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维《终南别业》之诗意及主题王玉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王维《终南别业》之诗意及主题王玉洁
发布时间:2023-06-15T01:55:38.73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7期作者:王玉洁
[导读] 《终南别业》是王维归隐终南山后创作的一首诗歌,在其充满山林意趣和禅意芬芳的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其中最经典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千百年来最为人称赏,以致后世文人的化用之句层出不穷。

研究者们对该诗的研究有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类,也有归入哲理诗或禅诗的范畴,对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或以为是诗人豁达洒脱个性的展现,或以为乃隐者的闲情逸致的抒写。

本文结合诗人的生平,详解四联诗意的同时,明确指出本诗的主题无非“安心”二字。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终南别业》是王维归隐终南山后创作的一首诗歌,在其充满山林意趣和禅意芬芳的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其中最经典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千百年来最为人称赏,以致后世文人的化用之句层出不穷。

研究者们对该诗的研究有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类,也有归入哲理诗或禅诗的范畴,对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或以为是诗人豁达洒脱个性的展现,或以为乃隐者的闲情逸致的抒写。

本文结合诗人的生平,详解四联诗意的同时,明确指出本诗的主题无非“安心”二字。

关键词:王维;南山;隐逸;境界
一、创作背景
王维是盛唐时代一位诗书音画全方位发展的诗人,在唐代诗坛上,其与张九龄孟浩然以及储光羲等皆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王维出身太原王氏,家境优渥,二十岁即进士及第,早年与李白杜甫一样追求过事业与功名,写下《使至塞上》《从军行》《少年行》等慷慨豪放的诗篇。

在安史之乱爆发时,王维因叛军攻陷长安而被迫接受伪职,待长安收复后被论罪处置,降为太子中允,后又官至尚书右丞。

此时的王维已然步入四十几岁的中年,尚书右丞的职务并不低,但由于政局变化反复,再加之中年丧妻,使他早已看到世事的无常以及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尤其是当于他有着知遇之恩的张九龄遭遇贬谪后,他内心的功名热情便渐渐冷淡了,此后的诗歌创作即转向了幽寂的山林。

王维早年受张九龄恩遇,十分钦佩其正直与才干,在思想上多受其影响。

曾作《寄荆州张丞相》一诗:“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表达自己行将归隐的心情。

张王二人都曾遭遇口蜜腹剑之奸相李林甫的排挤,但王维不如张九龄有个性,敢以罢相之举反抗当权者。

从摩诘《赠从弟司库员外》中的“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可以看出,他性格较为软弱,害怕得罪李林甫,没有勇气提出罢官的请求,因而在四十岁的中年以后便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亦僧亦俗的生活道路。

二、解读《终南别业》
王维的《终南别业》一诗正是其半官半隐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当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诗题分析
本诗题在《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唐文粹》中作《入山寄城中故人》,而在唐人所编《国秀集》中写作《初至山中》,诗题不同对诗意理解偏差极大。

终南别业,是诵自家别墅;初至山中,则是诵自我感受;寄人,则有分享的意味。

《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同为唐人选唐诗的集子,但前者选篇精到,评论中肯,是现存的唐人选唐诗中最重要的一种,其知名度以及重要程度明显高于后者,并且所选王维之诗皆为优秀篇章。

而《国秀集》因为要入乐,所以集中所选多为音韵和谐的近体,其内容也以送往迎来的应酬之作为多,反映社会矛盾,风格豪放的作品很少,且李白、岑参等重量级诗人的作品一首未选。

王维诗虽入选了七首,然除“中岁颇好道”外均非其代表作,并且八十八名入选者中多是不入流的诗人。

因此,《国秀集》中“初至山中”这一标题可以排除。

综观此诗尽显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颇像是在对朋友叙述山中过隐居生活的喜悦,以及自己参禅的悟境,并无诵自家别墅。

因此笔者以为,本诗的诗题为《入山寄城中故人》较之《终南别业》更为恰当。

2.诗意详解
此诗属于五律还是五古,在唐人各种选集中归类不同。

归入五律的有《唐音》《瀛奎律髓》《而庵说唐诗》《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唐诗归》《唐诗合解笺注》《唐诗镜》《唐诗摘钞》《唐诗评注读本》《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等;将其归入五古的有《唐诗
评选》《唐诗品汇》《唐诗解》。

