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2014·某某阶段性统一考试)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D.易导致权力纷争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弟”与“子”之争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严密”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2.(2014·某某六校第三次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说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3.(2014·某某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答案】C
【解析】解题依据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共主”、“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故选C。

选项A符合商王统治的特点,选项B、D 中“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属于秦朝的政治特征。

4.(2014·某某某某一模考试)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政治权力,与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A、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5..(2014·某某某某高三期末考试)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
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答案】A
【解析】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传统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故D项错误。

6.(2014·某某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某某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
规,犹国之有典也。

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

”上述祠规主要说明了()
A.该地祠堂文化盛行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在当地影响深远D.家规与国典作用一致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要求的是说明家规的作用,从材料中“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

”可看出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故B项正确;A、C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中主要讲家规的作用,故A、C项错误;材料中“其事殊,其理一也”,说明家规与国典作用不一样,故D项错误。

7..(2014·某某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
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
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C.礼治是核心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这说明材料强调的是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故B正确。

A、C、D只反映材料某一方面,不全面。

8.(2014·某某某某期中考试)“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
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
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
治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之为封建官僚政治。

故B正确。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错误。

9.(2014·西城示X校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A.消灭六国B.制度创新C.修筑长城D.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解答据关键信息: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的意义,即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基本格局,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秦朝的历史现象,但并不符合题意。

10.(2014·某某某某一模·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
→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体现的是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在政治上使皇帝的政令能够直达百姓,在经济上实现了直接按户收税,故①②正确;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受中央制约,但并未削弱,故③错误;将农民五户一伍,十户一什,加强了对他们人身控制,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

11..(2014·某某某某期中考试)《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
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

”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答案】B
【解析】据关键的信息是“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

”,意思是说:官员只是充数而已,丞相大臣都是按皇帝谋划好的事情去做,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定。

因此B项正确。

而A项概括不全面。

C项说法错误,秦朝中央集权已经有中央与地方行政系统,比较完备。

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故D项不正确。

12..(2014·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一模)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
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解答抓住关键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判断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认为秦朝“前世之弊”在于废分封,行郡县,一旦农民起义,无人勤王,导致速亡。

宗法制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A错误;汉承秦制,C、D错误。

13.(2014·某某某某毕业班质检)“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某某期以后刺史()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答案】C
【解析】理解材料,其意思是,官吏往往有很多苛政,治政的政策和命令烦琐而且杂碎,(人民无法依从),其中大多错误在于当地的刺史,(这些刺史们)有些不守自己的职责,举荐或者某个下级官员完全出自已的私意,多干预郡县事务,私自听信他人谗言来获得吏
民过失。

由此可见,刺史没有较好发挥监察作用,没有依照条例办事,故C项正确,D 项错误;刺史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但材料主旨是说明刺史没有履行自己职责,故A项错误;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在西某某期以前就有,故B项错误。

14.(2014·某某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
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X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答案】A
【解析】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三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答案为A。

15.(2014·某某某某、某某一模)《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
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源自魏武帝曹操“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故A项正确;“非为世族高卑”“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没有成为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在此期间能依据人才优劣选官,故B、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之前选官制度,无法判定九品中正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故D项错误。

16.(2014·某某六市六校联合体第一次联考)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
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
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汉代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的权力不如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的权力大,而尚书不及中书的权力大。

主要的是文官(与皇帝的关系)不如宦官那么亲密。

可见,当时皇帝通过重用身边的文职人员和宦官来加强皇权。

故B正确。

A项错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C项不准确,材料只论及三公权力小,皇帝身身的文官和宦官权力大,并无用外朝来牵制内朝的信息。

D项错误,东汉时有尚书台,隋朝中央机构才出现三省。

17.(2014·某某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D.相权不断膨胀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可以看出吏利用职务为自己谋方便,说明官僚政治的弊端,B项正确;封建社会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A不正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C、D两项不正确。

