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社会组织的特点及理论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社会组织的特点及理论框架
作者:李奎,何雅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9期
摘要:中国历史文明的特征是王权至上,社会是服从于国家政府的。
本文提出了增强社会
组织的功能,汲取西方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框架,为我国未来
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明确了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组织;中西方对比;合作治理;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187-02
一、中西方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会组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个人组织,第二个就是公民要有权利制衡制约这个国家,有权
利意识,这样社会组织才能形成。
就像一些学者总结的,西方社会组织有两重功能,第一保护
我们组织当中公民的利益,第二反对国家对我们的暴力和干预。
西方不仅有社会组织,还有很
多行业协会。
欧洲的手工业者联盟很厉害,形成有一千多年,因为谁要想加入这个行业,必须
经过行业协会的批准,但是批准很难,他们规定如果罗马人口不增加,这500个理发厅永远是500个理发厅,如果有人想加入,就要看行会里面有没有人出售他的营业执照。
所以这个手工
业者联盟第一就是保护他们成员的利益;第二,如果地方政府向他们征收税收,他们全体罢工;第三,如果外面的人向他们竞争,破坏他们的生意,他们向地方政府起诉,地方政府不仅不能
欺负行会,还要保护行会,因为是行会给政府交税。
所以欧洲政府被迫出面把中国人在欧洲开
的理发厅查封了。
这个行会就有现代社会组织的意义。
现在中国的社会组织也在一些领域发展。
但是颁发一个学位要教育部、学校同时来发,这说明政府还在参与其中。
欧洲的学位颁发就是
去行政化,政府不参与。
在欧洲高等学校不受政府的管理,每个高校自己有专门的标准。
还有
一些学术的评奖,也是学会内部自行操作。
这就给这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中
国这些都是靠政府来评,或者要挂靠在政府部门下面。
我们的政府要从原来扎手管理的事物中
慢慢退出来,让更专业的社会组织去做,政府就有精力去做那些更宏观层面的工作。
政府专心
做宏观层面的工作后就会越专业、越宏观,也就越可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也会做
得越好,这就是合作治理。
归根结底两点:第一,让社会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让政府做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
政府不要越位不要缺位,不该你做的不要去做,不要越俎代庖,该你做的要
做好。
二、中国社会组织的“官民二重性”
我们对中国社会组织政策演变提出一个概念:在行政化控制之前,用一个宏观静态的观点
去描述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中国社会组织具有一个性质叫官民二重性。
从字面上来看,社会
组织是一个民间团体,在政策文本法律的规定上属于民间的组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社会组
织更偏向于政府层面,因为中国社会组织的生存要依赖或者是借用官方的力量。
为什么说这样
的社会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因为全国性的一级社会组织,其注册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组织成立的条件是首先要找一个挂靠单位,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那么一般
来说政府部门xx局xx厅就是这些社会组织的挂靠单位,然后才能获得民政部的批准。
这种双
重管理,就是第一要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第二要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
如中国汽车工业
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就是原来的工业部,它的注册单位是民政部。
社会组织成立的条件有四个:人员,注册资金,组织规章制度,办公场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早期就设在工业部的办公室,
办公地都没有还要借政府的办公地点办公;且协会的秘书长和协会的会长是原来汽车工业部的
副部长,这样一个名义上的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但是办公场所是借政府的地点,协会会长
是政府官员,如何能独立?西方社会组织不但政府不能干预社会组织,而且社会组织受到侵害
的时候,政府还要保护社会组织。
三、社会组织发展的三种理论
张静的法团主义这本书,真正的翻译是corpo-ratism(合作主义)。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政府承认社会组织的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意义上的团体。
所以后来国有企业改制,在单位里,
职工利益受到损失,按照张静提出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出台的工会法,都允许职工在职
工代表大会上表达自己的诉求。
职工是个人,单位是组织,政府代表国家,形成单位职工和单
位之间,企业单位和国家之间利益的平衡。
政府可以不用管个人的事情,依靠单位对个人进行
管理。
你们自己管自己,有什么问题自己内部解决。
康晓光提出了“行政吸纳社会”的概念。
在“行政吸纳社会”的体制中,国家与社会相互
融合。
行政化的控制概念,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对社会组织掌控在自己手里。
国家在政策制
定上也十分为难,一方面国家需要社会组织来提供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发展,为政府减压;另
一方面社会组织程度很高的话又会对政府的权威形成挑战。
如果社会自己能够管好自己,那还
要政府干什么,所以西方人有国家意识没有政府意识,国家和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国家是
在这个领土上的居民及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不同于政府的概念。
政府既想让社会组织发展,又
想要社会组织听话,更重要的是希望社会组织在政府的掌控之下,所以才会形成很矛盾的心理,既鼓励你发展,又想控制你。
我们国家在管理上有一个变化,就是改变了原来对社会组织的高
度的管理,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在我们国家加入WTO之后,很多领域的经济
活动由行业协会来做。
民众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所以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组织,政府就采取
了一个尽可能将社会组织吸纳到政府里来的措施,有助于更好地管理。
政府希望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块能更好的发挥功能,让政府能够“瘦身”。
王振海在《社会组织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书中提出协同治理的概念,多元主体的有效协
作配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实际上吸纳以后“二级政府”色彩会越来越重,
政府对其控制实际上加强了,但是在控制的手段上有很大改善,更多地放在了政策法规的完善
以及监管方面,更在乎过程监管。
过去是设置很高的制度门槛,社会组织想进来很不容易,但
是一旦进来政府就不管了。
以前对社会组织做年检,年终或者第二年年初对上一年社会组织干
了什么事把财务报表拿出来,政府做一个检查,如果符合法律规定就检验合格。
社会有没有开
展活动,开展活动效果怎么样,老百姓的满意程度如何并未得到有效的监管。
现在就放开了,
准入门槛放低了,有一些社会组织不需要业务主管部门的挂靠,直接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首
先就是经济类的行业协会,第二是科技服务类,为工业为农业提供科技推广服务,第三是社区
服务类,比如农村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组织,第四慈善公益类,这四类组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
特征,是政府无法提供或者政府提供效率会很低的公共服务。
政府对这些组织是大力支持鼓励的。
四、总结
中国社会组织演变的大概路线,第一个就是行政控制,第二是合作治理,第三是协同治理。
行政控制就是靠政府借助行政手段直接介入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介入社会组织的管理是希望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这块发挥其正面功能,对社会组织能不能开展活动设立制
度门槛。
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依然延续1998年的社会团体登记条例,在这个条例里面就提到双重管理。
在印度和日本社会组织想要成立,只要开展活动,就是合法的社会组织,所以不需要
登记注册。
在美国和欧洲国家,是直接登记注册,只要有人员、资金、办公场所即可。
现在大量的需求和服务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组织需要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养老、青少年
服务等,社会组织要在壮大自身力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与政府相互配合协同治理。
在欧美国家,本来应该政府做,政府不专业,效率低,政府就进行招标投标,政府购买服务。
像今年投资五千万为老人提供公共服务,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写投标书,谁的项目好,策划方案好,组织的活动好,有具体的行动纲领并且按照其执行谁就能竞上标。
社会服务现在逐渐转化为项目制,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技术化,这是未来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