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6.1《数据的收集》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回顾与思考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回顾与思考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b51a9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a.png)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各种图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个简单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问题导向: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数据处理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同时,我也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掌握了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后,往往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导致解题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本节回顾与思考的优秀教学案例,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回顾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据处理知识的热爱。同时,本节课还将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44505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0e.png)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
1.概述数据收集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2.介绍数据收集的常见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并通过实例讲解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3.演示如何设计数据收集表格,指导学生进行数据记录和整理;
4.分析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引导学生注意避免这些误差。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数据的收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与后续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紧密相连。本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使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
3.掌握简单的数据记录和整理方法;
4.了解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激励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增强自信心;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我将通过提问、邀请学生分享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任务。在小组内,学生需要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此外,我还将设计小组间的竞赛和评价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描述。但在数据收集方面,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 第6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 【教案】 数据的收集
![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版 第6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 【教案】 数据的收集](https://img.taocdn.com/s3/m/9e193d39a8114431b90dd83c.png)
6.1 数据的收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学习设计调查问卷,体会并掌握数据收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收集数据的过程要有组织性,也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难点: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会设计调查问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袁隆平爷爷,为了寻找理想的水稻育种材料,他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观察了数不清的稻田,他对水稻生长的土壤肥沃情况、植株生长高度、植株的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收集,然后进行比较,最后筛选出了满意的材料,培育出了深受农民喜爱的杂交水稻.要想发现一个事物的规律,就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数据,从中发现它们隐含的规律.在生活中,我们会从报纸、电视或者网络上见到很多的数据,它们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和数据打交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收集数据.问题展示:班级要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安排节目?学生合作探究,然后由代表发言.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文艺节目;第二步:明确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填写问卷;第五步:记录结果,分析处理;第六步:得出结论.师:此次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的?你知道如何来设计调查问卷吗?学生看书、交流,并举手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目的,然后根据调查的对象、目的,决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与问题,设计的问卷中,还应注明问卷收交的方式和时间等.二、讲授新课从2012年至2015年,杭州市组织了4届小学生观鸟比赛,其中两届在西溪湿地举行.下面是2015年10月25日一观鸟小组记录的杭州西溪湿地部分鸟类观察数据.1.这些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在收集数据时,我们首先要确定收集数据的目的,由此决定收集什么数据是适当的.数据收集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习等手段得到,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当用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习等手段收集数据时,往往需要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上表,并用适当的方法记录,上表是用划记法(tallying)记录数据的.“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或一次.例如,八哥每出现一次记一划,最后记为“正”,表示共出现6次.三、例题讲解【例1】某校为了解学生的身高,通过测量获得20名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154.0, 157.5(女), 149.0(女), 171.2,165.2, 151.0(女), 168.5, 152.5(女),155.3(女) 154.0(女), 162.0, 166.4,158.6(女), 164.0, 156.5, 155.5,160.6(女), 162.3(女), 150.2, 163.5(女).(1)请设计一张能记录上述测量数据的表格,并将数据填入表中(学生可用序号表示);(2)为更直观地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可对数据做怎样的整理?解:(1)如表:20名同学身高测量记录表(2)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数据按男、女生分类,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表所示,那么就能较容易地比较出男、女生的身高.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发现有用的信息,将数据分类、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经过整理数据可用统计表的形式清楚地表达出来.【例2】某科学家通过一项实习来了解不同身体质量的人在进行不同活动时所消耗的热量.下面是不同身体质量的人活动30分钟所消耗的热量(单位:焦)的实习数据:身体质量为30千克:骑自行车252焦,打篮球504焦,看电视88焦;身体质量为40千克:骑自行车323焦,打篮球689焦,看电视113焦;身体质量为50千克:骑自行车399焦,打篮球865焦,看电视139焦;身体质量为60千克:骑自行车479焦,打篮球1024焦,看电视160焦.(1)请制作能反映实习情况的统计表;(2)实习中,哪一类活动消耗热量最多?哪一类活动消耗热量最少?(3)身体质量对活动时热量的消耗有什么影响?分析:本题的标目分“身体质量”和“活动”两个不同类型,因此统计表要设计成双向细目的形式,如纵向为“身体质量”,横向为“活动名称”.解:(1)所求的统计表如下表所示:不同身体质量的人活动30分钟所消耗热量的统计表(单位:焦)(2)打篮球消耗热量最多,看电视消耗热量最少;(3)不论哪种活动类型,身体质量越大,所消耗热量就越大.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数据的收集》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数据的收集》 优质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e6e14538caaedd3383c4d3c7.png)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对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调查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但是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
二、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了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巩固了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更要体现实践性、可操作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通过播放“一起走进数字世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据,数据是有用的,数据是会说话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分析。
