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978-1-4244-8729-5/10/$26.00 ©2010 IEEE ICRS2010
Synthetic Illust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Both Overseas and Domestics
Tong Li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China litong2002@
Abstra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s an indispensible premis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hiev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n depth. Many evaluation methods are proposed, and many evaluation models and indicator systems are established. Evaluation researches can be applied to realistic regions or cities, and quantitative results can be given. Some new methods, new concepts and new trains of thought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is enlarged. But at present studies especially in the domestic are still facing some problem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re isolated; the channel of thought is still narrow; consideration to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studies from angles such as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 are insufficient.
Key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GIS; AHP;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生态环境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李 彤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 中国 300384
litong2002@
【摘要】生态环境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国内外近些年对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提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建立了很多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能够针对具体的地区或城市开展评价研究,定量化地给出了评价结论;一些新方法、新概念和新思路也被提出,并把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但目前的研究特别是国内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研究思路依然比较狭窄;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考虑不够周全;缺乏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关键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GIS ;AHP ;模糊综合评价
1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一方面在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又不断经受着环境、资源约束的考验。

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积极探寻的热点问题。

当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和方法、战略环境评价、资源环境价值的确定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

其中,生态环境评价问题是当前比较迫切也比较棘手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分别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2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外对于生态环境自身质量和演变的评价研究较少,而对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评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深入,可能是基于侧重前馈控制而不是反馈控制的思想。

但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评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对于生态环境自身评价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欧洲和美国,生态环境评价也没有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多是从某一个角度对生态环境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

2.1 国外中期研究成果
国外中期研究成果以初步建立评估模型为主要研究
方向,侧重方法模型的运用与探究,但定量分析较少或者比较粗浅。

Marco Trevisan(2000)以意大利的cremona 省为例,采用非点源农业危险指数(NPSAHI),利用GIS 技术用分级的方法评价了农业行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Matthew A等(2001)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价,把人类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结合起来,识别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对美国主要的20 个大城市利用生态足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

A. Cherp(2001)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中东欧和中亚转型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评价的理念、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做了纵向、横向的比较。

Wang Haiyan(2002)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中国湖南省株洲市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分别就空气、水、土壤的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归类,并使用GM (1,1)模型对株洲市未来五年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预测。

Qi Hao Weng等(2001)从环境和资源的角度进行评价,将遥感技术与GIS 技术和城市水文分布模型的研究联系起来,并以中国珠江三角洲为例,对城市高度扩张过程中导致的生态资源的变化进行了评价。

2.2 国外近期研究成果
近几年各国学者就生态环境评价问题继续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U.M. Mortberg等(2007)运用GIS和EDSS(生态决策支持系统),以瑞典斯德哥尔摩为案例,分析了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模型,指出了减轻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途径。

Li Zhong-Wu等(2007)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Delphi和AHP法对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典型的红土丘陵地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评价。

Hao Zhang等(2008)借用了15个指标对中国上海大都市圈1990到2003年的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在GDP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单位GDP 能耗、水耗、污水和废气排放都在下降。

然而,生活垃圾排放在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居民健康状况在不断恶化,绝对寿命和相对寿命都在降低。

Arild Vatn(2009)试图从制度架构的角度分析环境评价的方法问题,从社会理性、传播沟通、法律机制等层面提出评价方法的构建。

指出环境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身应该制度化。

Leslie Richardson和John Loomis(2009)运用CVM(权变价值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模型和 WTP(支付意愿willing-to-pay)方法分析了美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经济学价值。

José A. Gómez-Limón等(2010)运用复合指标系统对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农业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选取了16个可持续性指标,使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Terrel Gallaway等(2010)运用远程传感数据和来自世界银行的经济数据分析了全球光污染的经济学因素,指出光污染造成巨大成本,在美国就达到每年70亿美元。

同时指出人口和GDP是导致光污染的两大重要因素。

Eneko Garmendia 和Sigrid Stagl(2010)通过对三个欧洲的资源管理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公众参与和社会学习对环境评价绩效的重要性,提出了概念框架和实际应用。

3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区域大环境为背景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以城镇小环境为背景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

3.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詹前涌(2000)应用层次分析的思想和模糊集合方法, 提出了层次模糊决策法。

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突出树状层次结构的灵活特点和因素指标的模糊数的确定方法,应用此方法对某市生态环境进行了质量评价, 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王根绪等(2001)建立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价分区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模式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马荣华(2001)等以1987 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 1988 年海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 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综合GIS 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 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 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潘英姿等(2005)以遥感(R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选择LandsatTMPET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同时配合地面调查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评价。

