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
《大学》本来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相传此篇为
文 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重要 学 典籍,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直到南宋大儒朱熹把《大 常 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 识 子》合为一体,并对《四书》作注,后人合称为《四书章句
“三纲“八目”
止于至善
“内圣” 明 明 德
亲 民 “外王”
格物 致知 诚心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人物例子
感动中国人物
陆鸿,男,1979年4月生,苏州市缘跃纸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因幼时高烧导致的小脑神经受损,身体残疾的他中专毕业后却到处找 不到工作。父亲病重去世、家庭的困顿,使得他下定决心自主创业。经 历了无数底层职业的摸爬滚打,他靠着自强拼搏,将生意从开照相馆、 做电子相册加工,逐渐拓展到纸质影集生产。又从6人的家庭小作坊, 发展到目前拥有35位员工的实体相册加工厂。他不但用自己残疾的身躯 挑起了养家的重任,还为21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在陆鸿的带领下, 相册工厂202X年的营业额到达了近1400万,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现 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颁奖词】 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你从不埋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 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 木前迎来春光。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学 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
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是什么?
初 “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学的是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之道。(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
大 的人)
学 “小学”则是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等基本
礼节和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
大学之道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礼记》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
文 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 学 《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 常 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 识 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理解“三纲” “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亲民” 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
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王阳明:“亲民,亲近民众”。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 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到达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域, 使其成为新民。
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
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是什么?
初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

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
梳理“八目”
明明德 于天下
天 下 平


























梳理“八目”
这段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以格物为界可以把推演分成 两部分。前部分是从“欲明明德于天下”的远大目标写起,通过 “欲……,先……”的条件句式,把“八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 内地逆推出实践步骤;后半部分则是从“格物”写起,由近及远、 从内到外地顺推到最终结果。前者采用“倒叙”,强调的是过程的 循序渐进;后者采用“正叙”,强调的是结果的水到渠成。作者运 用这样的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可以使结构整齐有序,形成闭合逻 辑圆环;内容反复回沓,使说理深入人心。
理解“三纲” “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明明德”是个人层面,侧重于“内圣”;
“亲民”是他人层面,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则是最终追求。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
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 王之道,即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内圣” 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 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是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理解“三纲” “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明德” 程颐:“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 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 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大学之道》属于《大学》的开篇部分,是《大学
》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纲”的本意是鱼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自由诵读课文,并思考后世学者所说的“三纲”“八
目 目”在这篇文章中分别是什么?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梳理“八目”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
《大学》把修身规定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 这既指明天子没有特权置身于修身之外,又提出普通百姓不能降低 对自己的要求,把修身当作无关紧要的事。所以这句话其实强调了 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 根本,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怎样实现“三纲”

Hale Waihona Puke 心不妄动思虑精详定



志向坚定不移
性情安和

处事合宜
可以把它看作是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只有坚定“止于至善” 的目标,才能做到“定”“静”“安”“虑”“得”。
怎样实现“三纲”
“物有本末……则近道矣。”是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 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也要注意先后 顺序。
理解“三纲” “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止于至善” 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
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 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之欲之私也。
——“止”并非停止,而是到达并保持向上、坚守至善。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到达至善至美的地 步,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