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_互动与融合_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6-16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软科学项目(036921017)
作者简介:陈 宪(1954-),男,江苏射阳人,教授,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

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
陈 宪1,黄建锋2
(11上海大学 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800;21上海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摘要:本文从分工的角度,深入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

在探讨服务业增长、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和验证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关系,并研究了近年来二者出现的融合态势。

关键词:分工;服务业;制造业;生产者服务;融合
中图分类号:F06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O 9753(2004)10O 0065O 08
Division of Labor,Interactions and Convergence: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volv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and Manufactu ring Industries
CH EN Xian 1
,HUANG Jian-feng
2
(1.College of I nter national Business and M ana 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China;
2.I nstitute of Econo mics ,Shanghai A 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view of division,this paper ex plor es intensively the dy namic evolv 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serv 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Firstly,thi s article ex plor es the history and cause of the grow th o f ser -vice industr y,then it analyzes and validates the relat ionship of interdependence,reciprocity and favorable interactions betw een ser vices and manufactur ing industr ies;finally it studies the conver gence trend of ser 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Key words:division;ser 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 ducer services;conv erg ence
一、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提高,无论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还是从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看,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世界范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 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50%上升到64%。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超过70%。

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5%、44%。

与此同时,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70%,中等收入国家在45%)60%,低收入国家也达到30%)40%。

基于此,许多学者称人类社会已进入/服务经济社会0或/后工业化社会0。

产业是源、贸易是流,各国服务业的大发展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扩大。

据WTO 统计,近20年来,全
球服务贸易总额(BOP 统计口径)从1980年的7623亿美元上升至2002年的30607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5%,比同期商品贸易年增长率514%超出111个百分点。

同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超过25%。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和商品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

2001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仅为3316%,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717%。

自1995年以来,服务贸易连续9年出现经常项目的逆差,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以上事实表明,在未来的一个时期,我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人们对服务业存有种种偏见和疑虑,不乏有重物质生产、轻服务提供的观念,以及现阶段在大城市如上海国际化过程中,关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顺序、发展比例问题的诸多争
议。

譬如,或将服务业与/灯红酒绿0相联系,或将服务业视为小打小闹的餐饮百货,修修补补;当服务业的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时,又产生了产业空心化的怀疑。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服务业领域,存在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关于服务业增长、发展的历史及原因,特别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趋势等,都有待全面反思及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并加以科学把握。

本文首先从分工的角度探讨服务业增长的历史及原因;然后运用经验实证方法,详细探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二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而非彼此孤立的关系;最后,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呈现进一步增强的趋势,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二、社会分工: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一般解释
在人类历史上,服务活动早已有之。

然而,服务业作为一个完整概念被提出并作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及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在整体上的迅速发展,则是20世纪才发生的。

伴随着技术进步、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以及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等因素的变动,世界上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结构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突出特点是,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主要表现为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现象。

/配第)克拉克定理0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经典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内从事三个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变动,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则不断增长。

到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来,服务业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发展。

服务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提高,不仅表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还表现在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上。

关于服务业增长原因,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如Clark(1940)[1]、Fuchs(1968)[2]、Bhagw ati (1984)[3]、Riddle(1986)[4]、Francois(1990)[5]、Shug an(1994)[6]、李江帆(1996)[7]、黄少军(2000)[8]、江小涓(2004)[9]、程大中(2004)[10]等。

多数文献集中认为,有以下因素导致了服务业的增长,如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妇女参工率、政府规制、技术进步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和服务外包(outsourc-ing)的兴起等。

不难发现,上述各种因素,分别从某一方面解释了服务业的增长,或解释了服务业的部分增长,而不能解释服务业增长的全部,而服务业增长的背后,真正起决定作用并能作出一般解释的应该是/社会分工0因素。

Francois(1990)[5]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得以扩大,有利于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使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

Shugan(1994)[6]从分工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服务业增长的深刻原因,指出了以往经济学家认为的各种用于解释服务业增长各项指标或因素的不足。

例如,一般认为,由于服务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结构将逐步向服务转移,对服务需求的增加导致了服务业的增长。

然而,这一解释只能适用于解释消费者服务业(如教育、医疗、体育、娱乐等)的增长,并不能适用于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电信、各类专业服务)部门,而生产者服务业却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服务业部门。

黄少军(2000)[8]和江小涓(2004)[9]的研究均表明,人均GDP和服务业增加值之间尽管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也表现出相关关系的阶段性特征¹。

Shugun[6]指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的劳动在一国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分工深化是服务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早在200多年以前,斯密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最大地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1]。

斯密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后期,人类历史上经历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导致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以及商人阶级的出现。

由此可见,三次
¹如黄少军(2000)对1995年114个国家人均GNP和服务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阶段性,在210)1000美元阶段,两者显著正相关。

而在1000)3000美元阶段则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3500)10000美元阶段,这种正相关再次出现。

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分别产生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雏形。

