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瓷器外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瓷器外销
第二篇明清瓷器出口的阶段和瓷器数量
明清时期对欧美的瓷器出口大概从十六世纪初期的正德时期开始。
早在十六世纪初期,
葡萄牙的船队就到了东南亚,并于 1557 年获
得了进驻澳门和中国贸易的许可。
而与此同时,
西班牙也在菲律宾建立了与中国贸易的基地。
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于明正德九年( 1514 年)来到中国沿海买去景德镇的五彩
瓷器 10 万件,运回葡萄牙。
1522 年葡萄牙
国王下令所有从东印度回来的商船所载货物的
三分之一必須是瓷器。
后来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并以此为据点收购中国瓷器。
1557 年,西班牙传教士阿古斯
梯诺,特罗迪希腊斯等来华,大批中国瓷器就
和在美洲掠夺的金银器一起运往西班牙。
1573 年 6 月中旬,两艘西班牙的大帆船从马
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
着绸缎 712 匹、棉布 11300 匹和瓷器 22300
件,总值 30 万比索,折白银 7.5 吨,贸易利
润高达 600% 。
从此拉开了“ 马尼拉大帆船
贸易” 的序幕。
可以说,十六世纪的中西瓷器贸易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一通统天下。
而葡萄牙的里斯本
也成为当时欧洲最繁忙热闹的货物集散中心,
前来采购丝绸,瓷器和香料的欧洲各地商人络
绎不绝。
但是的贸易主要是以丝绸,棉布,香料和瓷器为主,后来占出口产品绝大部分的茶叶此
刻并不是贸易的对象。
当时的贸易以间接贸易为主,中国的物品主要是由中国的商人从沿海运往澳门和东南雅,在那里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交易,然后有的再运回东南亚的香料,还有的(特别是从菲律宾回来的)就直接空船而回。
据张燮《东西洋考》卷 7 《饷税考》的记载,当时赴吕宋贸易的中国商船所载货物大多由西班牙人转贩于墨西哥及南美洲各地,以墨西哥银元作为支付手段,是以由吕宋返回的商船因为没有货物而无货税可抽。
由于目前材料的匮乏,我们很难知道整个十六世纪中国到底出口了多少瓷器到西方,不过从坐落于里斯本的汕头宫( Palais de Santos) 陈列的大量中国青花瓷器看,当时的贸易数量应该是相当大的。
如果我们以葡萄牙从1522 年开始到1599 年每年两艘船,西班牙从1573 年起也两艘船,每年航行一次,每次每船装 1 万件瓷器来看,十六世纪中国一共出口了210 万件瓷器。
当然,一般来说来如果一艘船的主要货物是瓷器的话那么其装载量会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但是当时的船货里瓷器并不是最主要的货物,加上当时的航行也不是固定的,因此每年往返一次的数量并不一定能达到。
这样算下来,这个数字可能保守了点,但应该说是比较合乎实际的。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生产作坊
摘自Christie's 《The Diana Cargo 》1995
如果说十六世界中西贸易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天下,那么十七世纪好运就转到了荷兰人身上,荷兰人成了海上霸主。
公元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同年和 1604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两艘葡萄牙商船“Sao Tiago 和”“Santa Catarina” ,后者装载的 10 万件青花瓷器同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
因搞不清这些美丽瓷器的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 克拉克瓷” ( Kraak ,这个名称来源于当时葡萄牙在亚洲运送这种货物的商船Carrack )。
这一事件标志着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中西贸易主要承载国地位的结束。
在荷兰占领台湾以前,他们运往欧洲的物品中瓷器所占的分量是不大的。
但是从天启五年( 1625 年)占领台湾开始,瓷器的数量就开始急剧增长,特别是由于饮茶在荷兰和欧洲的日益流行,对于中国瓷茶具的需求大量增加。
据东印度公司的档案记载,在明崇祯九年、十年、十二年 (1636 、 1637 、 1639 年 ) ,荷兰曾分别购买景德镇优质外销瓷数十万件之多。
从荷兰开往印度尼西亚的船只(往返平均约需 6 个多月),在 1602 ~ 1625 年间平均每年 10 艘, 1626 ~ 1670 年间平均为 22 艘,1671 ~ 1750 年间平均为 29 艘。