如何让数据说话,离不开数据的收集。
从而引入第六章《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66bc1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9.png)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5.鼓励学生反思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过程,发现不足之处,不断优化方法,提高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学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并能够解释这些统计量的实际意义。
5.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结果,形成清晰的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目标。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收集的意义和方法。
2.新课讲解:介绍数据收集的常用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
4.课堂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2.教学过程: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各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数据收集方案。
(2)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数据收集方法、整理和表示方式。
(3)教师巡回指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和解答疑问。
(4)小组展示: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数据收集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c6d01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2.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学的基础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图表的绘制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图表的绘制等统计学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以及图表的绘制等基本技能。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数据。
2.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分类。
3.学会图表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绘制相应的图表。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方法2.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3.图表的绘制方法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
3.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图表的绘制方法。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数据,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演示。
2.准备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表和案例。
3.准备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数据?数据可以从哪里获取?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请问这个班级男女比例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这个问题所需的数据。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调查并获取数据。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数据的收集》 优质课教案_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数据的收集》 优质课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6fc0916feefdc8d377ee3245.png)
第六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教学目标:1、回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通过简单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3、通过具体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教学重点:1、收集数据的方式: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试验等.2、合理选择收集数据的方式.教学难点:统计活动大致经历的步骤:⑴明确调查问题;⑵确定调查对象;⑶选择调查方法;⑷展开调查;⑸记录结果;⑹得出结论.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简单的调查问卷的样卷、统计图挂图等.学生准备:复习小学的统计图知识、准备相应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张含韵的《妈妈我爱你》这首歌,同时播放下面这组图片师:母亲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在母亲的呵护下我们茁壮成长,但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的生日吗?师: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生1:在这次调查中,有大部分人不知道母亲的生日占全部的66.7%,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母亲的生日占全部的33.3%.生2:我的感想是我们应当多关心自己的父母!生3: ……师:太棒了!同学们通过这幅扇形统计图得到了这么多的信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和数据打交道,你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获得的吗?面对杂乱无章的数据我们又应该如何的进行整理并采用合理的统计图来表示吗?不同的统计图又有哪些特点呢?相信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都会豁然开朗的,今天我们便来探讨第六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知道母亲的生日这一问题,引出本章的学习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及时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PPT 展示)(视频播放)2009年秋季以来一直到2010年初,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6.1数据的收集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6.1数据的收集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fa0a94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6.png)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包括调查问卷、观察、实验等,并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在下次课前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案例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观察和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可以问:“你们认为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准确地收集并记录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案。
2.强调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对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一道与数据收集和分析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学校课外活动的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数据的收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数据的收集](https://img.taocdn.com/s3/m/3dbc26e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9.png)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据收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概念。数据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它是解决问题、分析现象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如何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数据收集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理解数据的内涵,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联系。
-数据收集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时,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并有效地进行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学生在收集数据时,如何避免遗漏、重复和错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举例1:在分析班级同学身高数据时,学生可能难以发现身高分布的规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图表等方法,直观地展示数据,从而发现身高分布的特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ebf95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0.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数学知识,对于数据和统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
