,着力解决监护人监护不力、学生欺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②我国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③有了法律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
④“六大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认识。

①②④:依据题文描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表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我国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六大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故①②④说法正确;③:“有了……就能”观点绝对化,是错误的,故排除③;故本题选C。

6.(2021年山东泰安)近年来,每到夏令时节,尤其是到了暑假期间,溺水事件会时有发生。

为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绝不到不知水情和没有安全保障措施的水域去游泳
②在河边、池塘边嬉戏,追逐打闹
③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就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④发现有人落水时,不可贸然下水施救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护自己、自救自护的方法与技能。

①③④:为防止溺水事件发生,就要做到:不到不知水情和没有安全保障措施的水域去游泳;不在河边、池塘边嬉戏打闹﹑追赶玩耍;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就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发现有人落水时,不可贸然下水施救。

故①③④说法正确;②:在河边、池塘边嬉戏打闹﹑追赶玩耍容易发生不安全事故。

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7.(2021年浙江绍兴)绍兴市某禁毒教育体验馆通过设定一个缉毒游戏,综合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体验,引导青少年熟知毒品危害、识别易涉毒场所、了解禁毒法律法规。

这有助于青少年
A.防微杜渐,尽量避免交友
B.依法自律,谨防吸毒过量
C.履行义务,共筑司法保护
D.认清危害,自觉远离毒品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会自我保护。

A:避免交友,说法错误,我们要谨慎交友,故排除A;B:禁止吸毒,不是谨防吸毒过量,故排除B;C:青少年学会自我保护,不能做到司法保护,故排除C;D:毒品是不良诱惑,我们要认清危
害,自觉远离毒品,做好自我保护,故D正确;故本题选D。

8.(2021年浙江嘉兴)某区妇联、团委根据《贫困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帮扶办法》,将贫困新居民了女纳入日常关爱工作中。

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社会保护B.学校保护C.家庭保护D.司法保护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A:未成年人年龄小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国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题干中某区妇联、团委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属于社会保护,故A正确;BCD:题干未涉及学校保护、家庭保护、司法保护,故排除BCD;故本题选A。

9.(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发现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要求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A.能够有效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伤害
B.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
C.能够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
D.实现了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目标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B:根据题文,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发现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要求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这是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表现,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故B说法正确;AD:能够有效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伤害、能够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实现了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目标说法过于绝对,故AD说法错误;C:题文中体现的是外在力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并不能够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0.(2021年安徽)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作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①保护学生的视力
②减轻学校管理负担
③让学生专心学习
④杜绝学生抄袭答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未成年人的保护。

①③: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发展,题干中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让学生专心学习,故①③正确;②:规定不是减轻学校管理负担,反而是加大学校的管理力度,故排除②;④:杜绝,说法绝对,故排除④;故本题选B。

11.(2021年浙江嘉兴)某校举办主题为“健康人生,无毒校园”的禁毒模拟法庭活动。

举办此活动旨在让我们懂得
A.毒品可能会损害身心健康
B.“模拟法庭”有助戒毒
C.吸贩毒是法律禁止的行为
D.无毒校园就是禁毒目的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

A:毒品一定会损害身心健康,不是可能,故排除A;B:“模拟法庭”有助宣传教育,不能帮助其戒毒,故排除BC:吸贩毒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我们应该远离毒品,故C正确;D:就是,说法绝对,故排除D;故本题选C。

12.(2021年湖南张家界)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两章,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校园欺凌、网络沉迷、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责任等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力度。

据此,某校九年级(一)班召开了以“法律为我们护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刘洋同学提出“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违背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