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艺术的创作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木偶戏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它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其深受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对木偶艺术赞不绝口。
他曾题词:“神奇的木偶艺术,华夏之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更新,木偶戏的传统场景布局中加入了许多现代科技元素。
我们在引进一些新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合理运用新的科技元素,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木偶戏舞台的空间设计更加真实立体。
一、演员要有深厚的实践功底
由于操作木偶的特殊性,要把舞台上的木偶操作表演得栩栩如生,操作木偶的演员一定还要具备深厚的功底。
学习木偶操作艺术,首先要练习“静举功”。
就是把几斤重的木偶高高地举过真人头顶,静举的时间从5分钟慢慢加长到一个多小时不等。
在静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稳、正、直、平”:1、稳,就是木偶自始至终要拿得稳,再累,也不能抖。
2、正,要注意把木偶举正,不能东倒西歪。
3、直,静举时,从木偶的头到脚,要求由上而下的垂直不歪曲。
4、平,要求静举木偶的高度(即水平线)要在规定的1.7米专用挡片舞台之上。
如此,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和挑战。
我初次练习静举的时间,是从3分钟开始慢慢地往上加的。
所谓“静举”,就是在举木偶的时间内,不能说话和乱动。
为了打发“枯燥”的时间,可以一边举,一边练习捻手杄子。
再往下,就是练习走路,千万别小瞧这个最简单的走路,他是要求人和偶一致而协调的走路,弄得不好,就会闹出同手同脚的笑话。
接下来,就是练习人偶协调做好各种动作。
而在木偶表演中最难最难的,就是把握准人物性格的基调,去完美的塑造人物形象。
之外,戏曲中的“四功五法”在木偶剧的舞台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戏谚云:“演员演戏,必先开窍”。
何为窍?老艺人的说法是“窍乃角色之心也”。
这就是说,先要摸清角色的内心世界而得其心声。
找到了这个诀窍,才能理解透角色。
老艺人在观赏一个演员成功的表演,往往会称赞说“她(他)开窍了”!寻窍和开窍,实际上是一个体验和表现的关系,深刻的体验是为了鲜明地表现,而鲜明地表现正是体验的深化。
而作为一个好的演员,要想成功地塑造好一个好的角色,必须在之前就要认真研读剧本,摸清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得其心声”。
木偶剧的演出和真人剧团的演出大有不同之处。
木偶演员在演出时一般不用钮扣话筒和无线话筒,所有场景中所必须的人物配音、风声、水声、雨声、雷鸣电闪声、弓箭声、开关门声、马嘶声等一系列音效,都是在录音棚内先录制好,后期制作配置而成。
演出时,演员们将根据这个制作好的录音效果进行演出。
要成为木偶剧优秀的音响师,不但要具备舞台音响师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还要承担艺术创作的双重责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舞台音响逐步成为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木偶剧来说,音响效果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到演出的整体效果。
二、舞美设计的空间处理要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推进,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很多我们以前不敢去想的技术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科技的进步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方便,也给具有悠久历史的木偶戏带来了新的创新。
在以往的木偶戏中,舞台的设置不仅很小,而且舞台的空间处理也不成熟。
舞台上的小挡板虽然能让观众起到立体感的效果,但仍不能充分展现木偶剧中人物的生动。
因此,随着香港电影、日本动画、美国大片等文化元素的入侵,木偶戏逐渐落入低谷。
直到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木偶戏的舞台设计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木偶戏的舞台设计已经从以前的小舞台设计转变为类似戏剧综艺节目的大舞台设计。
同时,去掉舞台上方的挡板,让观众更全面地看到舞台上的所有场景。
此外,木偶戏的整个舞台设计也多采用多层次的舞台设计,让观众以更加立体、身临其境的方式欣赏木偶戏。
木偶戏的舞台设置不仅采用了立体的层次结构,而且采用了许多新的科技手段。
例如,舞台上增加了新的照明技术。
新的灯光技术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聚光灯,在新的灯光技术下,舞台可以轻松模拟白天或夜晚,使整个木偶戏的表演更加完美。
将木偶戏推向巅峰,必须借助虚拟投影技术。
虚拟投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虚拟投影技术不仅可以投影场景,而且可以投影出光、声、电协同的三维虚拟场景。