2.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让学生学会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够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数据的整理分析方法。
对于数据的收集方法,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收集数据的方法。
对于数据的整理分析方法,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数据的分类、排序、图表表示等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运用。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每组选择一种方法,收集一组数据。
4.讲解:讲解数据的整理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的分类、排序、图表表示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运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0d7ae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f.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使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收集数据,并能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使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收集数据,并能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乐趣,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提高数据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2.难点: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据的收集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学具: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数据整理和分析表。
3.教学资源: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天气预报、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e9ddd7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2.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学生在学习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章内容之后的一章内容。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方程的解法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等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数据,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学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数据,如身高、体重、年龄等,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以及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以及初步的统计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以及初步的统计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图表的绘制。
2.教学难点: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统计图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以及图表的绘制。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回顾与思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48387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d.png)
2.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3.数学建模素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增强数学建模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情况?”比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或是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奥秘。
在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中,应通过以下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使用多媒体演示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步骤。
-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重点知识,解决难点问题。
-提供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包括不同类型和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应用:强调频数分布表和频率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构建频数分布表和计算频率。
2.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的准确性:难点在于如何确保收集到的数据真实、准确,教学中需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并讨论避免数据偏差的方法。
-数据整理的细节处理:在整理数据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以及如何准确地呈现数据,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如何处理数据整理中的细节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f1f23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e.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本章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使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统计知识,对图表和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初中数学,对一些概念和方法的深入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在本章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使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
2.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图表和统计量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以及动手操作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动手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2.准备图表和统计量的模板,方便学生进行练习和操作。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如调查学校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题。
让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如何用图表表示出来。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以及图表和统计量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根据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然后用图表表示出来。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集体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935bcabd64783e08122b11.png)
七上集体备课教案(第六单元第 1课时)课题:数据的收集一、主备人:其他成员:授课时间:月日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据的收集的过程。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
3.通过简单的活动,能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调查、统计等具体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一些初步的数据的处理问题,对运用数据知道了运用数据的价值。
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数据的收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与挖掘,为后面运用数据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象打下基础。
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熟悉分组合作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且已经具有了较好的活动经验,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但是学生缺乏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
四.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究,体会数据的作用,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树立正确的数据观。
难点:理解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正确地解释数据结果。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记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图片1,根据某校学生参加各科兴趣小组的情况,制作条形统计图。
图片2,根据我国国策“保护耕地”,我国陆地分布情况制订扇形统计图。
图片3,根据某市个月气温变化情况,绘制了折线统计图。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有遇到过通过数据做决定的事情吗?请举一例,今天,我们学习“数据的收集”观察图片1,图片2,图片3.生回答(自由畅谈),整体感知研究数据的方式。
旨在让学生理解“收集数据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二.探索新知活动1:出示小丽的折线图问题1,小丽要调查什么?小丽通过什么方式调查的?问题2,复习折线图,并能从中获得相关信息。