徐大力、赵国杰(2007)运用生物生产力方法和环境价值损失折算方法对浙江农业地质生态环境做出了评价。

在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面有一个方向比较受到学者关注,那就是通过计算环境脆弱度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

史德明(2002)等在分析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脆弱生态环境评级指标,并建立了确定脆弱生态环境等级总分值的计算公式,并对不同脆弱生态环境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意见,特别强调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特点,在开发中必须注意
生态安全问题。

刘文泉(2002)等在分析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后,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并通过多种方法确定了各个因子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了1990年、1997年和未来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脆弱度。

郝永红等(2002)将灰色系统的评价方法引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将评价指标值分为高、中、低3类,首先计算出评价对象隶属于各指标类别的权系数,再将各评价指标同类别的权系数加权叠加,得到评价对象的综合权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三角坐标图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并应用该方法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金叶等(2006)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广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生态环境质量为中等,处在好与差的临界状态;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和森林植被减少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

通过将评价指标项目的实际检测结果与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开展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是另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李锋(1997)在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荒漠化监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利用计算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之间欧氏距离的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宁夏自治区作为试点区域,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

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

吴开亚等(2003)建立了3层23个指标,确定了标准值。

提出灰色关联投影模型法,只需将样本投影值与评价标准投影值比较,即可确定出样本所属环境质量级别。

同时,依据样本间投影值大小,可以很方便地对样本进行优劣排序。

秦子晗等(2006)对四川省生态环境做了基于AHP和GIS的评价,运用AHP法对各县市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和等级划分,把划分结果输出到GIS系统中。

郑乐平等(2009)在对国外水生态环境评价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生态环境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我国水生态环境评价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首先,只有先确定各水生态区域类型及其性征之后,才能从不同的起点出发进行评价;其次,评价标准是对各类型水体进行评价的参考条件,在原则上,应坚持原生态思想;最后,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核心。

3.2城市生态环境评价
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多,但大部分仍是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小范围的,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都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评价区域的现状,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2.1未给出具体评价结果
赖志斌(2000)等在对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提出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模型, 并从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元数据管理体系、环境评价因子的提取和分析三个方面对该应用模型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最后对该模型在厦门市环保局进行了实验研究。

罗上华(2003)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选择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构建了一个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指标进行评价。

王静(2002)对城市生态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 3 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侧重于社会生态环境评价。

杨小梦(2003)从环境污染的角度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选取水体、大气、噪声、酸雨、绿地覆盖率和人口密度作为生态评价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区域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

董文福等(2003)用生产力方法研究了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从生产量、生物量和物种量 3 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进行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

郭秀锐等(2002)侧重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从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3.2.2 给出具体评价结果
徐杰等(2006)综合考察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全域,对其环境状况、地质地貌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等问题进行分析,对水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对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等状况进行敏感性分析。

利用GIS技术和生态服务功能将玉泉区划分为9 个生态功能区,分析了各功能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胡习英(2006)等针对郑州市生态环境评价问题建立了31个评价指标,并通过调查和搜集整理确定了指标的标准值。

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指标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

通过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郑州市的生态化有41.5 %处在五级水平,有16.8 %处在四级水平,均是较低和很差的状。

宁小莉(2007)首次在包头市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从生产位、生活位、环境位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

运用城市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城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借助计量学、数理统计学等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包头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评价。

夏青等(2007)结合沿海城市的实际情况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通过对沿海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提
出了沿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与方法,同时构建了由总共24个指标构成的沿海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钟泓等(2009)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对广西的三个主要城市南宁、柳州、桂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桂林市的生态环境的质量较好。

其次是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最后是广西的工业基地柳州市。

从城市功能看,桂林市的物质循环比柳州、南宁稍好。

从生产效率而言,广西三市的生产效率均表现较低,这比较符合目前此三市的情况。

从城市的协调度来看,与广州、深圳、上海相距甚远。

3.2.3新方法和新思路
李静等(2009)基于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将城市化发展体系引入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中,将其作为生态环境评价的背景参照体系,应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定量测定相对于城市化发展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及变化情况,并以环境优秀城市大连市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1996 至2005 年期间大连市独立于城市化发展体系之外的大连市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度综合指数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上升速度有所减缓;引入城市化发展体系后,经过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的测定计算,大连市相对于城市化发展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发展度自1999 年以后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对发展度等级从“优质匹配”下降到“严重滞后”。