1659 年,东印度公司拥有商船51 艘,其中荷载1000 吨以上的有 17 艘。
据有学者根据东印度公司这一时期残存档案的粗略统计,仅17 世纪上半叶,就大约有超过300 万件中国瓷器到达
欧洲,其中主要是荷兰人采购的 [21] 。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数字过于保守,没有反映出当时的真实状况。
如果我们仅从荷兰一国,从 1625 年荷兰占领台湾开始算起(因为在此以前瓷器并不是大宗货物),到 1650 年的 25 年,这期间一共有大约有550 艘左右的船来往于荷兰和东南亚,据东印度公司的资料,其中直接与中国贸易的大概每年有2 -3 艘船。
当时一艘大船据研究如果装瓷器的话大概会以200 个木箱的瓷器来压舱,总共大概是20 万件左右的瓷器。
如果我们以每年 2.5 艘的平均值计算,其装载瓷器的总数应该在 1600 万件左右。
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这一时期对于瓷器数量的记载不完全,西方学者也注意到了,如Maura Rinald 在他著名的《Kraak Porcelain 》一书中也认为东印度公司商船的登陆记录中并不把瓷器当成货物,因此不记载瓷器应该是个惯例 [22] 。
何鸿先生认为,欧洲学者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材料的统计资料也显示从1602—1682 年,就有1600 万件中国瓷器被荷兰商船运到荷兰和世界各地 [23] 。
嘉靖款执壶
其徽章被认为是嘉靖时期航行到广东经商的帕首投父子( Peixoto )的。
摘自Craig Clunas, Verity Wilson, Rose Kerr and Nick Pearce
《 Chinese Export Art and Design 》
我个人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由于中国时代交替的内战,从1657 年起到1683 年的近二十五年里,荷兰基本上停止了官方对中国瓷器的大量进口,而转向日本进口瓷器 [24] 。
在此期间尽管也有少量中国瓷器以各种方式被运到荷兰,但是应该比前一阶段少得多。
另一项国外有关档案资料的统计: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间(1602—1695年),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二千万件。
如果对比上一个个统计数字,那么从 1683 年到1695 年的 13 年里,荷兰共进口了大概400 万件,考虑到开海禁到大规模出口之间还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这个数字是相当可信的。
因此总的说来,十七世纪仅荷兰一国进口的瓷器就达 2000 万件。
加上其他国家的少量进口,估计中国瓷器出口的总数量高达2500 万件左右。
十七世纪的中西贸易,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实力爆炸性的增长,荷兰也被称为“ 海上的马车夫” 。
其它欧洲国家所需的商品往往要通过荷兰的中转。
到 1669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 150 艘的商船、 40 艘战船、五万名员工和一万多名雇佣兵。
如果说十七世纪的中国与欧洲的瓷器贸易主要是荷兰人控制的话,从十七世纪末开始,随着荷兰海上霸主地位的消失和英法在东南亚殖民势力的强化,英国,法国也加入了中西瓷器贸易的行列。
随后而来的还有瑞典,挪威,
丹麦,美国等国家。
与此同时,虽然荷兰已经不能完全控制中西贸易,但是其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实力,因此纵观十八世纪,可以说中国和欧洲的瓷器交易是多国并举,但主要是英国和荷兰,尤其是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开始超过荷兰成为第一大中国瓷器进口国。
十七世纪初期,英国商人开始在日本和爪哇岛附近,与中国的小舢板进行贸易往来,他们用羊毛和棉花交换回中国陶器。
但是当时受条件所限制,期贸易量相当的小。
1669 年(康熙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运华茶入英,其量仅65 公斤。
年,英国派遣了商船‘ 中国商人’ 号到达福建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中国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回国。
1699 年,东印度公司的“ 麦克利思费尔德” 号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广东港口的英国商船。
它从伦敦带来了价值 2,500 英镑的布料、线和羊毛制品,在广东全部售出。
随后又满载着生丝、瓷器、麝香、平纹皱丝织品等东方特产顺利返航,其中瓷器有 53 箱。