活动2:出示小明的调查计划及调查问卷。
问题2,小明要调查什么?向谁做的调查? 通过什么方式调查的?学生讨论后发言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5debf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f.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和常用表示方法。
2.掌握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
2.数据的整理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的运用。
2.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数据的概念和常用表示方法。
•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技巧。
•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方法。
•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图片分析法: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引入数据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观察法:通过观察环境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数据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节:概念和表示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引入数据概念和表示方法。
2.教师介绍数据的意义和应用。
3.学生辨认不同表示方法下的数据,加深印象。
第二节: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技巧1.教师介绍数据的收集方式及技巧。
2.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并学会将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并与其他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三节: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1.教师介绍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2.学生通过老师布置的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统计、排序、分类等方法。
3.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与其他组的结论进行比较和印证。
第四节: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数据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学生围绕实际生活问题,运用所学数据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节:知识点小结1.教师对数据的概念、表示方法、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技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及运用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知识点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数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技巧。
3.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六章大数据的地收集与整理大数据的地收集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六章大数据的地收集与整理大数据的地收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2199af69eae009591bec13.png)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数据的收集【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收集过程,体会数据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2.能对统计图表进展分析,获得必要准确的信息.【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对统计图表进展分析体验数据的重要作用,明确利用数据说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教学难点】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某年春我国西南五省市遭受了特大的干旱,水资源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小颖和小明对水资源问题也很感兴趣,他们各自进展了调查.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进展过这样的调查吗?【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生活中关于调查的例子,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问题1 教材第155页图6-1与与图相关的容.【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与同伴交流从中得到的信息.2.设计调查问卷问题2 教材第155页下方与第156页“做一做〞上面的容.【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小明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绘制的统计图,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调查问卷的设计往往包括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的设计.3.收集数据的步骤问题3 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与同伴进展交流然后进展归纳.【归纳总结】〔1〕明确调查问题,〔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展开调查,〔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4.收集数据的方式问题4 〔1〕如果想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你打算怎样获得这些数据呢?〔2〕为了得到“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个数据?〔3〕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然后与同伴进展交流.【归纳结论】我们经常通过调查、试验等方式获得数据信息,当调查或试验项目很大,我们个人无法完成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报纸、相关文献或上网的方式,获得数据信息.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材第157页“随堂练习〞.【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有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与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局部.【答案】〔1〕15365+13270+4540+1048+698=34921(人〕,即参与本次调查的人数是34921人;×100%≈2%,即“从来不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2%.〔2〕69834921〔3〕答案不唯一,如:“每次都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4%,“大多数时候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8%.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布置作业:从教材“〞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获取信息,到了解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 普查和抽样调查【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2.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适宜的调查方式和选取适宜的的样本.【过程与方法】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进一步获得数据收集的经验,初步开展统计意识.【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总体、个体、样本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调查方式的选择和样本的选择.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你知道我们国家的人口有多少吗?你知道我们国家多少年进展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教学说明】从学生很熟悉的例子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普查这种调查方式.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普查、总体、个体问题1 在上一节中,我们曾对全班同学的节水意识进展了调查,你知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调查方式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加以规,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归纳结论】像这种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展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2.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问题2 你能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下面的信息吗?你准备如何调查?〔1〕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2〕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3〕一批电视机的寿命.【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展交流,感知普查的不适宜性.【归纳结论】普查可以直接获得总体的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展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这时,人们往往从总体中抽取局部个体进展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局部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问题3 教材第160-161页“议一议〞的容.