说明大连市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发展需求的满足和承载能力已经开始下降,对城市化持续、健康地发展造成了潜在威胁。

解宇峰等(2010)将生态辐射的概念引入人居生态环境评价中,利用GIS 技术构建了生态辐射模型,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进行了分析。

4 讨论与展望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评价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在不断拓展和深入。

国外侧重实证的研究,侧重用真实数据说明问题;国内侧重理论和模型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质量较高,国内的研究虽然数量较多但略显粗浅。

另外,尽管目前国内外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较多,也建立了很多的指标体系,但这些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a. 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指标看似合理,但所选指标不易获得,实际操作起来就很因难;有些指标的独立性不强,相互之间存在概念模糊和交叉现象。

b. 大多从资源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c.另外在生态环境评价中还需要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光污染因素、噪声污染因素。

获得这三个因素的一手和二手资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 Marco Trevisan, Nonpoint-Source Agricultural Hazard Index: A Case
Study of the Province of Cremon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26 (5), P577-584.
[2] Matthew A, Luck G. Darrel jendrdtte, the Urban Funnel Model and th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Ecological Footprint[J], Ecosystems, 2001, 4
(8), P782-796 .
[3] A. Cherp,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Evolution
in a changing contex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62, P357–374.
[4] Qi Hao Weng, Modeling Urban Growth Effects on Surface Runoff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28 (6), P737-748.
[5] Wang Haiyan,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overal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2, 66, P329-340.
[6] U.M. Mortberg, B. Balfors, W.C. Knol,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A tool for integrating biodiversity issues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2, P457-470.
[7] Li Zhong-Wu, Zeng Guang-Ming, Zhang Hua, et al, The integrated eco-
environment assessment of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based on GIS-A case study in Changsha City, China [J], ecological modeling, 2007, 202, P540-546.
[8] Arild Vatn,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methods for environmental
appraisa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 P2207-2215.
[9] Hao Zhang, Xiangrong Wang, Hon H. Hob, et al, Eco-health evaluation
for the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during the rec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1990–2003)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8, P1047-1055.
[10] Leslie Richardson, John Loomis,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threatened, endangered and rare specie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68, P1535-1548.
[11] José A. Gómez-Limón a, Gabriela Sanchez-Fernandez,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using composite indicator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69, P1062-1075.
[12] Terrel Gallaway, Reed N. Olsen, David M. Mitchell,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light pollution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0,69, P658-665. [13] Eneko Garmendia, Sigrid Stagl. Public particip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learning: Concepts and lessons from three case studies in Europe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 P1712-1722.
[14] LA I Zhibin, XIA Shudong, CHENG Jicheng, Application Model
Research of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Data In Urban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0, 19(4), P359-365 (Ch).
赖志斌,夏曙东,承继成,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
评价中的应用模型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4), P359-
365
[15] ZHAN Qianyong, The Hierarchy Fuzzy Decision Method and It s
Applic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0, 12, P133-136 (Ch).
詹前涌, 层次模糊决策法及其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 系统工
程理论与实践, 2000, 12, P133-136 (Ch).
[16]MA Ronghua, HU Mengchun,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AINAN ISLAND BASED ON RS & GIS [J], TROPICAL GEOGRAPHY, 2001, 121(13), P198-201 (Ch).
马荣华, 胡孟春, 基RS 与GIS 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
为例[J], 热带地理, 2001, 121(13), P198-201.
[17] Wang Genxu, Qian Ju, Cheng Guodong, The Method of Regions Eco-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Its Usage in the Case of Heihe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1, 37(2), P131-140(Ch).
王根绪,钱鞠,程国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与应用[J], 兰州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7(2), P131-140.
[18] LIU Wen-quanm WANG Fu-tang, Analysis on Vulnerability of Agro-
produc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Loess Plateau[J],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2002,25(5), 620-624(Ch)
刘文泉,王馥棠,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25(5), 620-624.
[19] SHI Deming, LIANG Yin, Evalu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2,16(1), 6-10(Ch).
史德明,梁音.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和保护[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 6-10.
[20] Hao Yonghong et al, A GREY ASSESSMENT MODEL OF
REGIONAL ECO2ENVIRONMENT QUALITY AND ITS APPLICATION[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2, 20(4), P66-68(Ch).
郝永红,周海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灰色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环境
工程,2002, 20(4), P66-68.
