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单选题(共35题)
1、下面哪首歌曲是徐沛东创作的?()
A.《大地飞歌》
B.《篱笆墙的影子》
C.《辣妹子》
D.《爱我中华》
【答案】 D
2、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论著是()。
A.《乐记》
B.《乐论》
C.《声无哀乐论》
D.《梦溪笔谈》
【答案】 A
3、多利亚调式为()级音上构成的一种中古调式。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 B
4、咳嗽声重,痰夕色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可用
A.银翘散
B.杏苏散
C.桑菊饮
D.桑杏汤
E.参苏饮
【答案】 B
5、李老师第一次到一个出了名的“差班”上课,进入教室后发现讲桌上放了一个盒子,她很快反应过来是学生在搞恶作剧,于是装着不知道说:“这是你们给我的礼物吗”学生都强忍住笑给出肯定的回答。
她打开后发现是一个像魔鬼一样的面具,尽管很害怕,还是故作镇定,说:“原来是一个魔王面具啊,既然你们对魔王这么感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舒伯特的《魔王》,看看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就这样,课堂的紧张气氛化解了,学生也不再想“捉弄”老师,这堂课异常成功,这个班也逐渐从一个“差班”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班级。
这个案例中,李老师面对音乐教学实践是如何处理的()
A.热处理
B.冷处理
C.温处理
D.缓处理
【答案】 C
6、1978年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属于()。
A.秦晋音乐文化
B.齐鲁音乐文化
C.荆楚音乐文化
D.燕赵音乐文化
【答案】 C
7、与dim.意思相同的表情术语是( )。
A.cresc
B.rit
C.sim
D.decresc
【答案】 D
8、《德意志安魂曲》是德国作曲家()的作品。
A.舒曼
B.勃拉姆斯
C.贝多芬
D.巴赫
【答案】 B
9、咬字吐字属于十三辙中“发花”辙的是()
A.爹、也、月、铁
B.来、在、爱、该
C.家、抓、把、呀
D.到、飘、高、跳
【答案】 C
10、在上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草原的背景音乐,并用语言描绘了草原上奔腾的骏马、欢叫的牛羊、洁白的毡房的场景。
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该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是()。
A.音频导入
B.设疑导人
C.故事导入
D.创境导入
【答案】 D
11、结构与交响曲类似,由三个或四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室内性的乐器套曲叫作()。
A.回旋曲
B.奏鸣曲
C.前奏曲
D.序曲
【答案】 B
12、下列不属于奥尔夫声势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是()。
A.跺脚
B.拍腿
C.走路
D.拍手
【答案】 C
13、探戈舞的节奏特点是()
A.三连音
B.附点
C.后十六
D.切分音
【答案】 D
14、朱践耳创作的交响乐作品中,采用故事吟唱、古琴演奏与交响乐队合作表现的作品是()。
A.《汨罗沉流》
B.《第一交响曲》尚险
C.《第六交响曲——3Y》
D.《第十交响曲——江雪》
【答案】 D
15、下列不符合对劳动号子描述的是()。
A.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B.歌唱方式通常为一领众和
C.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D.曲调较为简单,节奏性强
【答案】 C
16、《祖国颂》是一首单乐章混声合唱,其词曲作者是( )
A.乔羽、孟卫东
B.乔羽、刘炽
C.张藜、秦咏诚
D.瞿琮、郑秋枫
【答案】 B
17、《春节歌舞》以春节这一传统文化为教学全线,以音乐为切入点,综合了舞蹈、表演、美术、主持与乐编等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年文化”的教学主题,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上述教学观点的是( )。
A.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
B.音乐与戏剧相结合
C.音乐与舞蹈
D.音乐与文学相结合
【答案】 A
18、海顿的作品《四季》是一部()
A.交响曲
B.弦乐四重奏
C.清唱剧
D.协奏曲
【答案】 C
19、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出现在()
A.远古时期
B.周秦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 B
20、下列选项中,哪一组是正三和弦( )
A.I、Ⅱ、Ⅲ级和弦
B.I、Ⅳ、V级和弦
C.I、Ⅲ、V级和弦
D.I、Ⅳ、Ⅵ级和弦
【答案】 B
21、下列不属于清商乐伴奏乐器的是()。
A.琵琶
B.箜篌
C.节
D.云锣
【答案】 D
22、下列乐器中属于“竹”类材料制作的乐器是()
A.笙
B.箫
C.磬
D.筝
【答案】 B
23、我国的教育体系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受西方及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音乐教学评价方面同样如此。
虽然在较长时间的发展中经过不断地融合和改革,教育体系基本适应于我国的国情,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教育的发展,仍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地方,因此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音乐课程的评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下列不属于新型
A.审美教育思想
B.主体教育思想
C.综合教育思想
D.情感教育思想
【答案】 D
24、立部伎一般用()人演奏。
A.64~180
B.190~200
C.200~250
D.200~250
【答案】 A
2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 )
A.感受与欣赏、唱歌、乐器、创造
B.感受与欣赏、识谱、表现、创造
C.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D.歌唱、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答案】 C
26、击鼓说唱俑表现了古时候艺人表演时的情景,请问它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宋朝
B.汉朝
C.秦朝
D.明朝
【答案】 B
27、()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A.亨德尔
B.巴赫
C.莫扎特
D.海顿
【答案】 C
28、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普契尼歌剧《茶花女》的剧本改编自小仲马的小说
B.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的歌词来自歌德的诗作
C.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歌词作者是席勒
D.马勒交响曲《大地之歌》的部分歌词取材于中国唐诗
【答案】 D
29、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以下课程基本理念正确的是( )。
A.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B.以学生兴趣为标准