【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展交流,感受样本选择的合理性.问题4 抽样调查有什么特点?抽样时应注意什么?【教学说明】学生结合问题2 和问题3 加以分析,积极与同伴进展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和规.【归纳结论】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的一局部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要调查下面的问题,你觉得用什么调查方式比拟合理?〔1〕调查某种灯泡的使用寿命;〔2〕调查你们学校七年级学生的体重;〔3〕调查你们班学生早餐是否有喝牛奶的习惯.2.为了了解你们学校的学生是否吃早饭,如下这些抽取样本的方式是否适宜?〔1〕早上7∶00至7∶30在校门口随机选择50名同学进展调查;〔2〕选择全校每个班级中学号是5和15的同学进展调查;〔3〕选择七〔1〕班全体学生进展调查.【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对普查和抽样两种调查方式等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与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局部.【答案】1.〔1〕抽样调查〔2〕普查〔3〕普查2.〔1〕适宜〔2〕适宜〔3〕不适宜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布置作用:从教材“〞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到合理的选择调查方式和合理的选择样本,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 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会用表格整理数据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2.会计算扇形圆心角度数,会根据扇形的圆心角绘制扇形统计图.【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描述等过程,进一步开展统计意识.【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计算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会绘制扇形统计图.【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你喜欢看NBA吗?你喜欢打篮球吗?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是什么?如果你想知道全班同学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是什么,你会怎么做?【教学说明】从学生很熟悉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小强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他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什么球类运动,以便学生会组织受同学们欢迎的比赛.于是他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每个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调查问卷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是〔〕〔单项选择〕〔1〕如果你是小强,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的?〔2〕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的百分比呢?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尝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展交流,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归纳结论】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局部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在扇形统计图中,每局部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局部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的比.问题2 教材第166页“做一做〞的容.【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先计算A所占的百分比,再计算C所占的百分比,最后再解决问题2的3个问题.【归纳总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局部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当知道总体的具体数量时,可借助扇形统计图求各局部量,当知道局部量时,可借助扇形统计图求总体的具体数量.3.如图,教材第166页“议一议〞.【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同伴进展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归纳总结】当总体的具体数量不知道时,无法对各局部量进展比拟.问题4 小亮对全班40名学生进展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物理10人,计算机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展交流,教师加以引导.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材第167页的“随堂练习〞【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扇形统计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与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局部.【答案】〔1〕太平洋50%大西洋25%印度洋21%北冰洋4%〔2〕太平洋180°大西洋90°印度洋76°北冰洋14°〔3〕绘制扇形统计图如下: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扇形统计图的优点.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布置作业:从材料“〞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到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优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直方图.2.能根据数据特征绘制频数直方图.【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据进展整理,对数据进展描述,进一步开展统计意识.【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会制作频数直方图,掌握制作频数直方图的大致步骤.【教学难点】频数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与联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你的身高是多少?你还记得你的入学成绩吗?你知道你的入学成绩处于哪个等级吗?【教学说明】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根据教材168页某校七〔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解决下面的问题:〔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这个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局部同学处于哪个等级吗?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这个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局部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吗?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展交流,教师加以指导.教材第169页从“对于〔1〕〞至“对于〔2〕〞的容.对于〔2〕,小明还想采用表格和统计图的方法,结果他觉得很复杂.教材第170页的整页容.问:这种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有什么优点?【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与同伴进展交流,找出频数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与联系.【归纳结论】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展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如果样本中数据较多,数据的差距也比拟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情况.问题2 请将教材168页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教学说明】学生动手操作,与同伴进展交流,教师加以指导.问题3 根据教材172页例题中的数据,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图中反映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怎样?【教学说明】学生动手操作,与同伴进展交流,进一步掌握制作频数直方图的方法和步骤.问:〔1〕你还有具体的分组方式吗?〔2〕制作频数直方图的大致步骤是什么?【归纳结论】分组时可以先确定组距,再确定组数,也可以先确定组数,再确定组距.制作频数直方图的大致步骤是:〔1〕确定所给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算出它们的差;〔2〕确定组距和组数,将数据适当分组;〔3〕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列出频数分布表;〔4〕绘制频数直方图.问题4 〔1〕测量一下你1min脉搏跳动的次数.〔2〕汇总全班同学的数据,制作频数直方图,看看大多数同学1min脉搏跳动的次数处于哪个围?【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测量,对数据进展收集和整理,然后对数据进展描述,绘制频数直方图.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请将教材168页表格中的身高数据按3cm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局部.【答案】绘制频数直方图如下: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方法和步骤.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布置作业:从教材“〞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了解频数直方图,到绘制频数直方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 统计图的选择【知识与技能】通过三种统计图的比拟与选择,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描述数据.【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过程,开展统计观念.