[21] WANGJing,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Eco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J], URBAN ENVIRONMENT &URBAN ECOLOGY, 2002, 15(5), P20-22(Ch).
王静, 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与定量评价[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 15(5), P20-22.
[22] GUO Xiu-rui, YANG Ju-rong, MAO Xian-qiang,Primary studies o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2,22(6), P525~529(Ch).
郭秀锐,杨居荣.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
学,2002,22(6), P525-529.
[23] Peng Nianyi, Lu Zhongwei, Research on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Measurement [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2003(12), P87-
90(Ch).
彭念一,吕忠伟,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及测算研
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 P87-90.
[24] QIN Zihan , TANG Bin, The Ecolog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Based
on GIS [J],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3(12), P87-90.
秦子晗,唐斌, 基于GIS 的生态环境评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版), 2006,25(5):65-68.
[25] LUO ShangHua, MA WeiChun, WANG XiangRong, A case study on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 23(1), P45-55(Ch).
罗上华,马蔚群,王祥荣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实证[J].
生态学报, 2003, 23(1), P45-55.
[26] YANG Xiaomeng,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J], URBAN ENVIRONMENT &URBAN ECOLOGY, 2003, 16(4), P49-51(Ch).
杨小梦, 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生态环境[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 16(4), P49-51.
[27] DONG wen-fu, GUAN Dong-sheng, Productivity Method of Non -
polluted EIA—Taking South Subtropics of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URBAN ENVIRONMENT &URBAN ECOLOGY, 2003, 16(1), P43-45 (Ch).
董文福,管东生,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生产力方法—以广东南亚热
带地区为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1), P43-45.
[28] Wu Kaiya, Li Ruzhong, Chen Xiaojian, Grey relation projection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3, 12(5), P473-478(Ch).
吴开亚, 李如忠, 陈晓剑,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12(5), P473-478. [29] PAN Yingzi, GAO Jixi, HE Ping, NIE Yihuang, Assessment on Water
Eco Environment in Mid Eastern China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18(3), P54-59(Ch).
潘英姿,高吉喜,何萍等.我国中东部水生态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5,18(3), P54-59.
[30] WANG Jinye, CHENG Daopin, HU Xintian, Fuzzy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uangxi[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 21 (4), P5-8(Ch).
王金叶,程道品,胡新添等, 广西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 P5-8.
[31] XU Jie , ZHANG Sheng , Tan Qinghai3, Assessment for Ambi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Yuquan District in Huhhot [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35(3), P355-360(Ch).
徐杰,张盛,檀庆海等,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其生态功能区划[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6,35(3), P355-360.
[32] HU Xi-ying , LI Hai- hua , CHEN Nan-xiang, Analysis on Indices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un, 2006, 40(3), P270-273(Ch).
胡习英,李海华,陈南祥,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40(3), P270-273.
[33] XU Da-li, ZHAO Guo-jie, The Environment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e
geology in Zhejiang Province[J],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07(3), P54-57(Ch).
徐大立,赵国杰, 浙江农业地质生态环境评价[J], 中国农机化,2007(3), P54-57.
[34] XIA Qing , LIANG Yu , JIANG Jincai , Studies on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Coastal Citi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 2007,28(2), P97-100(Ch).
夏青,梁钰,江进财等,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28(2), P97-100.
[35] Ning Xiao Li, Significance and train of thought about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Baotou city[J],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2007, 21(2), P79-80(Ch).
宁小莉, 包头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的意义及思路[J], 阴山学刊, 2007, 21(2), P79-80
[36] Zhong Hong, Li Mingsheng, Su Weibin,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Study-take Nanning, Liuzhou, Guilin as examples[J], DA ZHONG KE JI, 2009(1), P110-113(Ch).
钟泓,李生明,粟维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以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市为例[J].大众科技,2009(1), P110-113.
[37] LI Jing, LI Xueming, LIU Ziqiang,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n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 Case Study of Dalian , Liaoning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1), P156-161(Ch).
李静,李雪铭,刘自强, 基于城市化发展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1), P156-161.
[38] ZHENG Leping et al, Enlightenment from Foreign Aqua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for China[J],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9, 37 (15), 7242- 7243(Ch).
郑乐平, 乐嘉斌, 瞿书锐, 国外水生态环境评价对我国的启示[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5), 7242- 7243.
[39] XIE Yu-feng, LI De-bo, MA Xiao-ming, Ecological radiation model
research in human settle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L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30(2), P279~283(Ch).
解宇峰, 李德波, 马晓明, 人居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生态辐射模型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30(2), P279~2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