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马灯
薛培政
我到某市干休所采访“老边防”梁英才,发现他家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盏老式马灯,看上去与室内的现代陈设极不协调。
梁老的老伴打趣道,自打老头子回到内地后,这盏马灯就再没点燃过。
老头子却拿它当宝贝,隔几天就拿下来擦拭一番,还捧在手里左右端详,像欣赏宝贝似的。
见我对这盏马灯好奇,梁老便将马灯从墙上摘下来捧在手中,给我讲了一段往事——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26岁的我担任了连指导员。
暮春的一天早上,尚未吹起床号,通信员便将我推醒,通知我到团部接受一项紧急任务。
当我快步赶到团部时,团长已在那里等候我了。
团长告诉我,根据气象预测,今年天山天池冰面解冻可能要提前。
他随即命令由我带队,以最快的速度将山上伐下的木材,用,马匹通过天池冰面运到对岸,为战备施工备足木料。
当我带领两个排的兵力赶到天池边时,才发现作业的艰难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次要往山下运送的木材,都是6至10米长,粗的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松木。
近似原始的运输方式,是在木材的一头钉上数个铁钯,用绳索系牢套上马匹拖过冰面。
要将堆积如山的木材全部运到天池对面,至少需要一个月。
当运输进入后期时,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天池出现了解冻的迹象:放眼望去,湖面上的裂纹清晰可见,并不时发出阵阵冰裂的声音。
天池平均水深60余米,最深处约105米,因属高山湖泊,水温较低,假如人或马匹不慎坠湖,几乎就没有抢救的可能。
任务紧急,情况突变,向上级请示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停止运输,剩余的木材只能等到冬季封冻时才能运出,势必会影响战备工程的进度;若是按照原来的运输方式作业,造成伤亡怎么办?我心急如焚,在天池边踱来踱去,虽有寒风吹过,但仍感到身上一阵阵燥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利用夜间气温低,浮冰间再次形成连接,天池冰面相对固定的时机,组织展开夜间作业。
夜幕渐渐降临,呼啸的寒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
漆黑一片的冰面上,别说战士难以行进,就连拉木头的马匹都扭动着身子不愿前行。
见此情景,我瞬间便做出第二个决定:由我提着马灯走在前面开路,大家看着灯光,跟我保持距离连成一线行进。
如果一旦看不见灯光,要赶紧卸下木材,立即返回原地,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在这罕无人迹的天山上,战士们那悲怆的回答响彻旷野,我感到肩头上有千钧的压力。
我提着这盏马灯在前挪动,身后运木材的人员马匹形成一条长龙,渐渐向天池对岸靠近。
经过两个整夜的紧张抢运,终于将所有木材运到对岸。
这时人困马乏,都盼着早点返回营区休整。
我顾不上歇息,再次来到天池边,仔细观察了现场情势后,回到队伍前做出了第三个决定:原地进行短暂休整,备足两天的干粮,准备翻山绕道返回营区。
“指导员,咱们昨夜不是才从冰面上过来吗?这回又是轻装返回,不会出事的!”几个老兵劝我道。
“您看俺们都劳累成这样了,为啥有近道不走,非要绕远路自讨苦吃呢?”有的战士也发起了牢骚。
……
在稍作休整,备足干粮之后,我铁青着脸向着队伍下达了命令:“同志们,上级赋予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团首长在等待着我们安全返回。
现在湖面上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盲目蛮干,做无谓的牺牲,我必须把人员、马匹一个不能少的带回营区,开拔——!”
两天后,当我站在营区门口,看着所有人员和马匹安全进入营区后,竟一头晕倒在地……
若干年之后,当那些身处天南地北、已是子孙满堂的老战友,偶尔与我见面或电话联系时,总少不了提起这档子事,都认为我当年提着马灯在前开路,颇有些“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
“其实,当时我也有顾虑。
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即将分娩的妻子,倘若我那夜掉进湖去,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
可是,想想担负的任务,再看看身边的战士,作为指挥员,我别无选择。
所幸的是,我把他们一个个安全的带回来了……”
抚摸着那盏马灯,诉说完那段往事,梁英才老人微眯的眼里充满了笑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略有删节)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的是“老边防”梁英才的一段往事,以讲述人讲述自己过去经历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 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天池已出现了解冻的迹象,在这种令人紧张的情况下该如何抉择,这一情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夜幕下寒风、大雪等恶劣的天气情况,反衬了人物的英雄壮举,为后文在返回营区时改路作了铺垫。
D. 小说在主人公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给读者展示了那个火红年代的英雄人物的壮举,颂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2. 小说以“一盏马灯”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小说最后写道:“抚摸着那盏马灯,诉说完那段往事,梁英才老人微眯的眼里充满了笑意。
”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
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
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
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
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
”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夭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
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后晌午,挑担人来了。
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
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
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
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
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
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
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
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吼还解决不了问題、那就一拍。
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
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
尨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
”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逄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
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
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
这一年,我六岁迷瞪睩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逵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
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須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
”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
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
D.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5. 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6. 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
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
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
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
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
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
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
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
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
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有的先生要走了。
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
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
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
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
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
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C.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D. 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8.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
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威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
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
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
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
常假借用之。
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
遗诏曰:“联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
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
联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
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
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
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
孝景皇帝②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
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不诛无罪。
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
朕既不敏,不能识。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
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③然后仁。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
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廩廪④乡改⑤正服⑥思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述赞: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②孝景皇帝:即汉景帝,谥号孝景。
孝文皇帝,即汉文帝,谥号孝文。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③世:三十年。
④廩廩:犹庶几,渐进。
⑤乡改:更改历法。
⑥正服:更改服色。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良有以也
B. 召匠计之,直百金直走咸阳
C. 不私其利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善人之治国百年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1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B.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C.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D.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12.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以安民为本。
他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以便利百姓。
B. 文帝躬行节俭。
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不准宠爱的慎夫人穿长得拖地的衣服,以此表示节俭。
C. 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世间的常理;对待丧葬也极力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 文帝去世以后,孝景帝、司马迁和司马贞都给予了他很高的历史评价,认为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同汉文帝相比较。
13. 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 下吏:低级官吏,属吏;交付司法官吏审问。
本文指交付司法官吏审问。
B. 释服: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释服”,除去丧服谓除丧。
这里指脱去朝服。
C. 通关梁:文帝十二年废除禁止人们自由出入关隘的法令,开放关卡桥梁,使处处畅通无阻。
D.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辟场祭地叫“禅”。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 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 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 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借凋零的桑叶比喻女子美好年华流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飘零万里、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黄庭坚的《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树叶落尽、月色清朗的美好景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一则某校举办艺术节的通知,其中有五处错误(包括格式、标点),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
通知
①各班团支部:
②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彰显莘莘学子们的精神风貌,③校团委将于2020年12月29日至12月31日举行本校第五届艺术节。
④本次活动围绕“激扬青春,点亮梦想”为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⑤同学们准备的节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