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案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案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节课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课时,现从第2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

教材包括“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课外实践,这个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

本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开发课程资。

以此深入研究教材资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3)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实际使用,掌握干湿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不同环境的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

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在小学虽有所接触,但运用得少。

对于干湿计从没接触过,不知如何使用。

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

教学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分课内、课外两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实施实践活动:设计测量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分工合作,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坪和灌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测量、分析、归纳,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市风沙大、气候干燥等问题),完成课内知识重组与能力创新的过程。

通过资料收集了解生物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节拓展提升的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讲授新课: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021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6..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学案(无答案) 济南版

2021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6..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学案(无答案) 济南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6.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学案(无答案)济南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2、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的意识。

重点: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2、举例说【自主学习】关键词语。

复习反馈:(相信你最棒)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_______因素和_______因素。

2.生物圈中非生物因素包括、、和等。

3.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_______,包括_______生物之间和_______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预习提纲(相信你都会):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形成:在各种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

2、适应方式:多种多样⑴植物适应环境的的例子:睡莲的根茎内有。

仙人掌的演变成了。

⑵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野鸭的趾间有,猫头鹰的爪上有,啄木鸟的爪上有,前后各。

当堂达标: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有利的 B、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不利的C、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D、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2、各种动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野鸭趾间有蹼是对( )生活的适应。

A、沙漠B、水中C、陆地D、空中3、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下列各项中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大的是( )。

A、可生殖范围B、可生存范围 C 、可生长范围 D、一样大4、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地球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说明( )。

A、生物不能改变环境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C、生物能改变环境D、生物能改变环境,而环境不影响生物5、猫头鹰有利爪与( )生活相适用。

A、飞行B、草食性C、肉食性D、陆地6、黄山松能够在青石丛中生活,同时它根部分泌的酸性物质,又能使岩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形成:2、适应方式:3、适应能力:4、耐受范围: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课后反思:N26635 680B 栋n38968 9838 頸40308 9D74 鵴S25658 643A 携<38522 967A 険l_$V35565 8AED 諭s。

八年级生物下册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于影响课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于影响课型新授课执笔人教研组长审核签字级部审核时间第13周第2导学稿教师寄语放飞希望收获成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2、确立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设置不同条件下的对照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先熟读课本,然后不看课本,完成下列知识检测)【知识目标】 1、(一)、生物与环境的适应1、睡莲的根和茎、仙人掌的叶和茎分别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2、野鸭的蹼、猫头鹰的爪、啄木鸟的爪分别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1、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鼓励。

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2、生物兴趣小组代表发言,讲述各自的探究操作过程,并展示各自的实验结果。

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沙与土的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这能说明什?3、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二、精讲点播:三、问题探究、合作学习:1、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2、在图1.3-11中分别找出可生殖范围、可生长范围、可生存范围,讨论,“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灭绝速度”的关系。

3、请你列举几种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四、能力提升、课堂训练、:【课堂练习】1、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改变环境 D。

生物依赖环境2、冬天,杨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

A.二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白杨不适应寒冷的环境C.松树比白杨更适应寒冷的环境D.松树与白杨进行生存斗争3、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大的是()。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2、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一、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下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

思考: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主要是从哪方面来适应环境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相似的例子吗?这样的适应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呢?讨论1分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生:各小组讨论约1分钟时间,代表上台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

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研究结果。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上来理解。

并板书(1)形态(2)结构(3)生理(4)行为等。

)师: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还是个别现象?通过活动与讨论,我们已经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各显神通”、“各有奇招”。

但是,总体而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它们主要是从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的。

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有些生物还形成了特殊的适应能力。

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人们利用某些生物对环境的特殊适应能力发明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设备。

请将下列军事装备和与之相关的生物联系起来。

①海豚的皮肤A军人的迷彩服②蝉的保护色B直升飞机③蜻蜓的翅C潜水艇给出答案:①与A对应,②与B对应,③与C对应。

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回答课本的讨论题。

讨论1:大量的牛粪污染了澳大利亚的草原,破坏了植被,还导致苍蝇等害虫的滋生,容易传播疾病,该地区生态失去了平衡。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学案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学案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学案
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2.确立保护环境和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三、学习过程: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概念: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和,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下来。

2.例如:睡莲的根和茎内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生长在荒漠中的仙人掌,叶演变成了刺等。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概念: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着环境的存在状况,着环境的发展变化。

2.例如: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等。

四,课堂检测
1.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

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C.森林可保持水土
D.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2.下列实例体现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是()
A.蚯蚓改良土壤
B.干旱使农作物减产
C.人类治理河流污染
D.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
3.现实中有许多实例能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部分宠物犬进入盛夏脱毛
D.城市绿化改变空气质量。

6.1.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6.1.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2.通过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沙漠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性。
3.讲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竞争、捕食等关系。
4.引导学生理解城市绿化对生物样性的重要性,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社区的植被种类和分布情况。
2.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如光照、水分等。
针对课程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让学生调查所在社区的植被种类和分布,分析环境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的生长状况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评价环节,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的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2.提醒学生完成作业时,注意观察和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提出改善的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我会以人性化的语言激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状态下,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城市绿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城市绿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济南版)

