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初步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xxx地块D-1、D-2、D-A楼。
位置详见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本工程一~六层为商铺和餐饮,一层高为5.5米;二~六层层高为5.1米;D-A楼六~三十层为住宅, D-2楼七~十九为酒店,二十~二十八层为办公。
D-A楼与D-1楼、D-2楼与D-1在地下室顶板处设抗震缝(抗震缝为200mm)分开。
其它信息如下表所示:
2 主要设计依据
本工程采用国家现行有效的设计规范、规程、统一标准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作为不能违反的法规,同时考虑当地及工程实际情况,部分采用地区性规范等,作为设计依据。
xxx地震安评工程研究院2011年十月提供的《xxxx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2.1 主要的设计标准、规范及规程等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0-200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2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201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07
《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4:99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 50045-9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1年版)《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措施·结构(2009年版)》
2.2 主要设计资料
地质资料:甲方提供的由日照市城乡建设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2012年11月完成的《东关北路改造拆迁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工程代号:yt2012-069)。
其他设计资料:政府各部门的有关批文、甲方有关技术要求以及建筑、机电等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
2.3 主要结构计算软件及版权号
中建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结构设计软件PKPM-SATWE(2010年新规范版)。
中建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结构设计软件PKPM-PUSH(2010年新规范版)。
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编制的通用结构分析计算软件GSCAD-GSSAP(17版本)。
3 设计原则、设计参数、设计等级及控制指标
3.1设防标准与设计等级
1.本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 本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γ。
=1.0.
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4.D-2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D-1楼为重点设防类,D-A楼五层以下为重点设防类,五层以上为标准设防类
5.根据结构的类型及施工方法,应分别按照有关的设计规范对其在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混凝土结构尚应按要求进行抗裂及裂缝宽度验算。
6. 根据抗震规范,本工程建筑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
震加速度值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为Tg=0.45秒;阻尼比为0.05,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8。
根据场地安评报告,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为0.10
7. 本工程混凝土主体结构体系类型及抗震等级:
8. 本工程地下室的防水等级为一级,屋面的防水等级为一级。
9.本工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基础、防水底板、地下室外墙外表面、有覆土的地下室顶
板、埋在土中的柱等与水土接触的构件以及室外露天结构构件为二b类;地下室外墙内表面、卫生间、盥洗室等潮湿环境为二a类;其余部位为一类。
3.2 荷载
3.2.1 风荷载
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基本风压取W
O
=0.40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采用B类。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本工程D-A楼、D-2楼属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3.2.2 雪荷载
本工程基本雪压按50年重现期的雪压值采用,基本雪压值S
O
=0.40kN/m2。
3.2.3 楼屋面荷载
楼屋面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 50009-200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以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2009年版)》的相关规定取值。
部分荷载标准值取值如下表(未列明部分均按相关规范取值;单位:kN/m2)。
3.2.4 砌体、隔墙荷载
所有外墙、隔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要求干容重≤7.0kN/m3;加气混凝土砌块为强度等级不低于A5.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计算墙体荷载时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按所采用隔墙的厚度和墙面装饰情况分别取值。
3.2.5 地下水作用
本工程抗浮计算及防水底板水浮力计算等均按照勘察报告提供的抗浮设防水位建筑室外地坪进行,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为18.00 m,主楼范围外车库采用抗浮锚杆抗浮。
锚杆布置详见结构基础布置图。
3.2.6 地下室周边地面活荷载
地下室周边地面的活荷载标准值按照q k = 20kN/m2取用。
4 工程地质情况
场地岩土勘察报告为xx公司2012年11月完成的《xxxx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
勘察)》(工程代号:yt2012-069)。
4.1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日照市望海路北侧,山东路南侧,场地地形略有起伏,地面绝对标高16.63m~17.88m。
4.2 地层结构情况
根据钻探资料,地层主要由填土和花岗闪长岩各风化带组成,将场地内岩土分层描述如下:
层号岩性厚度(m) E
0(MPa) f
ak
(kPa)
1 杂填土 1.20~4.30 / /
2 中砂0.80~2.50 E
s
=4.0 70
3 粉质粘土0.60~2.00 E
s
=4.72 120
4 粗砂0.30~2.60 E
s
=12 180
5 砾质粘性土0.40~1.70 11 200
6 全风化花岗闪长岩0.50~1.40 25 300
7 强风化花岗闪长岩 2.90~10.50 35 700
8 微风化花岗闪长岩未揭穿10000
4.3 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钻孔稳定水位埋深在1.50~2.70m之间,黄海高程在15.03~15.18m.
