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中兴简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协同筹划,使王崇古在边塞得以顺利执行睦邻政策,在大同、宣府附近设市贸易。当时规定每年限期一月, 蒙族人民可以用金银、牛马、皮毛和汉族人民交换绸缎、布匹、铁锅、铁釜等物品。双方各派军队驻守保护,从此边境相安无事。 对此,张居正在《九塞称臣》一诗中踌躇满志地写道:“幕南秋色静王庭,月满边关夜不扃。北地胡儿能汉语,西陲宛马尽龙形。 屯田督护休乘障,破虏将军早勒铭。干羽两阶文德洽,九重端拱万方宁。”“月满边关夜不扃……九重端拱万方宁”,并非张居正 的无端夸饰。据《明史》记载:东起延永,西抵嘉峪关的边境千里防线,“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什七”,从而节省了庞大的 军费开支。
● 通过整顿吏治和精简机构,张居正获得了一个效率较高、得心应手的行政班子,为推动经济改革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 备。
● 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张居正对嘉靖、隆庆时期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社会状况深恶痛绝。因此,他担任首辅之后就果断 采取措施,整治腐败,决心扭转政风士习,令出必行,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以重振往日的辉煌。
文化
● “万历时代”是市民社会发展、市民力量壮大的时代,大思想家纷纷涌现,政治社团纷纷出现,学派繁荣。是传播新思想、 新观念、新文化的时代。因为没有了政府的监管,所以百姓的言论自由也空前高涨,只要是大众喜欢的、有市场前景的就 可以出版,根本就不需要有关部门的审核,各种文化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拔出地面,可谓是“百家争鸣”。
● 王国光还设“坐粮厅”,专门负责军粮的督办,大大方便了诸军,又将散隶诸司的全国钱谷归并,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 这些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立竿见影,受到朝廷的称赞,后形成定制。万历四年,王国光将在实际 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各条辑成《万历会计录》。这部被神宗赞许为“留心国计”的专集,后来成为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的理论依据,乃至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
● 思想解放
● 在思想方面,出现了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他对男尊女卑、社会腐败、假道学等都大加批判,可见当时古人的 思想的深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审视程度不逊当今。
● 张居正还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在他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廷的“南倭北 虏”的边患。
经济:清查土地
● 1578年(万历六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1580年(万历八 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 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 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 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
● 在辽东,张居正重用李成梁。李成梁作战能力高强,善于指挥御敌,威望甚高。在他镇守辽东期间,曾多次平息东北少数民族的进 犯,保卫了东北边境的安宁。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部的宣府、大同防线,西至延绥、宁夏一带,张居正重用王崇古,支持王崇古对俺答所部采取的安抚睦邻政 策,获得了重大的成绩,使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通好互市,相安无事。
● 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等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还有李贽等大思 想家,徐谓和董其昌等顶级书画家,戏剧家汤显祖等,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 [7]
● 改革学校
● 学校为养士基地,“人才所系”。为了培养新的人才,万历二年(1574年),神宗命令吏部严格选用提学官。次年三月, 张居正进呈《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提出选用提学官和整顿学校的十八条方案。神宗以为“深切时弊”,下诏 命“各官着实遵行”, [8] 并大量裁减府、州、县学的学生数。
● 机构改革
● 王国光也对一系列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秩序进行改革。其时簿牒等公文十分繁杂、冗滥,从州县到部,无 论是各部门,还是具体的承办人,都有难言之苦。他便大刀阔斧地进行裁撤合并,去掉了近半数的繁文,使 得事情方便易行。户部十三司因公署狭小,官员们便不来上班,导致弊病越来越重。他便雷厉风行,一改前 弊,令所有官员均入署办公,各司其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边关军饷告匮,而支出及收项无案可查。他 令当地的边臣核实各项收支,并且筹划出长远计策上报,使消耗、浪费锐减。
实施考成法
● 1573年(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 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改变了以往“上之督 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 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 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 万历帝在位头十五年,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 开放的新鲜气息,加上能够解决国防边患的问题,《明史》称为“中外乂安,海内殷阜”,后世 称该时期为“万历中兴”。
背景
● 1572年,明穆宗驾崩,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即明神宗。
● 明穆宗在位时,十分信任张居正,因此他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大宦 官冯保联合推倒高拱,成为首辅。由于万历帝年幼,于是一切军政大事都由张居正裁决,他“勇 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从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开始,张居正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巩固边 防等为主要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的最后一 抹辉煌。 [2]
万历中兴简介
万历中兴
● 万历中兴,指的是明朝万历帝在位时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其中兴之势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在朝政 上的政绩。