【教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济南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

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蚯蚓对于环境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用的材料器具:蚯蚓、标本瓶、湿土、记号笔、清水等。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收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资料、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展示:不同环境下的青蛙提问:你能看出青蛙在哪里吗?指导学生找一找图上的青蛙,并思考:1.青蛙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青蛙体色的变化对青蛙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给与鼓励:1.青蛙的体色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2.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对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于现存的每一种生物来说,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特性。

那么,生物对其生活环境有什么特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61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61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我设计了一节以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活动。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态因素的概念,让他们能够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环境对生物作用的看法和经验。
在实验环节,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环境下生物的生活情况,从而深入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教师选择的案例和实验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为什么生物需要适应环境?”等。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讨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生态因素的概念,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详细讲解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如食物链、竞争、共生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等。
61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6.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复习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6.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复习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二)讲授新知
1.生物适应环境: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北极熊的白色毛发等,让学生了解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如何适应环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师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讲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调节气候,以及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如食物链、生物降解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开始新课前,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地区的动物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生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激发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兴趣。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环境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பைடு நூலகம்,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沙漠植物、极地动物的生存策略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现象,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讲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机理,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巩固拓展
(4)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5)课后反思
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八年级生物教案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八年级生物教案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八年级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

2.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图片,如沙漠中的骆驼、极地中的企鹅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生物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小组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如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

2.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如沙漠中的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生物,讨论该生物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小组讨论:生物是如何影响环境的?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生物的生存、繁殖、死亡等过程。

2.举例说明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大气成分。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生物,讨论该生物如何影响其生活环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生物是如何影响环境的?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2.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意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2.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现象,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导致环境变化,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八年级生物下册(济南版)【05】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八年级生物下册(济南版)【05】

4.在我们学到的谚语中,很多与生物学有关系,下 列谚语中能够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黑暗处,可以尽量减少环境变化对蚯蚓的影响,让 其充分活动,增强实验效果。 (2)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的分界线是否还那 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不那样明显。蚯蚓在土壤中寻找潮湿的环境和食物, 需要不断活动,遇到干燥的细沙后便会改变位置,这 样在不断活动中改变了土壤和细沙的分界层次。
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 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 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D)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 物影响环境的是( B ) A.鱼儿离不开水 B.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多 D.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
说明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翻耕 土壤影响环境。
蚯蚓在土壤里生活,使土壤疏松, 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壤,能改 良土壤;蚯蚓吃进腐烂的有机物和土粒, 形成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养分, 能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能处理有机废 物,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噬40吨有机 废物。
小组讨论:生物对环境造成有益影响的实例
4
随堂练习
1.在冬天蛇要冬眠,杨树要落叶,而松树仍然郁郁葱
葱,这些现象都体现了( B )
A.生物逃避敌害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随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C(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 C.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6.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复习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6.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复习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2.启发式教学:本节课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收获成长,增强自信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让其他同学和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观察校园植物、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3.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如植物的抗旱性、动物的迁徙等,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环境,并影响环境。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植物的抗旱性、动物的迁徙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方式。
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等,并能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
3.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他们的知识梳理和整合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5.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互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实践性强:本节课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开展课外调查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3.通过设置疑问和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奥秘。
4.利用实物模型、实验和现场考察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增强他们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5.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态环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济南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济南版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一、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一节重点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二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通过前者“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活动,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者主要是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常见实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这局部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设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因素的概念3、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初步养成猜测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2、通过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能不断关注生态环境2、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根本观点。

二、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难点: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四、达成目标:教学程序〔一〕导学过程:知识回忆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2、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1〕在高山上,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这说明;〔2〕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6.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案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6.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学习目标】1.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学习过程】一、学习任务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观察教材的6幅图补充下列填空。

①绿头鸭的趾间有蹼和皮脂腺发达是对__________的适应;②白釉的皮下脂肪很厚,冬季毛厚密是对__________的适应;③桦树的树叶秋冬落叶是对____________的适应。

(2)总之,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___存在的。

二、学习任务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能影响环境。

例如:地衣生活在岩石的表面,能加速岩石的风化,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了________作用。

2.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________和_______,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的改变着________的存在状况,影响着环境的_________。

【达标检测】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这句话体现了()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2.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

这说明了()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3.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A.环境能适应生物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4.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课题: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重点)
②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②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渗透环保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内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观察和讨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前指导学生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探究,并进行
观察记录和拍照。

教学过程:
、青蛙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青蛙体色的变化对青蛙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5、结

课本小组讨论:
(1)植物和动物一般生活在什么温

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反思
1、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为后面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做好铺垫。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教学过程设计,努力体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倡导主动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构建起自己的认知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意见,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来验证假设。

3、本节课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

4、不足:探究活动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自己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去完成探
究过程,部分小组的个别同学没有真正了解探究的方法和实质,存在问题较多。

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前松后紧,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除了注意这几个问题,还应同时加强学生的评价手段。

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多启发、多鼓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会学、学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