地下室底板和基础均处于勘察时的稳定水位以下,且地下水位会随季节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应考虑对地下室底板进行抗浮设计。
地下水浮托力按照10KPa/m计算;抗浮设计水位按照黄海高程18.00m考虑。
本场地环境类型Ⅱ类,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
受地层渗透性影响,按强透水层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场区标准冻深为0.32m。
4.4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拟建场地覆盖层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日照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特征周期值0.45s。
4.5 地基基础方案
本工程以⑦层强风化花岗闪长岩为基础持力层,f
ak =700kPa,
基础型式:D-A楼:筏板基础
D-1楼:独立基础
D-2楼:筏板基础
车库:独立基础。
5 结构材料和主要结构构件尺寸
5.1 钢筋
普通钢筋:均采用HRB400级钢(),强度设计值:f
y
=360N/mm2;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
实测值不应小于9%。
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HRB400级钢筋,严禁采用冷加工钢筋。
吊环、吊钩应采用HRB400级钢筋制作,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
5.2 钢材与焊条
钢板,型钢:除注明者外均采用Q235.BF,其抗拉强度、冷弯性能及碳、硫、磷含量均
应符合《炭素结构钢》(GB700-88)的规定。
所有外露铁件均应除锈并涂防腐漆、面漆各两道,
并注意经常维护。
焊条:应按《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03)选用。
5.3 混凝土强度等级
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构件各部位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表5.3-1~表5.3-4。
表5.3-1 D-A楼各部位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结构构件部位
混凝土强度
等级
备注
基础、防水底板C35 所有地下挡土
墙均为C30,抗
渗等级P8;
主楼及裙房外
车库屋面采用
防水混凝土,抗
剪力
墙、连
梁、柱
地下2层~五层
(基础顶~23.550标高)
C45
五层~十一层
(23.550~37.200标
高)
C40
表5.3-2 D-1楼各部位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表5.3-3 D-2楼各部位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表5.3-4 基础计其它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5.4 主要结构构件尺寸
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及主要梁、板、柱、剪力墙等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详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所有柱、剪力墙的轴压比均满足规范的有关要求。
如表5.4-1~表5.4-3。
表5.4-1 D-A 楼主要构件尺寸
表5.4-2 D-1楼主要构件尺寸
表5.4-3 D-2楼主要构件尺寸
6 结构计算分析及主要计算结果6.1 D-A楼计算分析及主要计算结果6.1.1 抗震性能目标和要求6.1.2 结构计算分析软件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编制的《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2010年新规范版)进行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计算分析;
6.1.3 结构计算分析主要参数
混凝土容重为26KN/m3,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按《高规》5.2.2条取值,梁扭矩折减系数为0.4;周期折减系数为0.95。
6.1.4 结构计算分析主要参数
根据安评报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特征周期采用
0.45s,结构阻尼比采用0.05,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分析的计算结果详见表6.1.4,表中,地震作用下的最大水平位移比(最大层间位移比)为规定水平力作用下并考虑偶然偏心的位移比。
表6.1.4 D-A楼主要计算参数
计算结果分析
1).在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各构件的强度和变形均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2).本工程计算的墙柱的轴压比均符合规范的有关要求
6.2 D-1楼计算分析及主要计算结果
6.2.1 抗震性能目标和要求
6.2.2 结构计算分析软件
采用《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2010年新规范版)和通用结构分析计算软件GSCAD-GSSAP(17版本)进行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计算分析;
6.2.3 结构计算分析主要参数
混凝土容重为26KN/m3,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按《高规》5.2.2条取值,梁扭矩折减系数为0.4;周期折减系数为0.80。
6.2.4 结构计算分析主要参数
根据安评报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特征周期采用0.45s,结构阻尼比采用0.05,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分析的计算结果详见表6.2.4,表中,地震作用下的最大水平位移比(最大层间位移比)为规定水平力作用下并考虑偶然偏心的位移比。
表6.2.4 D-1楼主要计算参数
计算结果分析
1).在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各构件的强度和变形均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2).本工程计算的墙柱的轴压比均符合规范的有关要求
6.3 D-2楼计算分析及主要计算结果
6.3.1 抗震性能目标和要求
针对以上性能目标,采取的措施有:
1、在分析计算上,通过小震、中震计算,验证构件轴压比、抗剪、抗弯承载力等,保证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及性能目标的要求,通过截面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保证构件承载能力和延性。
2、通过非线性推覆分析,验算结构层间位移角指标,满足规范大震不倒的要求。
3、在主体下部适当增加剪力墙厚度,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
每层剪力墙均设置暗梁,并保证每层连梁的抗剪能力。
提高结构整体抗震能力,增强结构抗震性能。
4、底部框架柱采用十字型钢骨砼柱,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
底层挑空原因形成的长、短柱;对于短柱,提高其配箍率,以增强短柱的抗剪能力和延性;对于长柱,增加其纵筋提高抗弯承载力。
6.3.2 结构计算分析软件
采用《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 》(2010年新规范版)和通用结构分析计算软件GSCAD -GSSAP(17版本)进行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计算分析。
采用《弹塑性静、动力分析软件PUSH 》(2010年新规范版)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静力弹塑性分析。
6.3.3 结构计算分析主要参数
混凝土容重为26KN/m 3,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按《高规》5.2.2条取值,梁扭矩折减系数为0.4;周期折减系数为0.90。
6.3.4 结构计算分析主要参数 6.3.4.1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分析
根据安评报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特征周期采用0.45s ,结构阻尼比采用0.05,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分析的计算结果详见表6.3.4.1,表中,地震作用下的最大水平位移比(最大层间位移比)为规定水平力作用下并考虑偶然偏心的位移比。
表6.3.4 .a D-2楼主要计算参数(分层计算)
表6.3.4 .b D-2楼主要计算参数(并层计算)
计算结果分析
1). 通过两个有限元应用程序计算,由于其核心数据算法和理论存在一定差异,两者针
对同一结构计算得出的结果应有一定差别,从以上各项数据的对比来看,两软件计算的指标总体均比较吻合,计算结果可信。
施工图时按两种软件的计算结果包络值设计。
2).在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各构件的强度和变形均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3).本工程计算的墙柱的轴压比均符合规范的有关要求
6.3.4.2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时程法的补充计算分析
根据高规4.3.4条,本工程需采用弹性时程法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分析。
按地震波选用三要素(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选用Ⅱ类场地上两组实际强震记录TH3TG045、TH4TG045和一组人工模拟地震波RH1TG045,所采用3组地震波按照安评报告峰值加速度为43cm/s2;持续时长分别为40s、40s和30s,均大于结构自振周期的5倍;3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均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
地震波如下:
时间(秒)
加速度方向:S69E,记录时长:40.00秒
人工波TH3TG045 加速度时程曲线(主方向)
时间(秒)加速度方向:S12W,记录时长:40.00秒
人工波TH4TG045 加速度时程曲线(主方向)
人工波RH1TG045 加速度时程曲线(主方向)
弹性时程分析如下:
X向位移角曲线 Y向位移角曲线 X向位移曲线 Y向位移曲线
X向地震剪力曲线 Y向位地震剪力曲线
X向弯矩曲线 Y向位弯矩曲线
弹性时程分析如下:
1). 三条地震波的底部剪力统计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X向、Y向的结构底部剪力均分别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的65%;3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X向、Y向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均相应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的80%,所选3组地震波满足规范要求。
2). 从弹性时程分析法的楼层位移曲线和楼层位移角曲线可知,均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3). 3组地震波作用楼层地震剪力的平均值在结构下部的大部分楼层均小于规范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说明在这些楼层规范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在顶部数层出现了3组波的平均反应值大于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情况,需要对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特别处理。
具体处理办法是在结构整体配筋计算时,采用在SATWE软件中将顶部这几层的地震剪力乘以放大系数的方法予以解决,这个放大系数就是顶部这几层3组波的平均地震剪力与规范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比值。
6.3.4.3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分析
按照设定的性能目标要求,需要对中震作用下底部加强区关键构件的承载力进行复核,确定其达到性能目标。
中震作用下的构件强度复核采用SATWE进行计算。
根据安评报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特征周期采用0.45s,结构阻尼比采用0.05,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3。
1).中震计算参数表
2).验算结果(底部加强区构件)
3).结论
1).对底部加强区范围的剪力墙的截面抗剪验算,满足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弹性要求。