若从平仄声律来看,该诗只有颈联合律,其余都不合。

其实,在初盛唐时代,这类介于古诗与律诗之间的诗作并不少见,称为半律,堪为律诗之一种。

笔者在此仍将其看作五律,以便分析解读。

先看首联的“中岁颇好道”,“好道”可谓本诗之诗眼,全诗都围绕“道”字展开。

何为道呢?本诗中的道并不局限于儒释道的某一家,可以说各家都囊括此“道”。

笔者在已发表的《从<大学之“道”来说“道”》一文中即阐明了,古之儒释道三家所追求的道,乃是圣者们所发现的象征宇宙生命的本体、本源,或者说本质规律。

秉承着“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道不可须臾离,离即非道”的圣训,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在无所不在的“道”的文化中孕育和滋养,乃至穷其一生致力于寻“道”、求“道”者颇多。

王维受其母崔氏影响,从小耳濡目染熏习佛法,其好乐的无疑是佛道。

再加之唐代兴起了禅宗,禅理不仅为佛理,更多是一种关于心灵的人生哲学,因此文人士大夫参禅者甚多,是为养心。

而诗歌又是心灵的抒发,因此,在唐诗中渐渐盛行了禅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维以及他所代表的山水诗派,都与禅有着很深的渊源。

尤其是王维,之所以在诗坛号称“诗佛”,确因其诗中常涵咏着禅意的芬芳,若非深谙禅机又明于诗道者难以体悟其甚深哲理意境。

中年以后的王维,在生活及仕途上,已然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打击:丧妻后再无续娶、张九龄被贬以及安史之乱,都给他的心灵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他的“好道”,便是以禅道来医治命途的多舛,心灵的创伤,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再看“晚家南山陲”一句,普遍被理解为晚年安居在终南山脚下。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详,多数人认为写于唐玄宗开元29年(公元741年)至天宝3年(公元744年)之间,也即王维41岁至44岁之间,解为晚年,似乎不妥。

“晚”字含义耐人寻味,但“晚”有“近”之义,解为最近或晚近,可理解为诗人对自己近来生活的描绘以及晚景生活的构想。

“南山”即为终南山,除了有交待地点的实指意义外,“南山”在古诗中已然成为一种隐逸的意象,这与终南山的隐士文化有关。

《诗经·秦风·终南》一诗中言“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这是终南山最早出现于典籍的记录。

在《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此为“寿比南山”的溯源。

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终南山在周代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的南边,其高大稳固,又在国都之外,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

由于自然界变化的节奏缓慢,终南山就显得年年不老,不骞不崩,在古人看来就是永恒的物化,因而把它当作长寿的象征。

南山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情感寄托,是诗人心灵诗意栖息的精神空间。

因此,历代诗家不断涌现出咏南山之作。

如《诗经》的《草虫》一诗中有“陟彼南山”,《殷其雷》中有“在南山之阳......在南山之下”,《南山》一诗中有“南山崔崔”;东晋陶渊明著名的“悠然见南山”;初唐的宋之问《陆浑水亭》言“归卧南山陲”;盛唐张九龄的《感遇》诗其十中有“白云在南山”,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言“南山归敝庐”;中唐时期孟郊的《游终南山》一诗中有“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北宋诗僧释道潜《寄龙井辨才法师》言“结茅南山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在这些诗中,南山不一定确指终南山,有时是为显现诗人心灵栖息之地的诗意表达。

如陶渊明,其身处浔阳柴桑,无论如何是不能“悠然”见到终南山的。

“悠然见南山”不是专有名词,而是偏正词组:南边的高山,实指庐山。

同样,张九龄和孟浩然诗中的南山亦非终南山,是代表返璞归真的意象。

而王维的“晚家南山陲”不仅是确指,并且也巧妙结合运用了历代诗歌中早已形成的南山意象,更增添其想要表达的“好道”和隐逸的内涵。

诗人自中年归隐后把家安居在南山脚下,大有此心安处是吾家的意味,想要安心在此办道的决心。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是开始叙述在南山脚下隐居的生活了。

