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点拨】 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 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 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主题 昆曲的形成、兴盛与衰落 【史料研析】 材料一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朝末年,江苏 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 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它在明朝中 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是பைடு நூலகம்国现存最 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3.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1)隆庆末年,魏良辅的弟子_梁__辰__鱼__用革新后的昆腔创作了传奇剧本 《_浣__纱__记__》,并将它推上戏曲舞台演出。《 浣纱记 》是以范蠡和西 施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吴越争霸的故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2)昆腔传入北京后,立即得到_统__治__者__和文人墨客的宠爱,迅速取代活 跃在京城剧坛上的弋阳腔,赢得“___官__腔”的称号。 (3)明末,昆腔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了。
(3)特点:昆腔具有_悠__扬__流__畅__的特征,成为昆曲的_灵__魂__和标志。从元 朝末年到明朝中期的近二百年间,昆山腔始终只是一种清唱曲,跟_戏__曲__ _演__出__还没有发生直接关系。
2.昆腔的革新: (1)时间:明朝_嘉__靖__、__隆__庆__年间,以_魏__良__辅__为首的艺术家对昆腔进行 改革创新。 (2)特点。 ①在曲调演唱上,吸收_北__曲__“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长处,注重 “布调收音”,革新后昆腔吐字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②表现在唱法上,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 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精细地步,当时人们称之为 “_水__磨__腔__”。
2.清朝统治者对京腔采取利用和规范的措施,使京腔逐步蜕变为 宫廷演出的御用声腔,扼杀了它健康向上的生命力。乾隆中期,秦腔走 出关中,唱红全国各地。秦腔大盛,京腔六大班几乎无人过问,昆曲同 样受到巨大威胁。秦腔在京城风光三年,清政府为维护昆曲的“正声” 地位,以正风俗、禁诲淫之戏为名,明令禁止秦腔戏班演出。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 古雅的昆曲
一、从昆腔到昆曲 1.昆腔的形成: (1)含义: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以_南__曲__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2)形成: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 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又经过当地歌手和乐师_顾__坚__的改进,形成了一种 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这种曲调被正式称为“昆山腔”, 简称“昆腔”。
③在曲调运用上,借鉴北曲结构严谨的长处,从_宫__调__、板眼和平仄等 方面,克服南曲的缺陷,使昆腔具备“_闲__雅__整__肃__、__清__俊__温__润__”的新特 点。 ④在乐器伴奏上,最初昆腔多半承袭古南戏,伴奏不用管弦乐器,后来 昆腔采用箫、笛、笙等管乐伴奏,魏良辅又增添了_琵__琶__、__三__弦__、筝 等弦乐伴奏。革新的昆腔具备了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但它依旧停留 在_清__唱__阶__段__。
材料二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 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 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花部原本于元剧,其 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 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 欢,由来久矣。
3.19世纪初,四喜、春台、和春三大徽班也相继进京。他们与三 庆班一起同昆曲展开决战。那时,看昆曲演出者寥若晨星,而看徽班演 出者则高朋满座。四大徽班已成为北京剧坛的新盟主。
谢谢观看!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 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 台并获得成功,昆曲诞生了。
(2)从昆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昆曲的特色是什么? 提示:昆曲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典雅深奥,讲究运用 典故,所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4)昆曲脱离人民群众是它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5)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_花__部__”与“_雅__部__” 较量争胜的局面。昆曲为“雅部”;而昆曲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种类繁多,统称“花部”。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6)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但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 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7)轻歌曼舞、一唱三叹的昆曲,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而 日趋衰落。
③_折__子__戏__的出现:一些艺人从演出拖沓的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 进一步加工、充实,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折子 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_精__华__,获得观众的欢迎。清代乾隆 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这种折子戏的演出形式,一直流 传到今天。
2.昆曲走向衰落: (1)昆曲一登上戏剧舞台,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和_文__人__士__大__夫__的掌中玩 物。 (2)文人创作的昆曲大多脱离舞台实践,戏词追求典雅深奥,唱腔讲究 悠扬婉转。 (3)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却牺牲了_文__学__性__和__戏__剧__性__,成为昆曲 的致命弱点。
——(清)焦循《花部农谭》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 提示: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践;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
【史论总结】 花雅之争经历了三次高潮
1.首先与昆曲较量的花部剧种是京腔。所谓京腔是弋阳腔传到北 京后改用北方方言演唱的新剧种,因其唱腔高亢挺拔,又称“高腔”。 乾隆前期,京腔已有力量与昆曲抗衡,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 局面,不久取得了压倒昆曲的优势。
【微点拨】 昆曲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即昆腔的形成、昆腔的革新和昆腔 登上戏曲舞台。昆腔登上戏曲舞台,标志着昆曲的诞生。
二、昆曲的兴盛与衰落 1.昆曲的兴盛: (1)时间: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2)表现。 ①新剧作不断涌现,精品层出不穷。像明末的《玉簪记》《_红__梅__记__》, 清初的《十五贯》等。 ②_角__色__分__工__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