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机械运动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
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1所示. 由图象可知()
A.甲通过的路程一定比乙大
B.甲的速度一定比乙小
C.经过6秒,甲乙一定相距3米
D.甲乙间距离一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答案】D
【解析】【解答】A. 要比较通过的路程,根据可知,不但要知道速度大小,还要知道时间,而从图中不能得出运动时间的长短,所以甲通过的路程不一定比乙大,A不合题意;
B. 如图,在6s时,甲通过路程比乙大,所以甲的速度比乙大,B不合题意;
C.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但没有说明是否同向,同向时,经过6秒,甲乙相距3米,如果方向相反时,经过6秒,甲乙相距9米,C不合题意;
D. 甲乙两人速度不同,所以无论是否同向,两者的间距一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D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
【分析】A、物体运动的路程与速度的时间有关;
B、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即可得知两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关系;
C、不知两物体运动的方向是否相同,无法判断两物体的距离;
D、由图可知,二人运动速度不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运动时间越长二者之间的距离越大 .
2.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C. 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 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答案】C
【解析】【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不正确.
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正确.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C正确.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向下运动的.故D不正确.
故选C.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3.2015年8月,来自挪威的艾斯朋和比约恩两人,在张家界天门山成功挑战“翼装飞毯”高空极限运动.艾斯朋身穿翼形装在天门山空中飞行(如图甲),比约恩从3000米的直升飞机上跳下(图乙),最后降落在艾斯朋的背上后,两人共同急速向前飞行(图丙),完成了世界第一例空中合体的壮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艾斯朋能够在空中滑行,是因为翼装下表面的空气流速较大
B. 比约恩从飞机上跳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两人调整到速度相同时,比约恩降落到艾斯朋背上的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D. 两人共同飞行时,以天门山为参照物两人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基于蝙蝠飞行滑翔原理研发出来的翼装飞行服,采用韧性和张力极强的尼龙织物编制而成,特别是在运动服双腿、双臂和躯干间缝制大片结实的、收缩自如的、类似蝙蝠飞翼的翅膀.当运动员在空中滑翔时,将双臂、双腿间的飞翼张开,形成一个气流受力面,将飞行运动员的这对“翅膀”托起,运动员可以通过双臂和双腿的调整,控制身体在空中缓慢滑翔,同时能调整航向.不是因为翼装下表面的空气流速较大.故A错误;
B、比约恩从飞机上跳下后,受力不平衡,故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两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比约恩降落到艾斯朋背上的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应该调整到速度相同时,故C正确;
D、两人共同飞行时,以天门山为参照物,两人与天门山之间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根据翼装飞行的原理分析解答;(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处于非平衡状态;(3)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4.某兴趣小组在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横截面的关系”时,取三个质量相同,半径分别为3r、2r和r的小球甲、乙、丙,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竖直落下,并以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小球的运动过程,如图
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在图示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个小球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三个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
C. 三个小球下落的速度之比是1:2:3
D. 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下落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由照相机的照片可知: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甲球运动的距离是不变的,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说明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同样的道理,乙、丙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故A正确;
B、根据三个球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等于阻力,质量相等,故重力、阻力相等,故B正确;
C、照相机等时间内曝光一次,而甲曝光了9次,乙曝光了6次,丙曝光了3次,所以时间之比为9:6:3,三球在相同路程中,所用时间之比为9:6:3,故速度之比为2:3:6;,故丙的速度为乙的2倍,为甲的3倍;故C错误;
D、甲、乙、丙三个小球的半径分别为3r、2r和r,在阻力相同时,速度之比为2:3:6,由此可知,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速度与半径成反比,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1)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得到一个像,由图可知,球甲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一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球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两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球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三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2)根据甲、乙、丙三个小球在相同的曝光时间内运动距离的关系,得出小球的速度之比;(3)因为三个小球都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和自身的重力是相等的,空气阻力之比等于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分析空气阻力之比和小球速度之比的关系,得出结论.
5.2017年4月22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我国航天技术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如图所示是在对接前从天宫看天舟的图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发射“天舟一号”的火箭主要用液态氢作为燃料,选择该燃料的原因是它的比热容大
B. “天舟一号”所使用的供电装置最可行的是太阳能电池
C. “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D. 航天员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A
【解析】【解答】A、用液态氢作为燃料是氢的热值较大,A符合题意;
B、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在太空中是非常丰富的,B不符合题意;
C、“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静止的,C不符合题意;
D、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对话要借助电子设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Q放=mq知当m相同时,q越大Q放越多;B、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且太阳能在太空中是非常丰富的;C、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A. 匀速直线运动
B. 非晶体的凝固
C. 晶体的熔化
D.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路程,横坐标表示时间,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图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其中有一段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 错误;
C、图中温度与时间成正比,说明随着加热,物体温度升高,不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 错误;
D、图中是一条过原点的斜向上的直线,表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分析图象,确定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系作出判断.
7.“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段歌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巍巍青山两岸走”所选的参照物是()
A. 竹排
B. 青山
C. 地面
D. 河岸
【答案】A
【解析】【解答】解: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歌词“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走”是青山,所以应选与有位置变化的青山之外的竹排为参照物,故A 正确.
