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常考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二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常考点
单选题
1、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答案:C
解析:
由图像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B
解析: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3、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板上小水滴不见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干冰能够降温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D.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答案:C
解析:
A.地板上小水滴不见了,是从液态变为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故A错误;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升华,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温度,故C正确;
D.蜡是非晶体,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4、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答案:D
解析:
A.温度计感温泡不可以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否则会造成所测温度不准确,故A错误;B.将感温泡浸没热水后,应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B错误;
C.读数时温度计不应离开热水来读数,否则会造成读数有偏差,故C错误;
D.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值保持水平,图中俯视读数或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5、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B
解析: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6、歌曲(云在飞)唱道∶“水是流淌的云,云是飞翔的水”“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歌词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轮回。

下列关于“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云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形成的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形成雪花飘落大地
答案:D
解析:
A.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云中的小水滴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口罩成为常态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们常因口罩佩戴出现镜片模糊的情况,这是液化现象。

下列实例中与它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B.夏天,清晨草叶或树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答案:B
解析:
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霜是气态变成固态的凝华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盛夏,打开冰箱门、会看到“白气”冒出;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也会不断呼出“白气”、对这两种“白气”的分析正确是()
A.前者是汽化现象,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前者是液化现象,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后者是汽化现象,是口腔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后者是液化现象,是口腔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AB.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A错误,B正确;
CD.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故CD错误。

故选:B。

9、甲、乙两支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沸水和教室内的温度,结果如表所示。

则下列对t1和t2大小的判定正确的是()
A.t1<t2B.t1>t2C.t1=t2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甲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与1摄氏度的比为
100℃(93−7)℃= 50 43
乙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与1摄氏度的比为
100℃(96−4)℃= 50 46
设室温为t,用甲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
t=50
43
(t1−7℃)
则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t1=
t
50
43
+7℃=
43
50
t+7℃=
43t+350℃
50
用乙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
t=50
46
(t2−4℃)
则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t2=
t
50
46
+4℃=
46
50
t+4℃=
46t+200℃
50
所以
t1−t2=43t+350℃
50

46t+200℃
50
=
150℃−3t
50
当t1=t2时解得
t=50℃
由于室温一定小于50℃,故150℃-3t>0,所以t1>t2。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一位粗心的护士忘了甩体温计,就给病人测体温,测出示数为 37.8℃,则病人的体温不可能是()A.37.8℃B.37.5℃C.38.2℃D.36.5℃
答案:C
解析: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注不会下降,护士忘了甩体温计,就给病人测体温,测出示数为37.8℃,病人的体温可能小于或等于37.8℃,不可能是38.2℃。

故选C。

11、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河里的冰逐渐化成水B.草叶上形成晶莹的“露珠”
C.山间形成“白雾”D.草叶上的白霜
答案:D
解析:
A.冰逐渐化成水,是固态冰吸热后熔化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落在叶子上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白霜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中遇冷放热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段表示熔化过程,其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
B.在第6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答案:A
解析:
A.由图象知,在BC段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且正在熔化,所以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其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在第5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第10min时该物质刚完全熔化,第6min时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故B错误;
C.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C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而松香是非晶体,所以不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故C错误;
D.该物质是晶体,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13、氯乙烷,俗称运动场上的“化学大夫”。

氯乙烷在常压、常温下是一种气体,通过高压将它液化后装在喷筒内,运动员某些软组织挫伤或拉伤时,将乙烷喷射在伤处,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应急处理,这主要是利用了氯乙烷()
A.温度比较低B.汽化能吸热
C.密度比较大D.升华能吸热
答案:B
解析:
因为氯乙烷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将它高压液化后装在喷筒内,当将氯乙烷从喷筒内喷射在伤口处时,氯乙烷会迅速变成气态,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需要吸热,伤口处的热量被氯乙烷吸收,温度会迅速降低,从而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放热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答案:C
解析: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1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节气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放热
B.图乙:“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吸热
C.图丙:“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图丁:“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答案:C
解析:
A.雨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A错误;B.露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多选题
16、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A.扇扇子时人会感到凉快,是因为扇子可以扇出凉风
B.湿手伸进冰箱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凝固现象,冰棒放热C.天气热的时候吃雪糕感觉凉快,这是因为雪糕熔化,雪糕吸热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说明水沸腾不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BC
解析:
A.夏天扇扇子加快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人身体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能从人体吸收热量,所以感到凉爽;故A错误;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是手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手上的水放热,冰棒吸热,故B正确;
C.因为雪糕熔化,雪糕吸热,所以吃雪糕感觉凉快,故C正确;
D.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是因为石棉网有余热,故D错误。