1717 年,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 Esses ” 号和“Townsend” 号共运送了 30 万 5 千件瓷器,1721 年,四艘船则运送了超过80 万件的瓷器。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 1730 年一年就购进中国瓷器 51 万 7 千件。
”即使在 18 世纪下半期,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减弱的情况下,英国仅在 1780 年一年就向中国订购了 80 万件,所以英国收藏中国瓷器的数量是无以计数,并且保存有中国历代各名异的瓷器,当然明清时代瓷器的数量远远多于前朝” [25] 。
康熙时期出口荷兰的军持(右)和花瓶,
摘自Christie's 《 The Vung Tau Cargo 》1992 。
1698 年,法国的商船成功远航中国,並於 1700 年帶回了 181 箱瓷器。
1731 年 6 月 14 日,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哥德堡成立,以哥德堡港为起点的远东航线随之开辟。
从 1732 年到 1806 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共组织过130 次亚洲之航,其中只有3 次到达印度,其余都以中国广州为目的地。
1745 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大船" 哥德堡号" 在回程到哥登堡附近沉没,一起沉没的有 50 多万件瓷器和370 吨茶叶以及大批丝绸。
1741 年一年,英国,法国,荷兰和瑞典的商船就运送了 120 万件瓷器到欧洲 [26] 。
至于整个十八世纪西方一共从中国进口了多少瓷器,恐怕是很难搞清楚的。
而且说法也互相矛盾。
《中国青年报》记者冯玥在《镜子中看中国》( 2004 年 12 月 1 日)一文中说“ 在瑞典哥德堡市的东印度公司,杨卫民看过一份清单, 1723 年 1735 年间,瑞典进口中国瓷器 2500 万套,同一时期荷兰的数字是7500 万套“ 。
而据西方学者焦革研究,1729—1794 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便运销瓷器达 4300 万件 [27] 。
从逻辑上判断,后面这个数字恐怕更接近实际情况。
从 1708 到 1802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一共航行了 790 次 [28] ,这一时期正是进口瓷器的最高峰,而十八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一共航行了 2600 多次。
粗略的估计十
八世纪欧洲所进口的瓷器恐怕至少超过一亿件。
广东珠江十三行外的风景,这里的风光,特别是左边的那个宝塔常出现在出口瓷器上。
图片摘自Chiistie's《Chinese Export Art》2005。
从十八世纪末期,欧洲国家开始大量减少了从中国进口瓷器。
从 1810 年开始,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不会超过 5000 件,这一数量一种延续。
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才又大量进口中国瓷器,不过这时进口的主要是家庭和庭院用的小摆设,而不再是大规模的餐具了 [29] 。
到十九世纪,中国瓷器的出口主要是对美国一个国家。
美国商船第一次进入中国贸易是1784年,这一年,” 中国皇后“ 号商船到达广州贸易,带回了大量茶叶,丝绸和瓷器,中国的瓷器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是那么的美,就连当时的总统华盛顿也禁不住诱惑,买了“ 中国皇后” 号刚刚自广州带回的绘有美丽图案的特制中国茶壶,摆放在自己家里。
据统计, 1784 年时,只有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瑞典等国的商船停泊广州。
随着美国商船的加入,到 1789 年,在当时停泊广州黄埔海面的外国商船中,美国商船的数量跃居第二位,共 15 艘,仅次于英国的 61 艘。
但是到道光末年,美国的大规模中国瓷器进口也已经停止了,主要是因为中国瓷器的质量日趋下降,质量更好,装饰和器形更适合西方人口味的欧洲瓷器的价格已经比中国瓷器更便宜并且占领了大部分市场。
到目前为止,因为资料的缺乏,我们很难
估计十九世纪中国出口西方的瓷器总数,但是
数量比起十八世纪应该要少。
不过从现存的十
九世纪瓷器出口瓷器来看,其数量也相当不小,
特别是美国。
初步估计大概应在3000 -
5000万件左右。
综上所述,明清时代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大概有1.5 亿件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