C.以音乐实践为出发点
D.以学科综合为方法
【答案】 A
30、以下哪一项行为不属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评价?()
A.开展班级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B.在音乐课上观察学生在律动、音乐游戏、歌舞表演等音乐活动中的表现
C.在学期结束时进行阶段性学科考评
D.导入时聆听西北民歌,讨论其有何凸显的音乐风格特点
【答案】 C
31、相和大曲中,()表示音乐的高潮部分。
A.艳
B.乱
C.解
D.趋
【答案】 B
32、在音乐发生移调时,儿童仍然能够辨别旋律的轮廓。
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
A.顿悟
B.守恒
C.刺激
D.泛化
【答案】 B
33、西方一位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在音乐情感体验中属于()
A.过程性
B.趣味性
C.独特性
D.针对性
【答案】 C
34、下列不属于宋元时期说唱音乐的是()。
A.鼓子词
B.诸宫调
C.陶真
D.变文
【答案】 D
35、《五洲人民齐欢笑》选自歌剧()。
A.《江姐》
B.《白毛女》
C.《红珊瑚》
D.《刘胡兰》
【答案】 A
大题(共10题)
一、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
《欢乐颂》(选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欢乐颂》?
【教学重点】
《欢乐颂》主题?
【教学过程片段】
1.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分辨欢乐颂主题出现了几次。
?2.再次聆听,学生辨析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以什么力度出现。
?(学生在纸上边听边写,一位同学在多媒体课件上做标记)?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验证。
?(1)欢乐颂主题出现了四次。
?(2)主奏乐器分别是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以及乐队全奏。
?(3)力度从弱到强,音区从低到高,形象地表现了“欢乐”的壮大过程。
?4.小结:乐曲采取简单有效的重复方法,正式确立了“欢乐”主题。
【答案】本课是一节鉴赏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上反映了以下特点:(1)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衔接紧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寻找到了“欢乐”。
(2)本节课鉴赏的内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欢乐颂》,通过不断聆听和模仿,进行艺术积累,可以获益颇多,进而使其在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和提高。
不足之处:缺少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三维目标一定要定准,之后所有活动安排都紧紧围绕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在聆听与体验中,最终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等。
教学重点不合理,只写了《欢乐颂》主题,没有说明是演唱还是鉴赏。
缺少导人环节,一节课的导入,对明确该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引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中,两次聆听,仅仅让学生去听主题出现的次数、主奏乐器、力度,教学内容有些单一,作为鉴赏课,可以从力度、速度、节奏、旋律、情绪等各要素着手,引导学生聆听鉴赏。
教学环节中,教师让一位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做标记,此环节设计的意义不明确。
小结总结不到位,小结应该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及给学生布置作业。
二、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
(8分)[课题名称]《新疆之春》[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欣赏《新疆之春》[主要目标]1.了解认识《新疆之春》的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特点。
2.能够根据新疆音乐的特点进行编创表演,体验合作表演新疆音乐的魅力。
(其他目标略)[教学过程](前略).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感受与体验(1)用多媒体展示新疆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
【答案】(1)感受与欣赏阶段,通过了解新疆的地理位置及聆听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且了解作品的小提琴独奏体裁,成功引出课题。
(2)教学过程未实现课程的第一个主要目标,本节课课型为欣赏课,课程目标已明确要求要认识作品的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特点,但教学过程并未涉及。
(3)教学过程中排练关于新疆的节目是成功的,各组从不同方面了解了新疆的舞蹈动作、打击乐器手鼓等,完成了课程第二个主要目标。
三、案例:某学校在高二“音乐与舞蹈”选修模块开设了韵律操。
每节课前,老师都会从网上下载根据《江南Style》《向前冲》《小苹果》等流行歌曲编配的广场舞录像;上课时,老师一边播放录像,一边要求学生对照录像上的动作学习。
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省心,学生开心。
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大汗淋漓,意犹未尽。
有一天,老师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跳《青春修炼手册》!”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齐声叫好!安静下来后,有一位学过芭蕾的女同学举手对老师说:“老师,每天就这么跳好像没什么意思啊,到现在我也没搞懂什么是韵律操……”问题:(1)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如果你是音乐老师,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堂课出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与舞蹈”,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音乐与舞蹈”是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一个模块。
这位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开心,并且下课时候同学们还感觉意犹未尽。
但是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符合课程标准理念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要求。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播放录像,让学生跟着去学,但是并没有讲清楚知识,导致学生只是得到了开心的感受而并没有创造意识。
第二,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音乐课程的评价应该遵循导向性原则;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