2). 对框架柱、剪力墙、连梁和支撑的截面验算,满足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不屈服要求。
7 构造加强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在设计中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按规范要求从严控制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及框架柱的轴压比,并适当加大底部加强区范围
剪力墙的构造配筋率、适当加大裙房范围与裙房相连一侧框架柱的配筋率和配箍率并全高加密箍筋。
2.加强裙房与塔楼相连方向框架梁的构造,适当增加该方向框架梁的腰筋和通长钢筋的数量。
3.按规范要求严格控制周期比和位移比,以尽可能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
4.按规范严格控制最大层间位移角,使结构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以避免结构产生过大的侧向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和使用要求。
5.按规范严格控制层刚度比,避免出现薄弱层,使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不会在薄弱部位产生较大弹塑性变形, 导致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6.严格按照”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等结构概念性原则进行结构设计。
7.设计时采用严格控制轴压比、适当提高其配筋率和配箍率并全高加密箍筋。
8.某些特殊部位的楼板等进行加强处理,如下:
①.地下室顶板:由于设计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板厚不低于180mm,楼板配筋则采用通长配筋并适当加大配筋率处理(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低于0.25%)。
②.疏散楼梯周围,加强板内配筋、且通长配筋相邻一跨,以加强平面内板的刚度及连续性。
③.由于塔楼交通核心内设置楼梯间与电梯井而局部楼板不连续,将楼梯间与电梯井之间的楼板加厚为150mm,该部位楼板配筋同时采用适当加大配筋率处理。
8 针对特殊部位采取的措施
8.1 D-A楼(四层为薄弱层)
1. 加强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使其不小于相邻上一层的65%。
2. 计算时,薄弱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数。
3. 控制薄弱层墙的轴压比,并适当提高墙的配筋率。
8.2 D-1楼(楼板局部不连续,有较大跨度的梁)
1. 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加强洞口周边的梁,并适当提高配筋率,并加大洞口周边的板厚,提
高板的配筋率。
2. 大跨度梁采用型钢梁,考虑竖向地震力,加强与大跨度梁相连的框柱的配筋率和构造措施。
3. 对于开洞形成的跃层柱,控制轴压比在0.7以内,并提高配筋率至1.4;箍筋全高加密,
且箍筋最小配箍率特征值提高10%。
8.3 D-2楼(首层楼板大开洞,且楼板不连续)
本工程首层大开洞,造成楼板不连续,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如下措施:
1.将一、二层并层和分层模型分别计算,包络设计。
2.考虑到一层、二层比较薄弱,采取框柱内加型钢等措施,加强其抗侧刚度。
3.开洞处框柱形成了跃层柱,控制轴压比在0.7以内,并提高配筋率至1.4;箍筋全高加密,
且箍筋最小配箍率特征值提高10%。
4.加大外周框梁截面,提高梁的配筋率。
5.楼板采用180mm厚,并用有限元分析楼板应力,并提高板的配筋率,且板筋双层双向通长
设置。
9 混凝土结构抗裂措施
本工程地下室和基础属大体积混凝土且超长,具体措施如下: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严格执行下列要求
(1)大体积与超长结构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过试配确定。
原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宜选
用中低水化热低碱水泥,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和缓凝型外加剂,并控制水泥用量。
(2)主楼基础采用粉煤灰混凝土,利用60d强度进行配合比施工。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养护,应在12h内采取保湿、控温措施。
混凝土浇筑体的
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2 .本工程地下室及基础用后浇带解决超长结构抗裂,技术措施处理如下:
后浇带为温度后浇带,间距为30~40m,后浇带宽800~1000mm。
(1) 主体结构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配制成膨胀混凝土,补偿干缩变形。
另设一道后浇带,后浇带内掺膨胀剂,掺入量由试验确定。
a. 后浇带在其所在层其它部位的混凝土浇注完六十天后浇注。
b.后浇带所在柱距内上层结构的模板不得支撑在下层的梁板上,施工时可在柱间做桁架来支撑上层模板。
c.后浇带内钢筋均不断开搭接,并配置加强筋。
d.后浇带混凝土采用比主体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无收缩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浇筑密实,并加强养护。
(2) 掺用减水剂,尽量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3) 掺用优质粉煤灰。
掺量取水泥用量的15%,并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
(4) 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质量。
使用低热水泥或低热膨胀水泥,选用级配良好、无(少)针片石的骨料,采用中、粗砂,控制砂石含泥量。
(5) 降低浇筑温度。
(6) 做好养护,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草袋浇水,适当延长拆模时间,延长散热时间,防止内外过大温差。
10 基础类型及抗浮设计
本工程D-A、D-2楼采用筏板基础,D-1及车库采用独立柱基及墙下条形基础,以第7层强风化花岗闪长岩为基础持力层,fak采用700kPa。
由于本工程地下水位较高,D-1及车库整体抗浮不满足,本工程采用抗浮锚杆解决整体抗浮,详见结构图纸。
D-2楼下地基为强风化花岗闪长岩,局部为微风化花岗闪长岩,通过沉降计算,基础不均匀沉降差引起的高层建筑整体倾斜满足规范要求。
施工图时,根据详细计算,确定在微风化花岗闪长岩部分设褥垫层的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