在虚拟投影的配合下,木偶剧可以完成火山爆发、地震或板块搬迁等诸多困难大场景的布景,使木偶剧的表演效果更真实、更美。
三、要加强木偶剧造型的艺术性
当代木偶造型离不开传统木偶造型的积淀。
中国传统木偶的发展和保护非常完善,这也是我们创作木偶的基础。
但是,进入今天的戏剧市场后,他们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造型固化,缺乏当代艺术感,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从而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等。
因此,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具有当代美学的木偶模型,既不失艺术性,又能吸引更多观众。
木偶造型不仅能反映每个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和表现力,还能表现戏剧风格。
木偶造型体现了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规律。
它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典型,从经典艺术作品中提炼精华,突出外在形象特征。
木偶造型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新材料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多样性,为拓展无限的造型想象和保证形象的艺术感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材料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木偶常用的材料。
取而代之的是根据角色的需要来选择材料。
有的人物在脸上加上皮纸,利用皮纸的揉捏和折叠,在皮肤表面形成皱纹和沧桑。
即使是单一的粘土材料,也要在其表面进行两次加工,通过倒模、压花等方式形成层次感的纹理效果。
皮革绳用于头发,皮革绳毛的厚度、颜色和质地因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年龄而异。
比如,花木兰用一根细而圆的包皮绳把头发弄得乌黑浓密,可见她的美丽和勇敢。
皮绳和牛皮纸都是粗犷质感的材质,也符合全剧造型外观的精神。
同时,他们保留传统经典的乡土感,努力挖掘和创作出符合当代意义的艺术画面。
木偶剧艺术的创作实践与思考■苏扬
剧影月报梨园茶座
78
梨园茶座剧影月报
四、要创新木偶剧的观念
在木偶剧创作中,无论是观众还是创作者,都要摆脱传统观念。
什么是木偶戏?说到木偶戏,人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木偶风格、传统的剧目和传统的表现手法,这些都必须为孩子们服务,让观众在看戏之前感觉清清楚楚。
一些专家和艺术家则比较挑剔,对这不是木偶戏、那不是木偶戏等进行界定,这种界定方式是在传统木偶戏的基础上进行的,过于狭隘。
在对木偶戏概念的理解上,笔者认为,通过人的控制或机械运动,无生命的物体可以称为木偶戏,如果将其融入戏剧情节,传达给观众,则可以称之为木偶戏。
同时,人偶表演,即用人来表现木偶,也是木偶戏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对皮影戏的理解一样,传统的木偶戏观念认为,只有用驴皮制成的各种镂空形象投下的皮影来表演,皮影戏才能称为皮影戏。
在《战马》中,同样的方式被使用,但是它的视觉和心理空间被扩大了。
这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木偶戏特点的再创造,很多平面造型放大和前台造型都是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创作的,与木偶戏的戏剧情境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强调什么是人,什么是木偶,什么是风景?木偶要勇于突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
同时,我们也要摆脱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
如今,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木偶艺术的发展趋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人偶同体,物我之间”是造型中一个新的创作支点。
木偶艺术丰富了导演手法,为舞台艺术创作提供了梦幻空间,也丰富了舞台剧的各种可能性。
它将与当代社会语境相结合,借助现代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与其他部门的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使当代木偶戏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扬州市木偶研究所)
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新时代,全面决胜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小康现代化”不仅是物质上的充足,更有精神的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有更大的需求。
随着文化产业的步伐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的快速传播,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转向多元化、精品化。