● 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帝。在他即位初年,张居正便任首辅从旁协助, 而万历帝年幼,又对张居正极为信赖,故张居正能推行政令。张居正在经济上行“一条鞭法”, 在政治上则整饬吏治,任用贤臣,在防守方面则任用名将戚继光抵御沿海为患的倭寇。在水患上 有潘季驯四次治河,成效显著。
对粮食宏观控制
● 同时,王国光出任户部尚书后,立即对全国粮食进行宏观控制。当时,明朝人口不断增长,边疆 战事不断,内地也时有农民起义爆发,因此管好粮仓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 为缓解矛盾,王国光对粮食精打细算、全面控制。他推行“天下抚按官”的办法,对各个粮食渠 道统筹安排,将粮食出入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对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条鞭法
● 为了进一步改变严重的赋役不均,减轻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浮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
●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通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中 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 “一条鞭法”,又称“条编法”,其主要内容有:统一役法,并部 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 征银。一般民人不再亲自出力役,官府需要的力役,则拿钱雇人应差。向百姓征收的役银也不再 像过去按照户、丁来出,而是按照丁数和地亩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这就是所 谓“摊丁入地”;田赋及其他土页方物一律征银;以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数目;赋役银由地方官直 接征收,以减少各种弊病。一条鞭法的实行,在中国赋役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
● 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 1571年(隆庆五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 收入大为增加。
● 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 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 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 当时朝廷有一部分官僚反对和俺答设市贸易,说这是媾和示弱。但是张居正力排众议,坚持正确的主张。他据理力争,反驳说: “让俺答入贡通好,开设边境市场,使边民互通有无;限立期限,指定地点,严加管束,这不但没有坏处,反可使边境安定,屯田 耕牧,阻止塞外其他部落的侵扰。这样每年可以节省调援边塞的大批粮食,有什么不好呢?
● 在选任边将时,张居正所重用和信赖的一批守边将领,并为保卫边防做出重大的贡献。在蓟州一带,他任用 戚继光镇守,练就守边的精兵,修筑了沿边防线的“空心敌台”,还因地制宜地练习车战战术,保卫了东起 山海关、西至居庸关长城一带沿线的边防。历史家称赞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 戚继光也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李成梁镇守辽东的纪功石坊万历十一年(1583年),当戚继光移镇广东时, 陈第赋诗送别,诗云:“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反映了边境人民对戚继光保境安民功绩的 景仰和舍不得让他离去的深情厚意。 [6]
● 万历五年,在吏部尚书张瀚被罢官后,张居正让已回乡养老的王国光复出,担任了此职,再次成 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他提出“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等8条有关国家大计的建议, 均被采纳,为张居正改革推荐和选拔了不少将帅之才。
整顿吏治
● 万历初年开始的张居正改革,首先是从整顿吏治开始的。
● 他认为,当时朝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不清”。为了整顿吏治,以达到为官清廉,治政清平,让人 民生活安定,从而使封建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推行“考成法”。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内阁的行 政和监察责任,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监察职能。六科是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百司相应而设的监 察机构,张居正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 大权。考成法还对六部、都察院等具体行政衙门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等。 [2] 这一严密而完整的考成系统, 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宦官干政的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内阁的权威,使权力集 中于首辅,从而加强了号令天下的中央集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各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为精简机构、节 省政府开支提供了可能。稍后,张居正便下令裁减部院诸司冗官和各省司、府、州、县官,以提高官吏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这些,都为此后张居正推行的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
● 在明代,“科举必由学校”。人口不断增加,学校招生人数反而减少,不但与社会发展大势背道而驰,对于那些追求功名 利禄者更是当头一棒。明神宗还根据张居正的建议,诏毁天下书院,迫害士人,实行文化专制。这些都是倒退行为,所以, 一开始就遭到激烈反对,难以贯彻执行。
● 张居正本人更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大邑士子多怨之,或谓他“千虑一失,在汰郡县诸生” [9] 。从而成为后来惨败的祸 根之一。
军事
● 张居正在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时,积极推行“外示羁縻,内修战备”的方针,重视整饬军备,加强 边防。张居正曾目睹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军队围困北京时所暴露出来的国防虚弱,军备废弛的种 种弊端。 [5] 有鉴于此,待他执政后,“殚心尽力”,决心对边防进行一番整顿。 [6]
● 张居正一面精心选任驻边将领,练兵备战,修治边防要塞,同时训令诸将在边境屯积钱谷,整顿器械,开垦 屯田,务必做到兵精粮足,战守有备。 [6]
治理水利