故选A.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8.小利参加体育测试时对一些物理量做了估测,与实际相符的是()
A. 一双运动鞋的质量是10g
B. 同桌同学跑完800米所需时间是20s
C. 他跑步时的步幅约为1m
D. 加试时当地平均气温约为60℃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两个苹果的质量在300g左右,一双运动鞋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300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800m跑的成绩在200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步幅在50cm左右,跑步时的步幅大约是步行时的2倍,在100cm=1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我们地区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超过35℃,但不会达到60℃,平均气温更远低于60℃.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9.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如图所示,小明用卡取出自行车,行驶在上学途中,他
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路旁的树木
B. 小明骑的自行车
C. 迎面走来的行人
D. 从小明身边驶过的汽车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小明在上学的途中,以路旁的树木、迎面走来的行人、从小明旁边驶过的汽车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以小明骑的自行车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明是静止的;故选:B.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10.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
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前2s内,小华跑较快
D. 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C、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两人的全程是相等的,所用的时间都是8s,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 错误.
故选C.
【分析】(1)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2)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3)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部路程除以所有的总时间.
11.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区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小欣同学对某些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是以沉船为参照物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潭清疑水浅”﹣﹣﹣﹣﹣“疑水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错误;
C、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故C错误;
D、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D 错误.
故选A.
【分析】(1)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12.如图是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中的篮球绕杆测试场景.关于该项考试的器材规格及其设置,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篮球质量约为2kg
B. 篮球直径约为40cm
C. 共设置了5排标志杆
D. 相邻的两排标志杆相距1m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体育课上使用的篮球的质量在600g=0.6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篮球的直径与此差不多,在25cm左右,不可能达到40cm.故B不符合实际;
C、由图知,测试场地中共设置了5排标志杆.故C符合实际;
D、篮球绕杆测试中杆距为3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3.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中学生的体重约50N
B. 中学生体积约为0.5m3
C. 中学生站立对地的压强为1.5×104Pa
D. 中学生百米比赛的成绩约为8s
【答案】C
【解析】【解答】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
.A不符合题意;
B、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
中学
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体积在左右。
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体重在左右,双脚站立时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在0.03m2左右,双
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在.C符合题意;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5s左右。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对人体重力,密度、压强和跑步速度的了解解答.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减小
B. 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C. 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向后退去,他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D. 站在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匀速下落过程中的跳伞运动员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故动能不变;同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故重力势能变小,所以机械能变小,故A正确;
B、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改变,故其运动状态改变,故B错误;
C、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向后退去,是以自己所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C错误;
D、由于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大小一定相等,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包括以下三种情况: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而方向不变;速度大小不发生改变而方向改变;速度大小以及方向都发生改变;(3)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15.生活中经常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
B. 人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约为1m/s
C. 人沐浴时水的温度约为60℃
D. 电视机正常工作的电功率约为1000W 【答案】A
【解析】【解答】A.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A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1m/s,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约为5m/s,B不符合题意;C、人沐浴时水的温度比人的体温稍高即可,一般在40℃左右,C不符合题意;
D.电视机正常工作的电功率约为100W~200W,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估测题目,注意掌握常见的物理量,例如长度、速度、温度、电功率、质量等等,并要善于观察和积累.
16.在学校800m长跑的体能测试中,小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关于小明在测试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按发令枪响开始起跑,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 起跑时,用力蹬地,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跑鞋底部有凹凸花纹,可以增大与地面的摩擦
D. 以终点计时的体育老师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按发令枪响开始起跑,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起跑时用力蹬地,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故B正确;
C、鞋底上的花纹是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正确;
D、以终点计时的体育老师为参照物小明与老师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利用增大摩擦力.(4)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关键看他与哪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关键看他与哪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没发生了变化.
17.如图所示是小明滑滑板车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滑板车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
B. 运动的滑板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不再受力
C. 滑板车安装轮子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D. 小明蹬地使滑板车加速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以滑板为参照物,小明和滑板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小明是静止的.此选项错误;
B、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而不是因为不再受力.此选项错误;
C、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因此滑板底部安装轮子是利用了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力.此选项错误;
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小明用力蹬地可以使滑板车的速度加快.此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①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果发生改变,说明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是受到了力;
③变滑动为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力.
18.运动会男子100m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m、80m、100m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
C. 在20~80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 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
【答案】 C
【解析】【解答】A,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选项A三名运动员全程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
B、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小,物体运动越快;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故三名运动员通过的路程相同,时间越少,运动越快,即v=s/t得:表中可知:周伟用时最少,平均速度最大,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得:在20~80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v刘=s/t刘=60m/(8.3-2.4)s=60m/5.9s≈10.17m/s,
v周=s/t周=60m/(8.4-2.5)s=60m/5.9s≈10.17m/s,C符合题意;
D,根据得:在20~80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了机械运动中平均速度的理解及计算。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19.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同步卫星处于平衡状态
B. 同步卫星的机械能守恒
C.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
D. 同步卫星使用微波进行通信
【答案】A
【解析】【解答】A. 平衡状态是指静止和匀速和匀速直线运动,而同步卫星做圆周运动,不是平衡状态,A错误,符合题意;
B. 同步卫星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高度和速度都不变,机械能不变,所以机械能守恒,B不
符合题意;
C. 同步卫星固定于频道上空,与地球的自转同步,相对于地球静止,C不符合题意;
D. 同步卫星和地球之间是真空,要使用微波进行通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或者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20.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速度越大越难以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甲队获胜,说明甲队拉乙队的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
C. 推门时手离门轴越远越省力,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 汽车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但房子总处于静止状态
【答案】C
【解析】【解答】A、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所以汽车速度越大越难以停下来,不能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A不符合题意;
B、甲拉乙的力和乙拉甲的力是相互作用力,故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甲方胜了乙方,是因为甲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乙的最大静摩擦力,B不符合题意;
C、推门时离门轴越近,用力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C符合题意;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所以汽车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房子同样如此。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唯一量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1.下图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
这型号电池高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