在狩猎采集社会,劳动分工比较简单。

狩猎通常由男人来干,而采集则由女人来干。

到公元前2000年,手工艺的专业化分工已很发达,陶工、金属工、防止工、泥瓦匠、木匠、造船匠、铜匠和金匠都是迈锡尼文化铭文中所列出的专门职业(伦弗鲁,1972)[12]。

18世纪后期发生的产业革命,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专门进行从生产商到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这些交易包括融资、银行业、保险、审计和会计等[13]。

另据历史统计,在1860年之1960年间,美国从事贸易的就业人数增加了两倍。

专门从事于监察、会计和审计的人数从1900年的2300人增加到1970年的712000人[12]。

历史表明,随着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分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部门释放出来,依次向制造业、服务业部门转移。

从分工的角度看,目前所谓的三次产业,无非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

劳动分工促进了服务业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促进了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

譬如,现代社会中,家政服务的快速发展,其实质是市场服务取代了家庭服务,即家庭将原本由家庭自我提供服务发展成为向市场购买家庭服务;其二,促进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1970年代以后,生产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则是原先作为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营销、咨询等服务职能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的结果。

专业化而不是规模经济,是企业面临多样化需求竞争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选择(波特,1985)[14]。

服务业这种由/内在化0向/外在化0的演进趋势,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

这一演进趋势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就是因为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因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

我们知道,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必然引起交易部门的膨胀和交易费用的增加。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只有在分工收益大于因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时,这种分工才能实现并延续下去¹。

家庭生产的特点是完全垂直一体化,每个人根据各自的需要生产(或提供)家庭服务,其代价是分工引起的专业化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各制造业公司则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而把许多与产品有关的服务活动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化公司。

三、互补互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深化和发展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若干观点及评论
在三次产业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具体表现为,服务业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并进一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转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者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其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在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生产者服务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经济越发达,这一现象越是明显。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40%左右º。

生产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开始重新思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问题。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其一,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如Cohen and Zys-man(1987)[15]、Row thorn and Ramasw amy (1999)[16]、Klodt(2000)[17]、Guerrieri and Meliciani (2003)[18]。

Cohen and Zysman(1987)[15]强调,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

其二,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Pappas and Sheehan,1998[19]; Karaomerlioglu and Carlsson,1999[20];Esw aran and Kotw al,2001[21])。

如Esw aran and Kotw al (2001)[21]指出,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两条途径可以使制造业部门收益:首先是能够引起进一步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其次是降低了投入到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服务的成本。

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
¹关于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可参阅杨格(1928)、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张五常、杨小凯的论著。

º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生产者服务业涵盖:通讯、物流、金融和企业经营性服务。

参见程大中:开放经济下生产者服务的研究。

高,正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驱动力(杨小凯、张永生,2000)[22]。

其三,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Park and Chan,1989[23];Shugan,1994[6];Bathla,2003[24])。

他们认为,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如贸易、宾馆、金融、交通、社会服务,以及教育、医疗服务等,会迅速增加,同时也提高了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

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

其四,近年来出现了更新颖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如Lundvall and Borras (1998)[25]、植草益(2001)[26]、周振华(2003)[27]。

可以看出,前两个观点都过于偏激,只看到问题的一面,缺乏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剖析。

正如制造业与农业的关系一样,制造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却仍然与农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样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服务业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内在联系。

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业关系为例,一方面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升级需要相应的软件系统支持,另一方面软件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计算机硬件功能不断提升,任何一方得不到发展或发展滞后都将使另一方受到制约。

如果说消费者服务业发展的背景是分工及其深化,这代表着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生产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则是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加深,进而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两者之间主要是分工关系,关系比较松散,彼此相对独立发展;在第二阶段,尽管依然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但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互补性关系。

为了清晰地阐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我们首先从生产者服务发展的背景出发,探讨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制造业之间天然的内在联系;然后,试图运用经验实证的方法加以检验。

(二)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在关系
/生产者服务0(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在学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国内有时也称其为/生产性服务0,是指生产者(企业)在市场上购买的被企业用作生产商品或服务的中间服务(中间投入品)。

生产者服务业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金融、保险、电信和其他商业服务,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专业和科技服务,如会计服务、法律服务、R&D服务等,都属于生产者服务业。

生产者服务业作为商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发挥着中间功能,其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效率。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

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助性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

世界各国发展的现实表明,凡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地区),其生产者服务业也就比较兴旺。

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在1987)1994年间增加了一倍,约占了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Karaomerlioglu and Carlsson,1999)[20]。

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

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

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Hansen,1994)[28]。

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引起对商业、金融、保险、运输、通讯、广告、咨询、情报、检验、维修等服务需求量迅速上升(李江帆,1996)[7]。

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

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

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检验
11关于制造业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基于各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在关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方面,已有不少学者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Park and Chan,1989[23];En-gelbrecht,1992[29];Karaomerliogln and Carlsson, 1999[20];Guerrieri and M eliciani,2003[18])。