●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推荐、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 河。潘季驯在治河中贯串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万历七年 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计费不足50万两,为工部节省资金24万两。徐州、淮安之间800 余里的长堤平等蜿蜒,河水安流其间。因而,“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黄河 得到治理,漕船也可直达北京,“河上万艘得捷于灌输入大司农矣”。
● 通过整顿吏治和精简机构,张居正获得了一个效率较高、得心应手的行政班子,为推动经济改革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 备。
● 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张居正对嘉靖、隆庆时期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社会状况深恶痛绝。因此,他担任首辅之后就果断 采取措施,整治腐败,决心扭转政风士习,令出必行,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以重振往日的辉煌。
文化
● “万历时代”是市民社会发展、市民力量壮大的时代,大思想家纷纷涌现,政治社团纷纷出现,学派繁荣。是传播新思想、 新观念、新文化的时代。因为没有了政府的监管,所以百姓的言论自由也空前高涨,只要是大众喜欢的、有市场前景的就 可以出版,根本就不需要有关部门的审核,各种文化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拔出地面,可谓是“百家争鸣”。
● 王国光还设“坐粮厅”,专门负责军粮的督办,大大方便了诸军,又将散隶诸司的全国钱谷归并,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 这些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立竿见影,受到朝廷的称赞,后形成定制。万历四年,王国光将在实际 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各条辑成《万历会计录》。这部被神宗赞许为“留心国计”的专集,后来成为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的理论依据,乃至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
● 思想解放
● 在思想方面,出现了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他对男尊女卑、社会腐败、假道学等都大加批判,可见当时古人的 思想的深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审视程度不逊当今。
● 张居正还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在他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廷的“南倭北 虏”的边患。
经济:清查土地
● 1578年(万历六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1580年(万历八 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 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 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 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
● 在辽东,张居正重用李成梁。李成梁作战能力高强,善于指挥御敌,威望甚高。在他镇守辽东期间,曾多次平息东北少数民族的进 犯,保卫了东北边境的安宁。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部的宣府、大同防线,西至延绥、宁夏一带,张居正重用王崇古,支持王崇古对俺答所部采取的安抚睦邻政 策,获得了重大的成绩,使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通好互市,相安无事。
● 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等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还有李贽等大思 想家,徐谓和董其昌等顶级书画家,戏剧家汤显祖等,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 [7]
● 改革学校
● 学校为养士基地,“人才所系”。为了培养新的人才,万历二年(1574年),神宗命令吏部严格选用提学官。次年三月, 张居正进呈《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提出选用提学官和整顿学校的十八条方案。神宗以为“深切时弊”,下诏 命“各官着实遵行”, [8] 并大量裁减府、州、县学的学生数。
● 机构改革
● 王国光也对一系列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秩序进行改革。其时簿牒等公文十分繁杂、冗滥,从州县到部,无 论是各部门,还是具体的承办人,都有难言之苦。他便大刀阔斧地进行裁撤合并,去掉了近半数的繁文,使 得事情方便易行。户部十三司因公署狭小,官员们便不来上班,导致弊病越来越重。他便雷厉风行,一改前 弊,令所有官员均入署办公,各司其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边关军饷告匮,而支出及收项无案可查。他 令当地的边臣核实各项收支,并且筹划出长远计策上报,使消耗、浪费锐减。
实施考成法
● 1573年(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 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改变了以往“上之督 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 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 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 万历帝在位头十五年,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 开放的新鲜气息,加上能够解决国防边患的问题,《明史》称为“中外乂安,海内殷阜”,后世 称该时期为“万历中兴”。
背景
● 1572年,明穆宗驾崩,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即明神宗。
● 明穆宗在位时,十分信任张居正,因此他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大宦 官冯保联合推倒高拱,成为首辅。由于万历帝年幼,于是一切军政大事都由张居正裁决,他“勇 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从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开始,张居正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巩固边 防等为主要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的最后一 抹辉煌。 [2]
万历中兴简介
万历中兴
● 万历中兴,指的是明朝万历帝在位时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其中兴之势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在朝政 上的政绩。
● 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帝。在他即位初年,张居正便任首辅从旁协助, 而万历帝年幼,又对张居正极为信赖,故张居正能推行政令。张居正在经济上行“一条鞭法”, 在政治上则整饬吏治,任用贤臣,在防守方面则任用名将戚继光抵御沿海为患的倭寇。在水患上 有潘季驯四次治河,成效显著。
对粮食宏观控制