(2)首先,要根据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知识,增强创造意识。
其次,从音乐本体出发,讲解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
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有效地评价。
四、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的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弥渡山歌》(选自高中鉴赏教材《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
【教学重点】
聆听、演唱云南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形成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放马山歌》,对两首不同风格的云南民歌进行对比,以此导入。
二、新课教授1.聆听歌曲《弥渡山歌》,体会歌曲的旋律。
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旋律当中的节奏及规律2.再次聆听,歌曲旋律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预设学生进行回答)。
并再次提问.本首歌中歌词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从而体会歌曲内容情感。
3.进一步聆听,思考歌曲蕴含了什么样的含义。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4.学唱歌曲,采取老师范唱学生哼唱,熟悉歌曲旋律,带入歌曲情感。
三、巩固提升
【答案】
五、案例:在某中学音乐课堂上,黄老师演唱歌曲《小白菜》导入新课,学生们学习歌曲的热情非常高。
在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作品的同时,黄老师边弹边唱,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传递的悲伤的情绪。
当黄老师提问大家是否感到了作品的悲伤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句:“感觉不到。
”黄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综合上述教学的片段,简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此案例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1)优点:在上课之初,教师演唱《小白菜》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符合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
缺点:授课过程
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该教师并没有予以理会.而是继续授课。
该教师的这种做法违背了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理念.(2)改进建议在真正的授课中.该教师这种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并积极引导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但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念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课堂中遇到学生有个性化的意见.教师不应该不予理会.而应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真正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此案例中当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应该从多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欣赏作品,去体会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情感。
六、初三(1)班音乐课上,李老师在进行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教学。
老师在给学生听了朱哲琴的演唱录音后,问:“歌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全班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他边范唱,边分析歌词,同时在黑板上依次板书关键词:小河、芦苇坡、白云落泪、风儿诉说。
刚写到这里,突然有一个男生指着学习委员刘白云说:“这不是说你吗?干嘛哭啊?”全班哄堂大笑。
老师瞪着学生说:“该回答的不回答,不该回答乱回答!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学习他的言行。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8分)
【答案】(1)问题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虽然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示范、聆听情感体现音乐审美性的特点,但依旧有行为存在不妥之处。
第一,该教师的行为违背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案例中,教师在简单播放音频后,便直接提问学生歌曲的感情如何,学生没有进人状态,未对问题作出反馈时,却又直接开展教学,将范唱、讲解歌词和板书关键词全都挤在一起,使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
该教师的教学缺乏引导性,既没有合理引导学生听赏歌曲,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该教师的行为违背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应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身喜爱音乐。
案例中的教师在学生调侃学习委员时,并没有及时对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而是严厉地批评了他,这种行为对学生缺乏尊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建议第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聆听、作品的背景感知、小组讨论等。
第二,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口,让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感受结合相应的作品历史背景、作曲家生平、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行为、关注学生情绪,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对音乐的终身喜爱。
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李老师是重庆人,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广州某中学做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介绍岭南民歌教学时,需要用粤语来完成岭南歌曲的学唱。
