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二建置志庙祀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二建置志庙祀6)
原文:
城隍庙城隍神《周礼》不载,惟八蜡之祭有水庸。
庸,城也;隍,水也。
此为祀城隍之始。
清邑城隍庙,宋端平间,知县赵樵夫建于县南。
宝祐间,知县陈子春辟而新之。
至正间,毁于寇。
明洪武二年,知县朱仲恭移建于县治东北,通贞道院废址。
中为正堂,后为寝堂,前为仪门,左右为六曹。
弘治十六年,知县余琪睹庙门卑隘,撤而建之,竖牌坊于路口。
正德年间,一修于知县林湜,再葺于知县余祎。
崇祯元年,火后殿及前廊,二年重建。
岁久凋敝,且罹兵燹,城外居民架房以避寇。
顺治十二年,知县方锡以境宇清宁,令其仍徙郊居。
然殿宇倾欹,墙垣颓败。
康熙三十八年,知县汤传榘重修。
焕然一新,邑人德之。
以后殿空基,祀生位报焉。
额曰“汤公书院”。
今废。
汤传榘(据原版补)《重修城隍庙记》长州人
按清流邑乘,凡载祀典暨坛壝、祠庙,创建重典,俱有巨笔鸿文,贞诸珉石。
独城隍庙自洪武二年改建,于县治之东北,及今三百年余。
其间几历废兴,从无记载可考。
亦此邦文献之一阙也。
甲戌秋杪,余奉简命,来宰兹土。
甫至,谒庙宿斋,见正殿仅蔽风雨,门庑倾圮,瓦砾填塞,心甚愀然。
时即欲举而新之,以莅任伊始,地方多故,旱魃为虐,饥馑涛臻,尚须补救,无暇及此。
然念幽明感通之故,实未尝一日去诸怀也。
越五年,簿书稍暇,岁亦丰登。
乃集阖邑绅耆,共谋所以新之。
因捐簿俸以为倡,而邑中诸君子,无不距踊曲跃,各助木石,以襄厥事。
余于是不敢惮劳,躬行督率。
既请郡宪给示,得复其为豪强所侵之基址。
仍造照墙,于官街。
乃建大门、仪门、左右廊,及正殿之后寝、殿东偏之住持,以垣墉同匝之。
凡鸠工庀材,瓮甓丹垩,计费金钱二十万。
肇事于已卯夷则,至庚辰无射告厥成焉。
夫以百年倾圮之庙貌,不期月而规抚宏敞。
美哉奂而美哉轮,岂日饰观而已,庶几入庙生敬。
其于治民、事神之道,或不能无少补云。
诸君子悼文献之久湮,庆盛事之德举,属余为记,以垂不朽。
余待罪
于斯,不敢以奄鄙辞。
窃附戋戋之言用志区区之意。
若夫捐资姓氏,另版题名。
出纳经营,则邑绅伍君元、罗君赓臣、陈君申祐之功居多。
并勒于石。
张水藩读文:
城隍庙城隍神《周礼》不记载,只有在十月之后举行的祭祀才有水庸。
庸,就是城;隍,就是水。
这是祭祀城隍的初始。
清流城隍庙,宋朝端平年间,知县赵樵夫建在县衙南边。
宝祐年间,知县陈子春开发重新建造。
元朝至正年间,被毁于流寇。
明朝洪武二年,知县朱仲恭把城隍庙移到县衙东北重建,和贞道院废址相通。
中间是正堂,后面是寝室,前面是仪门,左右两边是兵曹、刑曹、工曹、礼曹、户曹、吏曹等六曹。
明朝弘治十六年,知县余琪看庙门低矮狭窄,撤掉重建了,把牌坊竖在路口。
正德年间,知县林湜第一次修建,知县余祎再次修建。
崇祯元年,火烧掉后殿和前廊,第二年重建。
年久残缺破烂,而且遭受战乱的破坏,城外居民因避寇进城在庙里搭房居住。
清朝顺治十二年,知县方锡因为境域内已经清静安宁,要求他们还迁回城郊居住。
然而殿宇倾斜,墙壁颓废败坏。
康熙三十八年,知县汤传榘重修。
焕然一新,清流人感戴他。
因为后殿有块空地基,就建祭祀汤公生位,以报答他。
牌匾写“汤公书院”。
现在已经没有了。
汤传榘(据原版补)《重修城隍庙记》长州人
按照清流县志记载,凡是记载祭祀仪礼以及坛遗、祭祀祖先先贤祠庙创建等重要的典礼,都会有大手笔写出巨著,雕刻在似玉的美石上。
只有城隍庙从明朝洪武二年,改建到县衙的东北边,到现在三百年有余。
其间几次经历盛衰兴亡,从来没有记载可以考查。
也是这地方文献的一个遗憾。
甲戌年暮秋,我奉行选派任命,来主持这地方政务。
刚刚到,我就去拜谒城隍庙并在那边住宿斋戒,只看到正殿仅仅能遮蔽风雨,与门屋相连接的廊屋已经倒塌,门口瓦砾填塞,心里很忧愁。
当时就想要发起创新它,因为才刚刚到任不久,地方上有很多事情。
像干旱这魃王为虐,饥荒像波涛一样涌来,这还需要补救,没有空闲顾及于此。
然而因为想到人与鬼神感通的缘故,实在未尝有一
天去之于怀啊。
过了五年,政事之余稍微有点空暇,年岁也出现丰收。
于是就招集全县的乡绅长老,共同谋划怎么重新建这个城隍庙。
为了带头提倡我捐出微薄薪俸,县里诸位君子,也没有不欢呼踊跃的,各自献出木头石头,以帮助完成这件事。
于是我不敢怕苦怕累,亲身实行督促率领。
经过请示汀州郡知府的同意,得以恢复被豪强所侵占的基址。
仍然在官街建造了门前的照墙。
于是建了大门、仪门、左右廊,及正殿之后的寝室、殿偏东的住持房,并用围墙一起围起来。
总共招集工匠,准备材料,粉壁涂墙,合计花费金钱二十万。
事情开始于已卯年孟秋之月,到庚辰年阴历九月大功告成了。
把一座上百年的已经就要倾塌的神庙,在不到一整年的时间里而依循原貌做到高大宽敞。
真实美轮美奂,怎么能只是天天看着漂亮而已。
或许入庙生敬,这样对于管理百姓、敬事神灵的事业,或许不会没有多少一些补益吧。
诸位君子悼念文献已经湮灭很久,庆贺盛事的德行得以再举,叫我写一篇记,以便让这精神永垂不朽。
我在这里待罪,不敢因为充满鄙俚之词而推辞。
私下里附着粗浅几句用以记载我的深意。
如果说捐资姓氏,另外石版题名。
出纳经营,则是地方士绅伍君元、罗君赓臣、陈君申祐的功劳居多。
一并刻勒在石头上。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二建置志庙祀6)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文化中,城隍是城池守护神,其前身是水庸神。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城隍庙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只有县治以上层级的城市才能设有官方的城隍庙。
每届县令到任都会按规定斋戒拜谒,每逢水旱疫疾也都会前往祷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