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第【1】篇〗
设计说明
本课由《论语》中的三句话和两则文言文组成,围绕读书方法进行阐述,给学生以启示。
本方案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懂内容。
然后抓住“古人如何读书”这一主题,借助自主阅读、讨论互动、总结拓展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古人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初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导入:书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走进书就走进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那么,如何读书,才能与这位朋友心灵相通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古人带来的启示。
2.教师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明确主题,直接入课,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明而高效。
二、初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或者读不准的生字,再读一读生字上面的音节。
2.大声读一读圈出的生字,再大声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遇到不会断句的情况,向同伴求教。
3.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会认字的认读情况,要注意“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三声。
(2)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仔细观察9个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针对识记困难的字商讨识记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自己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困难的字,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总结:
比一比识记:缺——缸诲——悔
形声字识记:谓——胃窥——规
字谜识记:岂——大山压倒自己。
恒——太阳留在天地间,竖心留在左半边。
皆——比一比谁更白。
5.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2)与组内同伴合作,轮读部分内容,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语句,大声朗读,正确
断句。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点,让识字教学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学习《论语》
1.教师指名朗读《论语》中的三个句子。
2.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学。
3.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个句子?把你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
学生回答时,不必逐字逐句翻译,意思对即可。
预设:
第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指“聪敏”。
“好”是“喜好”。
“耻”是“以……为耻”。
“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全句的意思是:勤勉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后一个“知”读四声zhì,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慧。
第三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在这里也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
“厌”指“满足”。
“诲”指“教诲”。
全句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倦怠。
4.讨论交流:这三个句子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不懂就要多
问;不要不懂装懂;记住知识,从不满足。
)
5.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个句子,背诵这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互动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表,找出书写有难度的生字。
2.小组同学交流,怎样书写这些书写有难度的生字。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窥、皆、缺”三个生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笔画的占位,确定主笔的写法。
然后自主练写。
4.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学生书写成果,请书写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书写经验。
设计意图立足五年级学生书写能力的发展程度,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共研、直观演示的作用,让学生的书写更注重实效。
第二课时
一、背诵引入
1.指名背诵三句论语,并说一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读书启示。
2.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背诵中进一步理解三句话的意思,并从中得到启迪。
再积累《论语》中的名句。
二、理解体会
(一)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准确断句。
2.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这一部分,遇到问题可以标注出来。
3.组织学生交流:第二部分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内容?
4.汇报:第二部分一共有4句话,每句话的意思如下:
第一句: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第二句: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重点说一说“急”的古义和今义不同,在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第三句: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第四句: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5.齐声诵读这一部分,一边诵读一边感知其中的意思。
6.讨论交流: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读书时怎样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三部分。
2.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相互询问,也可以请老师帮助。
(3)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的大意。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一定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一定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件缺一不可。
4.讨论交流:曾国藩的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
设计意图借助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体会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的互动交流,将学生对读书方法的理解引向深入。
三、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部分,一边读一边体会给我们的启示,再背诵积累下来。
2.教师总结:掌握读书方法,才能更好地走进书的世界,更多地体会书籍带来的益处。
3.布置作业:
(1)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读书方法开展读书活动,随时记录自己的读书感受。
(2)查找其他古人对待读书的见解,积累在本子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感悟读书方法的目的,就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陌生。
因此,可以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获得初步感知之后进行互动交流,促使个人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
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启示,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读书体会,让他们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启发。
古人的经验和个人体会相结合,就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开展读书活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第【2】篇〗
《古人谈读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由两篇文章组成。
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
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等4个生字,会写“耻、诲”等5个生字。
2.朗读这两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2.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本课内容是古文,学习古文要有大量的朗读,把课文朗读流利,顺畅。
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课文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文言文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帮助要学生疏通句意,准确感悟课文主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
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第【3】篇〗
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古人谈读书》。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
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
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说目标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
所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把重点确定为: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把难点确定为: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教法
1.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
绕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2、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
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
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 ? ? ?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 ? ?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 是知也? ? 识? ?
2. 读课文,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 大声朗读课文。
4. 指名读。
5. 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部分的意思。
小组
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
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生总结,汇报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
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板书: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 ? ?
【设计意图:在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理解重点
字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这两部分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4.朗读第三部分,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
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5、默读第三部分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板书:有志? ?有识? ? 有恒
6.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生总结,汇报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 ?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 ?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7、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
反面: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
这三点的重要性。
(3)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生畅所欲言? ? ? ?
【设计意图:以自学为主,通过自学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降低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4)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
指导
(5)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篇文章
2、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 ? ? ?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扩大眼界,扩大积累。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
根据三篇文章各自的主要内容,我用结构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
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