Guer-rieri and M eliciani(2003)[18]选取了OECD六个代表性国家(分别是丹麦、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制造业部门是生产者服务业部门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同时决定着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

本文以我国为例,根据1997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发现,在对制造业的中间需求总额中,66%来自制造业内部,仅有14%来自服务业;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占到整个服务业中间使用的45%。

这一情况表明,我国现阶段生产结构中,制造业部门是服务业产出的主要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

对于不同服务业部门,用于制造业中间需求的比重差异较大。

通过表1可以看出,制造业对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和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56%、45%和45%。

表1不同服务业部门中间使用中,分别用于制造业、服务业中间需求的比重单位:%
服务业部门用于制造业中间
需求比重
用于服务业中间
需求比重
商业饮食业5626
金融保险业4543
运输邮电业4533
公用事业及
居民服务业
2859其他服务业1935
资料来源:根据5中国统计年鉴(2001)6数据计算得出。

21关于服务业发展提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验证服务活动,无论是企业内部提供还是市场化服务,对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估计,现代制造业的投入成本中,60%)75%来自于服务部门(Quinn,1992)[30]。

为了说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建立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
m_prod=A+BV+ (1)
式(1)中,m_prod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V为解释变量,分别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_value)、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p s_value)表示;A、B为估计参数, 为随机误差项。

数据及有关指标说明如下:考虑数据资料的可比性等因素,我们选取了中国31个省、区、市2000年的截面数据;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用第二产业劳均增加值(单位:元/人)表示¹;服务业增加值用第三产业增加值表示º;根据获得的数据,关于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本文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
表2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地区
制造业劳动
生产率
服务业增加值
比重(%)
生产者服务业
增加值比重(%)北京151651435813130123天津201671074514820110河北74391053314914112山西58311973817117142内蒙古54711973512613159辽宁129341153910113132吉林74171793411614113黑龙江114281733115810195上海321441585016328181江苏124641433613015197浙江117881573612612177安徽38431293312313125福建103071144010119143江西36201974018019147山东91041613514615172河南43321243014113140湖北84681323418513150湖南42221413911414143广东126101133912618192广西29561023712411139海南30701344213317163重庆40171774018215149四川38331593410213161贵州18951743316913102云南36731533415613180西藏2206102451916147陕西40371383911314126甘肃37211233516014122青海47781574211315157宁夏43741183715015162新疆87261463518713152资料来源:根据5中国统计年鉴(2001)6计算得出。

¹第二产业涵盖了工业和建筑业,由于笔者缺乏各地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这里用第二产业劳均增加值表征制造业务劳动生产率。

º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了重新规定,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第一产业,自此我国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范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不作区别,暂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代替服务业增加值。

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四大类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表示。

整理后的具体数据见表2。

利用Eviews311统计分析软件,根据方程(1),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分别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行了回归运算。

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时,存在残差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现象。

因此,改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较为理想。

回归方程及结果一:
m-prod.=-6244+341148#s-value(2) (-21218)*(31886)***
其中,调整的R2=01964,F统计量= 371710**,DW=21142。

回归方程及结果二:
m-prod=-7125166+961110#PS)value(3) (-21915)**(51628)**
其中,调整的R2=01975,F统计量= 851636**,DW=21060。

注:在上述方程中,*、**分别表示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

根据回归结果一,可以看出,以整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解释变量,除常数项t统计值在5%水平上显著外,解释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值以及方程的F统计量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解释变量系数符号为正,且方程无序列相关,回归方程有效,表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符合预期。

从调整的R2看,其值为01964,表明方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根据计算结果,样本期内(2000年),若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制造业劳均增加值将平均提高341148元。

再看回归结果二,常数项t统计值、解释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调整的R2为01975,F统计量为851636,且方程无自相关,回归方程有效,表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与方程(2)的结果相比,方程的解释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回归结果,在样本期间(2000年),若各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则制造业部门劳均增加值将平均增加961110元,这一数值几乎接近服务业作为整体对制造业生产率促进效应的三倍,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构成中,消费者服务业占有很大比重,剔除消费者服务业使得回归方程的解释力明显增强,从侧面验证了消费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只是简单分工、关系松散、彼此相对独立的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不同的角度,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因素很多,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技术进步水平,以及市场制度因素,如各类要素市场完善程度等,而且各种因素彼此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关于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将另文研究。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补互动机制。

四、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使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获得空前发展。

与此同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呈现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成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0。

(一)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下的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马健,2002)[31]。

可以看出,产业融合的特征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开始模糊,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

近年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间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日趋增多。

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数字融合为核心,计算机、电信和广播电视业之间的产业边界开始趋向模糊、出现融合,形成互联网产业,开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先河。

应该说,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最主要的原因。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胡汉辉、邢华,2003)[32],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融合,信息产业就是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大产业部门融合的结果。

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信息资源投入增大和信息流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