【情感态度】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开展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图.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小玲就中央电视中节目受欢迎的情况,对本班50名同学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为了清楚地表现出同学们以不同节目的喜好程度,你知道应该选择何种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吗?【教学说明】从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教材第175页和176页“做一做〞上面的所有容【教学说明】学生观察三幅统计图,从中得到信息,解决上面的问题,然后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归纳结论】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局部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问题2 教材第176页“做一做〞【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展交流,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归纳结论】当需要直观地表示数据进展比拟时,宜选用条形统计图;当需要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时,可选用折线统计图;当需要反映局部占总体的百分比时,宜选用扇形统计图.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要反映我市某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宜选用〔〕2.在计算机中,为了让使用者清楚、直观地看出磁盘“已用空间〞占“整个磁盘空间〞的百分比,应使用的统计图是〔〕3.教材177页随堂练习.【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统计图的选择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与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局部.【答案】1.C2.C3.〔1〕制作条形统计图如下:〔2〕制作折线统计图如下:〔3〕制作扇形统计图如下: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三种统计图的特点.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1.布置作业:从教材“〞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到三种统计图的选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章复习【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主要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本章知识,回顾解决问题中所涉与的统计思想和意识,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在运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统计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边回顾边建立结构框图.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收集数据的步骤:〔1〕明确调查问题,〔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展开调查,〔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2.普查和抽样调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展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从总体中抽取局部个体进展调查,这种调查叫做抽样调查.3.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在普查时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从总体抽取的一局部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4.绘制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直方图的一般步骤绘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1〕计算各局部数量占总体数量的百分比:×100%;〔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360°×百分比;〔3〕根据所算得的圆心角度数,在圆中依次画出各个扇形并标出百分比;〔4〕给绘制好的扇形统计图写上名称.绘制频数直方图的一般步骤:〔1〕找出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算出它们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3〕列出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直方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局部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 如下调查中,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分析】全国中学生的数量巨大,不宜普查,A错;调查冰淇淋质量因工作量大且带有破坏性,也不宜普查,B错;C中的调查因居民户数多,问题涉与面广,也不宜普查,C错;应选D,D中的调查对零件精细性要求极高,必须用普查.例2 为了解我县七年级6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了3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以下说确的是〔〕.【分析】我们可以根据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并结合具体问题来解决此类问题,此题的考察对象是6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不是6000名学生,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同理,选项B、C也是错误的,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例3 要反映某市一月每天的最低气温的变化情况,宜采用〔〕【分析】根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局部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应当选项C正确.例4 七〔1〕班同学为了解2014年某小区家庭月均用水情况,随机调查了该小区局部家庭,并将调查数据进展如下整理:请解答如下问题:〔1〕把上面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2〕求该小区用水量不超过15t的家庭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百分比;(2)〔6+12+16〕÷50=68%例5 为更好地宣传“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驾车理念,某市一家报社设计了如下的调查问卷〔单项选择〕.在随机调查了全市5000名司机中的局部司机后,统计整理并制作了如下的统计图:克制酒驾——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好?A.司机酒驾,乘客有责,让乘客帮助监视“请勿酒驾〞的提醒标志D.查出酒驾,追究就餐饭店的连带责任E.查出酒驾,追究同桌吃饭的人的连带责任调查结果的条形统计图调查结果的扇形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解答如下问题:〔1〕该市支持选项C的司机大约有多少人?〔2〕补全条形统计图,并计算扇形统计图中m=______.解:〔1〕调查的司机总数:69÷23%=300〔人〕.支持选项C的司机:300-60-69-36-45=90〔人〕.〔2〕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如下所示:60÷300=20%,即得m=20.【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回顾本章主要知识点,教师适时给予评价,指出应用各知识点需注意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数据的收集》教案
小主人:班级:班编号:46 本周习惯养成:
课型:预习+展示课时:1课时主备人:集备
对子大比拼,组间大比拼
【学习目标】
1、知道收集数据的意义与方法;
2、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
3、通过调查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学习流程】
一、知识积累:(开阔视野)
1、地球上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比是;我国淡水资源的总量约为立方米;人均为
立方米。
2、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我国进行过次国庆大阅兵;平分别在年至年举行次;其中60周年国庆大阅兵有个徒步方队、个装备方队和个空中梯队受阅。
二、知识探究1:(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1、知识回顾:你学习过的统计图有、、三种类型。
2、新知探究:阅读教材155页-156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归纳:通过此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验?
跟踪练习:李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如图是他第一个月的各项支出统计图
①从扇形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②如果水电费的支出为240元,那么他的总支出及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
三、知识探究2(数据的收集方式)
为了了解周围的人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我们班开
展一个调查。
调查问卷
1.你在刷牙时会一直开着水龙头吗?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2.你会将用过的水另作他用吗?例如,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冲厕所等。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问题1的调查结果
选项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人数
问题2的调查结果
选项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人数
根据你的调查,你认为班级同学节约用水方面做的怎样?。
【思考】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
;
想一想: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我要整理学案,我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