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中国,从四合院到花园洋房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清政府的政策
C.中国人自己的主动改造
D.科技的发展
2.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
A.市民饮食的变化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
D.物质生活时尚的西化
3.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5.1888年《申报》记载:“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
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
”上述材料反映出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C.近代工业兴起,出现了招聘女工风气
D.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6.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7.1919年,天津《大公报》刊文称:“达官伟人,以及稍有几文臭钱者,莫不鄙视人力车、马车,而以高坐汽车为阔绰。
驾驶者又夙无经验,恃其坐主之有势力财力,横行乱骋。
在坐车者自觉御风而行,非常得意,而贫苦人民,彳亍街头,被蹂躏于飞轮之下,时有所闻,良可痛也。
”材料表明
A.近代报刊最先在天津出现
B.中国人对近代交通工具具有排斥性
C.汽车的引进引发了社会问题
D.天津是近代交通变革的先行者
8.近代有人作竹枝词描述南京富家女子结伴乘坐火车游上海的情景:“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
”诗中反映的是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妇女地位的提升
C.汽车和飞机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
9.中国近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对西方文化存在肯定和效仿,不值得提倡
C.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D.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商机
10.1929年夏天,纺织大王刘国钧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他的广益布厂的色织布畅销沪上,故要去上海收回5万元布款。
下列关于他的经历,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他收购了一家因经济危机而破产的民营企业
B.色织布因“一·二八”事变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跻身上海
C.下火车之后他上了朋友开的一辆福特牌轿车
D.沿途看到有声电影《渔光曲》的大幅宣传画
11.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
这一变化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D.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12.近年来,多部古装影视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甄嬛传》热播后,流行起了“甄嬛体”,一时之间“真真儿的”、“极好的”等词语被扑面而来;《花千骨》热播后,人们则用“洪荒之力”来形容难以克制的情感或情绪;《琅琊榜》热播后,“琅琊榜”成为人们对社会上很多现象进行排序的代名词。
这些现象表明()
A.近年来国产良心古装剧的数量越来越多
B.电视艺术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C.电视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D.电视艺术不断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13.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一则名为"活动电光影戏出售"的广告中写道:"兹由外洋运到新式电影机器一副,并影片六十余套,其景致异常可观。
"这是"电影"一词的首次使用。
1909年2月12日,该报又发消息称:"本埠电影翻新,南市富贵茶园内演各种电影五花八门,见者无不击掌称赞。
"上述材料说明
A.1905年电影诞生
B.1909年中国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
C.电影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娱乐方式
D.当时中国放映的全部是外国影片
14.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5.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中蕴含的信息是()
①《上海新报》创办与洋务运动同一时期
②《上海新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③《上海新报》发行主要配合维新变法
④《上海新报》当时在屯溪发行量超过上海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二、材料解析题
16.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
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
参考答案
1.A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民居,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西方人到中国定居,西式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立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故选A项;B项政府的政策影响不大;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2.A
根据“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可知外国饮食进入中国,中国市民的饮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选A项;外来饮食的进入并不能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故排除B项;1894年报纸刊登广告并不是报纸功能出现的一个新变化,故排除C 项;外来饮食进入中国只能说明中国人民在饮食上发生变化,并不足以据此推断人民生活已经出现时尚的西化,故排除D项。
3.C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材料中起源于满族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受到了不同观点的质疑,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②错误,选①③④。
综上,本题选C。
4.B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是在辛亥革命,A项排除;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做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C 项“已经”说法错误;D项“已经确立”说法错误。
5.C
19世纪晚期,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开始招聘女工,妇女“人争趋之,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竞相应聘,故C项符合题意。
6.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通讯行业最需要精确时间,故粗时间观念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故D选项正确;服装行业对于时间的要求没有交通通讯行业高,故A选项错误;餐饮行业同样不是最需要精确时间的,故B 选项错误;中西建筑行业的时间要求也没有交通通讯行业高,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7.C
根据材料“横行乱骋……而贫苦人民,步行街头,被蹂躏于飞轮之下,时有所闻,良可痛也”可知,汽车的引进,导致了交通事故,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报刊最先在天津出现及天津最先进行交通工具的变革,排除A、D。
材料只是表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无法表明他们排斥现代交通工具,排除B。
8.A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没有根本提升,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政治思想,排除D;材料没有提到飞机,排除C;由材料“火车当日达吴淞…..沪宁来去也从容”,体现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故选A。
9.D
材料“婚礼铁路”“蜜月旅行”说明新式交通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但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正确,A项排除;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是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显然不是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交通被西方控制,因此无法得出殖民地特征,排除C。
10.C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A项错误;“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B项
时间不符;电影《渔光曲》首映于1934年,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答案为C。
11.C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D项错误;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C项正确。
12.C
题干的意思是古装影视剧促进社会流行语言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词汇和精神生活,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C正确。
ABD三项题干没有体现。
13.C
从材料中的“南市富贵茶园内演各种电影五花八门,见者无不击掌称赞”来看,说明电影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娱乐方式。
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不是反映中国电影诞生,排除A项;中国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是在1905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影片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排除D项。
14.D
从材料中的“是非曲直报中分”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报刊的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等功能已被认知,得到民众认同。
故答案为D项。
A项中的“不受限制”说法绝对,不合实际,排除;B项中的“普遍提高”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
15.D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所以《上海新报》创办与洋务运动是同一时期,故①符合题意;根据“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可知《上海商报》所载主要为商业信息,故②符合题意;《上海商报》创立时还没有出现维新变法运动,故③不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上海商报》发行量的问题,故④无法体现。
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
(2)提倡奢侈
促进:带动商品经济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扩大再生产(3)原因:①世界市场(扩大)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②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③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④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⑤商业宣传。
(4)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有减少);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
原因:1958—1978: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勤俭节约。
1978—2008: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市场经济体制活跃了经济。
③消费者观念变化,追求生活质量。
17.(1)不同:慈善理念形成的文化根源不同:中国慈善理念根源丁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西方慈善理念根源于以“原罪”论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
慈善事业的主体不同:中国慈善事业以政府为主体,而西方则是以基金会和民间救助团体为主体。
(2)原因:近代中国频发的天灾人祸使传统的救助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催促人们探索新的方法;一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慈善活动对国人起到示范作用;近代中国民间社会的成
长为慈善思想的转型提供了社会基础;近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了新型慈善思想的传播。
基本经验:要利用传统文化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文撑;要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要善于总结借鉴中外慈善事业的经验,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体系;要借助现代传媒,努力营造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
(1)依据材料一从慈善的理念和慈善事业主体的不同分析比较中西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传统慈善救助模式辐射面窄”“一些西方传教士在救灾过程中忘我地工作,强调人道主义,这让国人看到了全新的慈善救助模式”“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利用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以及总结借鉴中外慈善事业的经验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