课前李老师尽管学了又学,但范唱时不地道的粤语发音还是引来了学生们
的哄堂大笑。
看看开怀大笑的学生,李老师灵机一动,邀请笑的最大声的男同学上台来纠正老师的粤语发音。
开始这位同学还很难为情,最终,在同学们和老师的鼓励下,他渐渐融入了当“老师的老师”这一角色,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台下的同学们也开始跃跃欲试,岭南音乐特有韵味的歌声在教室回荡。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的优点(7分),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歌唱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了课程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题干要求分析“优点”,因此,考生作答时可以从该教师的做法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哪些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分析。
八、案例: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张老师正在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分析布鲁斯音阶。
这时候,班上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刘然举起手说:“老师,这个我知道。
”全班同学愕然地看着他,张老师说那请你来说一下?”只见刘然走上讲台,将布鲁斯音乐的起源与历史、调式的音阶特点说得清清楚楚,并用钢琴弹奏了几小节的布鲁斯和声进行,张老师带头给他鼓起了掌,并宣布下一节课将交由学生授课,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与同学分享。
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张老师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7分),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这个课例体现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优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优点:①平时并不怎么说话的同学举手时,张老师给予了注意并请他上讲台发言,体现了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
②张老师宣布下一节课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与同学分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机会。
(2)缺点:①对刘然的表现,张老师虽然带头鼓起了掌,却没有进行明确、具体的评价。
音乐课程的评价应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指明其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也有利于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②张老师宣布下一节课交由学生授课,并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容易使课堂教学失去控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一定要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否则容易使教学偏了方向,达不到教学目标。
(3)建议:①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明确、具体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
②教师选定音乐鉴赏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去搜集材料。
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在课上给予每个小组一定的时间,怎么组织教学、怎么引导大家欣赏,由学生自己去定。
最后让全班同学对两个小组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总结。
九、贾老师在七年级唱歌课《小鸟,小鸟》中,正在讲解爱护鸟类时,窗外突然飞进两只小鸟,“叽喳”地叫着飞着,这个意外的因素很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顿时,课堂秩序一片混乱,老师则大声呵斥同学们,让同学们保持安静,认真听讲,并把小鸟轰出教室,这时同学们极不情愿地继续上课,这堂课也在比较尴尬的气氛中结束。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综合上述教学片段,简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1)这个案例属于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
(2)每位授课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课堂气氛,若处理得不好,则会使学生不喜欢上课,厌学,影响师生关系。
在本案例中,老师面对课堂上飞进小鸟后吸引学生注意力,用严厉的呵斥、轰走小鸟的方式,让学生们安静上课,这种方法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能使学生注意力回到课堂上。
其实,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灵活的应变能力,面对课堂上飞进小鸟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比如:“同学们,小鸟的叫声好不好听啊大家来听一听它们在说什么啊”“它们是找不到家了,那么让我们打开窗户,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调动起所有学生爱护小动物的积极性,并告诉学生我们一定要爱护小动物,爱护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从而合理地化解这次课堂突发事件。
一十、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爱尔兰民间舞蹈——踢踏舞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爱尔兰民族经典音乐剧《大河之舞》选段的欣赏与分析,培养对踢踏舞学习的兴趣。
2.学习踢踏舞基本动作,能够掌握踢踏舞的舞步特点。
3.培养节奏的表现力和舞蹈的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和创编踢踏舞。
【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自制剪辑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师:欢迎同学们走进音乐与舞蹈的课堂,现在就让我们跳起热身韵律舞蹈。
(播放剪辑的《肯肯圆舞曲》,队伍集合成上课的形式)
【答案】从整体上说.该课对舞蹈艺术基本特征的把握,对音乐与舞蹈之间关系的理解,对舞蹈鉴赏、表演、编创的有机结合与处理,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因此,这个课在设计上为教学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课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很好的教学策略,教师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