18..(2014·某某荆州一模)《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
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

……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

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

’帝纳李谔之策。

”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更好文词”、“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可知直接目的应该为C项;A中的“打击豪强”、B中的“防止重臣专权”、D中的“弘扬儒家思想”材料
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19..(2014·某某某某一模)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
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

”这说明该朝官制()
A.规X了官员职责B.加强了对官员控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削弱了专制君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官以寓禄秩”可知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官称与职务相脱离,真正负实际责任、有实际权力的是“差遣”,这种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其结果是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防止其擅权专断,故B项正确;官职差遣分离、名实混淆,不利于规X官员职责,故A项错误;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故C项错误;官职差遣分离,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加强了专制君权,故D项错误。

20.(2014·某某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
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衔者为宰相。

这说明()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唐代“平章事”这一职位的功能和设置意图的理解。

唐太宗贞观八年,太宗不李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章事”之名始于此。

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可见,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这便是“平章事”。

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与人才的重用无关,故选择A项正确,B项错误。


章事为另设职位,C项错误。

题中未见丞相官职被废,D项错误。

21.(2014·某某某某一模考试)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22..(2014·某某万州一模)右面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
例的变化示意图。

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
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孝廉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
C.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D.唐宋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应归功于科举制,科举制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可以步入仕途,这就大大提高了平民子弟在官员群体中的比例,故C项正确;A项属于察举制,主要盛行于汉朝,故A项错误;B项主要依据门第高低选拔人才,出身低微的平民很难出任政府官员,故B项错误;D项与题目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

23.(2014·某某某某一模)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
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B.“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答案】D
【解析】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表明“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该制度应该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而“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正是对科举制的描写,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盛行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故排除;B项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故排除;C项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排除。

24.(2014·某某某某期末考试)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
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大意是说,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让知识分子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A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言过其实,故B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

25.(2014·某某某某期末考试)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

余杭人喜欢吃
蟹。

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
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讽刺了宋代()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们要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将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

26.(2014·某某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
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是五代时期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违背朝廷法律,枉法杀人,人命关天的事不能姑息。

A项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C项与题意无关,D项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较武将更易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

27.(2014·某某荆州一模考试)南宋理宗时大臣杜X说:“凡君德之过衍、朝政之差缪、
庙堂之塞蔽、臣工之邪匿,人所不敢盲者,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

”上述材料表明宋代()
A.发挥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B.儒学复兴营造了士大夫的议政环境
C.建立起“内重外轻”的行政格局D.建立起“文重武轻”的官僚格局
【答案】A
【解析】把握材料信息“君德、朝政、庙堂、臣工”、“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由此可知A项最符合材料要求;B项中“儒学复兴”、C项中“内重外轻”、D项中“文重武轻”,这些内容材料中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

28.(2014·某某某某摸底考试)《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D
【解析】解读题干材料,材料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可看出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书省的制约;省略号之后的材料可看出行省有较大的权力,这就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ABC均只涉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一部分。

29.(2014·某某某某一模)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
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

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

这样做是为了()
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B.实现选贤任能
C.推动理学传播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到“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可知,宋代由开始不可任用宰相所举荐台官到不得荐举的变化,说明宰相权力被削弱,并构成制约,防止结党,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宰相的限制,未能涉及选官之标准为贤,其目的应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B项排除;题干是政治方面的举措,未能产生对
理学传播的积极作用,C项排除;D项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题干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

30.(2014·某某示X性高中第一次联考)《X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
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X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答案】D
【解析】材料“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可以确定时间为北宋时期,“《X文正公集》”、“垂八十年”可以看出是北宋承平日久,集权措施导致的积贫积弱弊端显现出来。

所以选D。

31.(2014·某某凉山一模)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
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某某、某某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储氏所说行省不合理划分,因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主旨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故A项错误;“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反映的是地方治安问题,不是国家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32.(2014·某某某某期末考试)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
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