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总复习经典例题、习题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总复习经典例题、习题经典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A.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
B.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可燃性
C.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不相同
D.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硫磺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气体不会产生白烟,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Fe在Ⅰ中生成四氧化三铁、Ⅱ中生成三氧化二铁,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两者都是放热的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以下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稀有气体元素B.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③表示的是阳离子D.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图①是8号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A选项错误;
B、图②中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易失去2个电子,故B选项错误;
C、图③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1,故是阳离子,故C选项正确;
D、图④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2 ,故是阳离子,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4.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空气B.锰酸钾C.氧气D.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锰酸钾属于纯净物中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水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5.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
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质子数为53 D.原子序数为5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A错误;
B、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单位为“一”,一般省略不写,质量的单位为“克”,则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说法错误,故B正确;
C、根据其原子序数为53,且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则质子数为53,说法正确,故C错误;
D、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说法正确,故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
B.催化剂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没有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其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
二氧化锰是很多物质反应的催化剂,但催化剂不只有二氧化锰。
选C。
考点:催化剂。
点评: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其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7.图甲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镁离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镁原子的质量为24.31
D.镁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形成的,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B.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而非镁原子的质量;
D.镁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位于第三周期。
故选C。
8.下列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镁条 C.蜡烛 D.红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错误;
B、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正确;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且在瓶壁上有水雾产生,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观察过实验,并记住现象的描述,即可轻易解答,
9.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运动快,原子运动慢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不符合题意;
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运动快慢,故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符合题意;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10.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D.禁止焚烧秸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空气中PM2.5;故答案选择B
11.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现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刚开始,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为零,故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少,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时不再变化,故正确;
C、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完,固体质量不再变化,故错误;
D、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刚开始没有氧气,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时不再生成氧气,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12.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B.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错误;
B、锥形瓶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错误;
C、物质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正确;
D、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错误。
故选C。
13.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其表面会变红色
D.点燃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答案】D
【解析】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产生白烟,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错误;
C、铜在空气中加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固体,错误;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正确。
故选D 。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胶塞B.贮存氧气
C.过滤D.
吹灭酒精灯
【答案】B
【解析】
A、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错误;
B、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正确;
C、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错误。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15.运动会的发令枪,所用的“火药”是用氯酸钾和红磷混合制成的,一经撞击两种物质就剧烈反应,发出响声并产生白烟.白烟的成分是()
A.氧气和磷B.氯化钾和五氧化二磷
C.氯酸钾和五氧化二磷D.氯化钾和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氯酸钾和红磷的混合物经撞击氯酸钾就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红磷与生成的氧气剧烈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白烟的成分是氯化钾和五氧化二磷,故选B
考点:氧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
16.有 a、b 两组质量相等的两份药品,a 组是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b 组是纯净的氯酸钾,将药品分别加热,则收集到氧气的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
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a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即a反应快,但a中氯酸钾的质量小来解答。
【详解】
因a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b为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
由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a反应快,时间短,
a中混有二氧化锰,则a中氯酸钾的质量小,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小,
显然只有D符合。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催化剂的特点和催化作用。
17.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在同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为探究铁丝的粗细程度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利用控制变量法可以知道应该保证氧气的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采取一粗一细的铁丝来进行同时点燃,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
18.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O2 ,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答案:C。
19.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来分析;
C、根据分子性质来分析;
D、根据原子的构成来分析。
【详解】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错误;
B、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正确;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故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构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C.物质只有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其特征是“多变一”,而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A、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其特征是“多变一”,而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两者并无直接的关系,所以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B、分解反应要求反应物一定是一种,所以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C、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说法错误;
D、红磷的燃烧时磷与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有氧参与且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征,故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