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感染相关风险监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中心(室)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案
我国每年有大量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病人人数以每年超过11%的速度不断增长。
而血液透析病人由于常年处于免疫功能受损状态,且需要经常在血管通路进行穿刺或长期留置导管,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病人一旦发生感染,可能会增加患病率和病死率,同时增加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
此外,血液透析病人是感染HBV和HCV的高危人群,国内外由于血液透析导致患者发生HBV、HCV 暴发的案例层出不穷。
因此,如何降低血液透析病人的感染率尤为重要,通过对血液透析病人的监测、追踪感染,不仅能明确哪些是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以及哪些设施流程需要改进,同时也可以了解其流行趋势,有利于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及暴发。
调查时间:2017年10月1日-2018年9月30日。
参加省市: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血液透析中心数量:每个省市至少5个血透中心(常规血透病人超过50个)。
监测病人:该时间段内所有在血液透析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包括临时患者监测频率:每天按照表2核查病人是否存在血透感染相关风险,并及时填写相关表格,每季度进行一次血源性传播病毒检测。
血液透析中心(室)医院感染的监测流程图监测流程图如下:
↓
↓
↓
↓
↓
↓
附表
表1:门诊血透患者列表
表2:血透感染相关风险表(附填写说明)
表3:血透患者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监测表
表1门诊血透患者列表_______年___月___日
1.性别:1.男
2.女
2.血管通道类型(可多选):1.内瘘-自体血管2.内瘘- 人工血管
3.隧道式中心导管
4.非隧道式中心导管
5.其他(请详述)
3.血管通路留置场所:1.手术室 2.血透室 3.其他(请详述)
4.血透感染相关风险:1 是 2 否(包括全身使用抗菌药物、血培养阳性、血管通
路部位有脓/红肿、其他部位感染、腋温≥37.3℃、高热、寒战、血压下降、非血管通路部位伤口出现脓或红肿加重、蜂窝组织炎)
表2 血透感染相关风险表填写说明
1.血透感染相关风险类型:填写该血透患者发生的血透感染相关风险类型,如全身使用抗菌药物、血培养阳性等。
如果有多种血透感染相关风险同时发生时,均需要填写(即可以多选)。
2.血透感染相关风险发生日期:填写该血透患者发生的血透感染相关风险日期。
如果有多种血透感染相关风险同时发生时,填写最先发生的血透感染相关风险发生日期。
3.血管通道类型:选择患者发生血透感染相关风险时所带的所有的血管通道(可以多选)。
包括所有的中心血管通道,而不是仅用于血透的血管通道。
其他通道是指输液港或其他不能满足内瘘、人工血管、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定义的其他类型的通道。
4.建立血管通道日期:如果患者使用不止一个同种类型的通道(如两个内瘘),填写血透感染相关风险发生时正在使用的血管通道或最常使用的血管通道的建立日期。
5.使用抗菌药物:无论治疗时间和用药的目的如何(即无论使用抗菌药物是否与血透有关),都要报告患者门诊透析期间所有使用的抗细菌/真菌药物(不包括抗病毒药物)情况。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肌注或静脉。
同时,应注意遵循21天原则,即第一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1天后更换第二种抗菌药物时,才能认为是两个不同相关风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1天,停用后又重新使用,应该考虑为一次相关风险;如果患者现在所用抗菌药物是从住院期间开始连续使用的,则抗菌药物开始使用日期应为收入门诊进行血透的第一天。
如果在透析期间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则在药物名称中列出所有抗菌药物,药物名称间以“+”连接,如“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甲硝唑”。
如果使用途径不只一种,在用药途径“口服、肌注和静脉”中可以多选。
6.血培养阳性:包括门诊期间及住院后1天内(即住院当天和住院的第2天)任何血培养阳性(包括怀疑为污染)的报告。
血培养结果的日期应为血培养收集的日期。
应注意即使两次血培养结果不同,两次报告间隔<21天,仍然认为是一次相关风险,但是如果培养出不同的病原菌,应把不同的病原菌结果添加到第一份血透感染相关风险表格报告中。
具体的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应附检
验报告。
7.血培养可疑来源:
(1)血管通道:血管通道感染有明显证据且考虑血培养中生长的病原菌来源于血管通道感染。
(2)非血管通道(以下任一情况):
1)其他部位(如腿部伤口感染)标本培养出与血培养相同的病原菌,考虑血培养阳性来源于其他部位感染。
2)其他部位没有做培养,但有明显的感染证据,考虑血培养中生长的病原菌来源于其他部位感染。
(3)污染:血培养结果分离出的微生物可能为污染,需临床医师或医院感染防控专职人员依据临床表现和微生物学特点进行判断。
目前尚无统一可靠标准以判断血培养结果是否为污染,但如果微生物为常见的共生菌,且仅由一套血培养中分离出来,则是污染的可能性更大。
常见的共生菌包括:类白喉棒状杆菌属(不包括白喉杆菌)、芽孢杆菌属(不包括炭疽杆菌)、丙酸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气球菌属及微球菌属等。
(4)不确定:仅适用于没有充分证据满足以上三种情况时。
8.血管通路部位出现感染表现:患者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包括脓、超过预期的发红、超过预期的肿胀。
仍然遵循21天原则。
9.其他感染:指与使用抗菌药物、血培养阳性、血管通路部位出现感染表现有关的其他问题,如肺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其他部位感染等。
10.住院/死亡:患者住院/死亡的原因与血透感染相关风险或表格中的具体问题相关。
不清楚是指患者失访而无法了解其是否住院/死亡,不应轻易填写“不清楚”,应尽可能尝试随访。
表3 血透患者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监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