王维自中年丧妻后便没有再娶,独居就是其日常的生活状态了。

因为虔心于参禅悟道,其诗中的孤独意识比较强烈,比一般文人更能体验到幽寂空灵的自然意境。

他的诗里“空”字用得极多,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鸟鸣涧》里的“夜静春山空”,《过香积寺》里的“空潭薄暮曲”,《酬张少府》中的“空知返旧林”等,这些诗中的“空”字不仅写出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孤寂,更是诗人禅修的生命体验,所以连令人高兴的胜事都不舍一个“空”字。

“空自知”,不仅言其是在独自体验和感悟欢欣之事,更是上升到了诗人体悟到一种万物皆有了不可得之空性的哲学高度,也足见此胜事里深含一个修道者隐秘的意趣。

“空”是禅学要义,王维将此字用在诗中,产生了空明摇曳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一种宁静、空寂的艺术气氛以及冲淡的风格特征。

能自得其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若非安稳的内心不能如此,这是诗人内心安稳状态的呈现。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一句是全诗最为出彩的句子,可谓神来之笔,起着统领的作用。

前面已经讲述了自己每每是山中独行自得其乐的情形,这里的衔接就显得非常自然。

从句意可以理解为闲行漫步到了水流穷尽之处,那么便坐下来观望天上的浮云飘动罢。

此时的诗人已将自己放“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

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有着静的特点,但绝不是归于寂灭的死静,而是在宁静中蕴含着生机,动与静结合得很巧妙自然。

“行到”和“坐看”相对,“水穷处”和“云起时”相对,而这两个句子妙就妙在“行到水穷处”包含着一动一静,同样的“坐看云起时”也有动静的结合,整个句子连起来有一种灵动与静谧组成的意境,真不愧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好句。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谈及“空灵”时说道:“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王摩诘的这两句诗,其美学价值正在于“静照”,并上升到了“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哲学高度。

世人皆赞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却很难真正知道或体验到诗人为何能于山穷水尽时去闲看云舒云卷。

正如明代苍雪大师诗中所言:“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禅修的重点就在于息心静虑,如果禅修者能够以正念安心,像云般无心,无妄无执,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与自在。

此时的王维,经过长时的禅学熏习,早已悟透人生真谛,可谓襟怀澹泊、心无挂碍。

也唯有真正获得了内心的安稳,才会有面对绝境时不改本色的从容。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的确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后辈诗人因此衍生了诸多化用的句子。

如中唐顾况《寻桃花岭潘三姑台》的“行到三姑学仙处”,权德舆《暮春闲居示同志》的“静看云起灭”,晚唐雍陶《洛中感事》的“行到窈娘身没处”,南唐冯延巳《点绛唇》“行到关情处”,宋代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相携行到水穷
处”,吕渭老《木兰花慢》“望断水穷,云起处”,明代诗人德清《舟次横浦》的“行到水穷山尽处”等,这些诗句无疑都受到了王诗的启发,却又难再超越原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是对独自享有的“胜事”的具体描述,照应了颔联。

其诗意表述为偶然在山中遇到老者,于是便无拘无束与之相谈,甚而相谈甚欢以至于忘记归家,诗人闲适的山林意趣和物我两忘的风采跃然纸上。

自古以来,像终南山这样的隐逸之地是常有高人隐士出没的,他们通常是饱经世事遂而潜心于道的“林叟”,或以樵夫或以渔人或以采药的老者形象示人,若非与这样一群有道之士交谈,摩诘居士断不至遗忘归期。

“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含哲理,诗人因为有“无挂碍”作为底色,从而能忘记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

此句照应了前面的“胜事”,并与其独赏山水时的隐秘快乐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三、结论
《终南别业》是王维中年以后半隐于终南山时创作的不完全合律的律诗。

读者如站在山林意趣、返璞归真的角度,常将其归入山水诗的范畴;若从诗人一生之信仰与行持的角度来看,将其归入禅诗亦无不可。

此诗能见出有唐一代禅宗向诗歌的渗透以及禅学对诗学的影响,禅学以一种超脱现实烦恼的心境,介入于世俗中见高雅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唐时的文人,这在盛唐诗人王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王维的人生经历而言,参禅是为养心,并借助诗歌抒发其心灵。

全诗不仅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在的隐逸状态,更表现出万物静观皆自得而无需造作的人生境界,因此,《终南别业》一诗的主题无非“安心”二字。

参考文献:
[1]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J].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5
[2]张晶.禅与唐宋诗学[J].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4]宗白华.美学散步[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作者简介:王玉洁,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华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