故选BC。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0℃的水不一定能结冰
B.0℃的冰一定会熔化成水
C.0℃时,冰、水、水蒸气可能同时存在
D.0℃时,不可能有水蒸气存在
答案:BD
解析:
A.0℃的水达到了凝固点,只有不断放出热量时,才能结冰,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0℃的冰达到了熔点,只有不断吸收热量,才能熔化,故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0℃的冰在不断吸收热量,开始熔化成0℃的水,0℃的水又蒸发变为0℃的水蒸气,所以0℃时,冰、水、水蒸气可能同时存在,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0℃的水蒸发变为0℃的水蒸气,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D。

18、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制作奶茶时,常加入碎冰,可以利用冰熔化吸热,更好的降温
B.冬天往手上“哈气”,可以利用汽化吸热使手更暖和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可以营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
D.夏天食物放在冷藏室,可以减缓蒸发,达到保鲜的效果
答案:ACD
解析:
A.夏天制作奶茶时,常加入碎冰,可以利用冰熔化吸收奶茶的热量,使奶茶更好的降温,故A正确;B.冬天往手上“哈气”,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哈气的热量被手吸收,使手更暖和,故B错误;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舞台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水雾,可以营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故C正确;
D.夏天食物放在冷藏室,降低了食物中水分的温度,分子运动减慢,可以减缓蒸发,达到保鲜的效果,故D 正确。

故选ACD。

19、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波的沸点是48°CB.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D.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答案:ABC
解析:
A.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C,故A错误,符合题意;
B.6min时海波刚开始熔化,12min时海波才全部熔化,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到C点时海波全部熔化为液态,CD段海波继续吸热升温,CD段海波是液态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在BC段,虽然海波温度不变,但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A.湖水结成冰B.樟脑丸变小C.露珠的形成D.雾凇的形成
答案:ACD
解析:
A.湖水结成冰是水由液态放热后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符合题意;
B.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符合题意;
D.雾凇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条件下遇冷后直接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21、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尺子测物体长度,测量值将偏小
B.朗读者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C.石英、海波、萘都是晶体
D.由v=s
可得,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
t
答案:ABD
解析:
A.由于冰箱里的温度比较低,刻度尺会收缩变短一些,再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值比实际值要偏大一些,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石英、海波和萘有固定的熔点,它们都是晶体,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BD。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熔化时,都有一定的熔点
B.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C.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
D.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答案:BCD
解析: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故A错误;
B.蒸发是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故B正确;
C.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故C正确;
D.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正确。

故选BCD。

23、下面是小明所做的验证性实验,正确的是()
A.将大豆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大豆被震起,听到打鼓声音,说明物体振动发声
B.在桌面一端放块表,耳朵贴到另一端,可听到表的走动声,说明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C.将尺子的一端固定,分别轻拨和重拨另一端,听到的声音大小不同,说明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D.将酒精抹在手背上感到凉说明液化吸热
答案:AB
解析:
A.通过大豆被震起,把鼓面的振动放大,说明了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用耳朵贴着桌面,听到了表的走动声,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B正确;C.分别轻拨和重拨另一端,听到的声音大小不同,即响度不同,说明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故C 错误;
D.将酒精抹在手背上,酒精会迅速蒸发,从手上吸收热量,所以会感到凉,说明汽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