演出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基层戏曲院团历来以传统戏曲为舞台演出为生,而当下面对的市场发生了变化,如果固步自封,只能被淘汰出局。
基于形势分析,我们强化了演出市场的主体建设,增强了演出市场的经营能力,更主要的是抓好艺术生产这个重要的因素,以优秀的艺术产品占领市场,不断拓宽剧团的生存空间。
基层剧团生于基层,服务于基层。
面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审美需求的基层观众,单靠传统戏曲就会丢掉半壁江山。
因此,我们打破老框框,探索新模式,在坚持演出传统锡剧,认真做好传承与弘扬的同时,确定“两条腿”走路,即室内舞台演出与室外广场演出一起抓,实施“三驾马车齐驱”,即传统戏曲、歌舞节目、专题文艺同步走,老百姓需要看什么我们就演有什么,政府企事业单位需要我们排演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近年来,我们精心打造的男女声对唱《荡湖船》获得了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国家群星奖、全国农民艺术节“金穗奖”;舞蹈《竹编》《东线第一帆》获得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小戏《村长娘子》《钞票上有个字》《住院》等获得了优秀剧目奖。
这些节目在参赛之外,都搬上了舞台,深受百姓喜爱。
在惠民演出中,我们推出了“戏舞乡村”这个品牌,每次下乡巡演,有传统大戏,也有一台综艺节目。
我们先后为市纪委、公安、税务,国土、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以及大型企业量身定做一台台专题文艺。
这些主题文艺在全市巡演并对外交流,产生了很好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史料记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当年南下时,曾携江淮难民,驻留靖江,于是,靖江有了全国最早的岳庙,有了生祠堂、白衣堂的美丽传说,也有了靖江先祖们落户生根的故事。
去年年初,我们根据业内专家的建议,征得领导的认同,精心打造了大型锡剧《望岳情》。
我们特邀省内外知名编剧、导演参与,历时半年精心打磨,把这台戏搬上了舞台。
大型锡剧《望岳情》艺术再现了岳飞当年在靖江的历史画面,追溯了当年靖江的人文风情。
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也是
家乡历史的“活化石”。
首演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广大城乡观众争先观看。
我们在城区首演之后又下乡巡演,场场人山人海,场场掌声不断,赞誉一片,直到现在,每次下乡演出,老百姓还点《望岳情》。
他们说这是唱我们家乡的好戏。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社会生活,百姓日常,潜移默化间涵养民族气质,筑牢文化自信。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文艺的崇高使命。
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从这点出发,我们牢记责任与担当。
在短短的近几年内,我团连续打造了三部精品力作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
2018年,我们瞄准“反腐倡廉”这个社会热点,创作排演了大型现代剧《呼唤》,《呼唤》的推出立即吸引了业内专家、各类媒体的密切关注。
该剧在泰州地区巡演之后,又赴南京献演,后又进上海赴北京演出多场。
它的成功为靖江市锡剧团唱亮了名片,为靖江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此,靖江市人民政府为剧团记集体一等功,并予以表彰。
继《呼唤》之后,我们又创作排演了现代戏《召唤》、历史剧《望岳情》等大戏和精品。
《呼唤》《召唤》分别获得江苏省艺术基金传播交流资助。
《望岳情》获得泰州市2019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政府文艺创作奖,2020年获省优秀剧目并在大剧院展演。
同时我们在2019年也获得了省创作先进单位。
我们创排的大戏赢得了可喜的演出市场,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些作品,贴近时代,抵达人心,催人振奋,传播的都是正能量,歌颂的都是真善美,收获的都是好口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诸如微信、抖音等这样的网络互动平台,已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每每在演出之前,我们靖江市锡剧团,都会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和抖音号上提前发布演出消息,让观众即时了解、掌握演出动态。
我们还会在平台上发布一些短视频的演出花絮,许多热心的观众、网友都会在第一时间评论留言、点赞、点戏,跟贴量几乎每次都爆棚,由此可见老百姓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
我记得,曾经有一位网友,在抖音评论区里,这样写道:“细雨濛濛下,妆容点点化。
生旦净末丑,个个美佳佳。
”虽然只有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足以表明观众对我们的喜欢和对戏曲的热爱。
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拓宽基层剧团的生存空间
■房美华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