● 同时,王国光出任户部尚书后,立即对全国粮食进行宏观控制。当时,明朝人口不断增长,边疆 战事不断,内地也时有农民起义爆发,因此管好粮仓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 为缓解矛盾,王国光对粮食精打细算、全面控制。他推行“天下抚按官”的办法,对各个粮食渠 道统筹安排,将粮食出入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对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条鞭法
● 为了进一步改变严重的赋役不均,减轻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浮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
●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通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中 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 “一条鞭法”,又称“条编法”,其主要内容有:统一役法,并部 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 征银。一般民人不再亲自出力役,官府需要的力役,则拿钱雇人应差。向百姓征收的役银也不再 像过去按照户、丁来出,而是按照丁数和地亩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这就是所 谓“摊丁入地”;田赋及其他土页方物一律征银;以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数目;赋役银由地方官直 接征收,以减少各种弊病。一条鞭法的实行,在中国赋役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
● 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 1571年(隆庆五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 收入大为增加。
● 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 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 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 当时朝廷有一部分官僚反对和俺答设市贸易,说这是媾和示弱。但是张居正力排众议,坚持正确的主张。他据理力争,反驳说: “让俺答入贡通好,开设边境市场,使边民互通有无;限立期限,指定地点,严加管束,这不但没有坏处,反可使边境安定,屯田 耕牧,阻止塞外其他部落的侵扰。这样每年可以节省调援边塞的大批粮食,有什么不好呢?
● 在选任边将时,张居正所重用和信赖的一批守边将领,并为保卫边防做出重大的贡献。在蓟州一带,他任用 戚继光镇守,练就守边的精兵,修筑了沿边防线的“空心敌台”,还因地制宜地练习车战战术,保卫了东起 山海关、西至居庸关长城一带沿线的边防。历史家称赞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 戚继光也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李成梁镇守辽东的纪功石坊万历十一年(1583年),当戚继光移镇广东时, 陈第赋诗送别,诗云:“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反映了边境人民对戚继光保境安民功绩的 景仰和舍不得让他离去的深情厚意。 [6]
● 万历五年,在吏部尚书张瀚被罢官后,张居正让已回乡养老的王国光复出,担任了此职,再次成 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他提出“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等8条有关国家大计的建议, 均被采纳,为张居正改革推荐和选拔了不少将帅之才。
整顿吏治
● 万历初年开始的张居正改革,首先是从整顿吏治开始的。
● 他认为,当时朝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不清”。为了整顿吏治,以达到为官清廉,治政清平,让人 民生活安定,从而使封建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推行“考成法”。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内阁的行 政和监察责任,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监察职能。六科是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百司相应而设的监 察机构,张居正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 大权。考成法还对六部、都察院等具体行政衙门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等。 [2] 这一严密而完整的考成系统, 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宦官干政的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内阁的权威,使权力集 中于首辅,从而加强了号令天下的中央集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各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为精简机构、节 省政府开支提供了可能。稍后,张居正便下令裁减部院诸司冗官和各省司、府、州、县官,以提高官吏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这些,都为此后张居正推行的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
● 在明代,“科举必由学校”。人口不断增加,学校招生人数反而减少,不但与社会发展大势背道而驰,对于那些追求功名 利禄者更是当头一棒。明神宗还根据张居正的建议,诏毁天下书院,迫害士人,实行文化专制。这些都是倒退行为,所以, 一开始就遭到激烈反对,难以贯彻执行。
● 张居正本人更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大邑士子多怨之,或谓他“千虑一失,在汰郡县诸生” [9] 。从而成为后来惨败的祸 根之一。
军事
● 张居正在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时,积极推行“外示羁縻,内修战备”的方针,重视整饬军备,加强 边防。张居正曾目睹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军队围困北京时所暴露出来的国防虚弱,军备废弛的种 种弊端。 [5] 有鉴于此,待他执政后,“殚心尽力”,决心对边防进行一番整顿。 [6]
● 张居正一面精心选任驻边将领,练兵备战,修治边防要塞,同时训令诸将在边境屯积钱谷,整顿器械,开垦 屯田,务必做到兵精粮足,战守有备。 [6]
治理水利
●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推荐、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 河。潘季驯在治河中贯串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万历七年 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计费不足50万两,为工部节省资金24万两。徐州、淮安之间800 余里的长堤平等蜿蜒,河水安流其间。因而,“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黄河 得到治理,漕船也可直达北京,“河上万艘得捷于灌输入大司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