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
(释题)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2.学习新闻的特点,分析课文结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语言风格。
2.学习新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新闻语言的特点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吗?长江在我国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含义?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新闻语言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进行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新闻语言特点,谁能举例说明?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三、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军某部胜利完成任务”为题,写一篇新闻稿。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的客观性,谁能举例说明?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新闻的简洁性?三、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阅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学生阅读,分享阅读感受。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关于我军解放战争的新闻,分析其新闻语言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使学生了解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了我军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主备教师:审核: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八上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22日撰写的两则消息。
统编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
此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此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候并没有接触新闻,甚至也没有积累新闻的知识,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初步积累了新闻文体常识,了解到相关新闻体裁。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关键要素,还要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比如消息的结构、语言及情感上的独特。
学习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因为生活中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而且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旁批,所以通过自读、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完成课文阅读的难度并不太大。
“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速读、跳读为主要阅读方法为辅。
课前要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有关新闻的知识,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5分钟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向前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观看图片,请同学说说自己平时都是从哪些途径获取新闻的,两三人即可。
以图片的形式,引入课文,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文本研读30分钟1.指导学生了解新闻题材,积累有关新闻的知识2.介绍写作背景学生明确以下知识点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分类:从广义上说,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5.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描述的渡江战役的过程、关键节点以及历史意义。
-语言表达技巧:学生需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动描写、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成语和典故的使用。
-结构分析:文章结尾处的总结,如何与全文内容呼应,学生需掌握这种结构安排的用意。
2.教学难点
-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对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可能不够了解,需要教师引导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文学修辞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加强。
-文章深层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深层结构的意义,如何开头引入、中间展开、结尾收束,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一战,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在长江流域的战略进攻。这一战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和战略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士们如何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南渡长江的壮丽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第【1】篇〗1、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美国时代公司在评选的100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百人百事评选结果中,既没有“二战英雄”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也没有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而毛泽东却出现了两次,在这100个人中,惟一选登了毛泽东的一条著名语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充分表明外国人对毛泽东世界地位的认可。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影响之大。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杰出的诗人,“级别最高的记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亲自撰写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常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词创作,艺术性很高,充满革命豪情,享誉海内外,一个外国朋友曾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文体知识】新闻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广义上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狭义上的新闻单指消息。
消息指报道事件的概貌而不讲述事件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1)新闻的特点:①真实性;②及时性;③公开性。
(2)新闻六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 hat)、何故(Why)、如何(How),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概括为一句话: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H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初二上册语文
1.文章结构:导语、正文、结语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3.文章主题:英勇精神、爱国情怀
4.历史背景:解放战争
5.人物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6.写作风格:纪实性、生动性
设计说明:
1.标题:突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
2.内容:简洁明了地概括文章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通过文章了解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精神。
教学难点:
1.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文章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例题3: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解析:这个问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正确答案是文章主要表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壮丽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念,传递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例题4:文章的写作风格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明。
解析:这个问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风格的分析能力。正确答案是文章采用了纪实性和生动性的写作风格。文章以客观公正的笔触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历史事件,同时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战争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2024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新人教版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用于为学生提供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讨论法用于激发学生对战争胜利意义的思考;情境教学法则通过模拟新闻报道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和胜利的影响。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 学生可以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提高自己的新闻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
- 学生可以尝试撰写自己的新闻报道,锻炼写作能力和新闻观察力。
七、课后作业
1. 新闻分析:选择一篇当日的新闻报道,分析其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的特点,以及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答案示例:学生可以选择一篇新闻报道,分析其结构要素和报道手法,例如报道的角度是否客观、信息是否全面等。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新闻信息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新闻阅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新闻阅读问题。
- 作业可以包括一些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进行新闻采访,以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和采访能力。
2. 作业反馈:
-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 在批改作业时,注意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内容是否完整、观点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合理等。
- 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要进行详细解释,并提供正确的解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知识。
4. 新闻编写: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新闻报道,编写一篇新闻稿,尝试运用所学的新闻写作技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单元 1《消息二则 》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案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两则消息的内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2、理解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和本课的写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学任务清单进行自主学习,把握重点字词,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合作交流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教学难点】1、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了解写法特点【课时计划】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在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2、写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创新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创新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基本方法:在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品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以前教学多是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
然后逐一对照各知识点解析课文。
这种教法学习起来会很枯燥,而且认识不深刻,所以本节课准备采用先深入课文再汇总得出新闻知识的方法。
另外对时代背景要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通过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
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导学案一、预习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新闻概念: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它及时准确的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下面这条新闻,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今天下午2点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扼要的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消息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文本阅读:通过阅读,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新闻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组成部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课文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学策略:通过对比不同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能在梳理文章结构、提取关键信息时遇到困难。
-教学策略:设计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炼关键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文章大意。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模拟新闻发布会时可能存在紧张、表达不清等问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新闻报道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新闻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新闻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事实的及时报道。它是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个案例展示了新闻报道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与长江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长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拓宽知识视野。
-选择课文中你认为最具感染力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进步。期待大家在下一次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4.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到团结协作、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等品质在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2.写作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英勇战士们的敬意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等,仿写一段话,体现该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作者和背景。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主题和意象。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革命背景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教材准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诗歌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首诗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吗?”第二步: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0分钟)简要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作者毛泽东和背景,包括作者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特点。
强调诗歌的主题,即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决心和胜利。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诗歌文本。
讨论诗歌中的内容,特别关注诗人对革命历程和决心的表达。
问学生:“诗中有哪些意象表现了革命决心?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诗歌意义的加强。
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如对革命历程的赞美和对民众的呼唤。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
与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的关系,以及文学在表达情感和鼓舞人心方面的作用。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研究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其他重要事件或人物,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报告,以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背景、内容和主题,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三、写作背景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领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溃.退(kuì )荻.港(dí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
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仅用了两百多字便对渡江战役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文体,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学情分析】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还有一定难度,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二)、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标题、导语【新课导入】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
3.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点)
4.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1.默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讨论探究法。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写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持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3.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要求:①内容真实准确;②报道迅速及时;③立场观点鲜明;④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4.字词积累
芜.湖(wú)溃.退(kuì)泄.气(xiè)
歼.灭(jiān) 要塞.(sài) 督.战(dū)
锐不可当.(dāng)
业已:已经。
溃退:被打垮而后退。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5.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找出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导语:课文开头第一句话。
主体:课文其余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1日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起因: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经过: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结果: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各部分的特点。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主体:详细介绍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经过。
二、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准确性: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其中“大约三十万人”准确而具体地介绍了渡江人数。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时间、地点准确具体,表明我军进军顺利,胜利南渡。
2.简明生动:
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
步骤四布置作业
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