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护理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均寿命逐渐延长,人口老年化正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年增长速度快,中国目前老年人口达1.32亿,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快的国家。
关爱老人,了解老人,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医务人员乃至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健康包括躯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躯体健康的基础。
本文从老年人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分析了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护理对策,旨在号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关爱老人,最大限度的减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产生。
标签: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均寿命逐渐延长,人口老年化正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老年人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年龄段,据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2003年65岁以上人口占6.96%,预测到了2010年为8.2%,2020年为24%。
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年增长速度快,中国目前老年人口达1.32亿,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快的国家[1]。
关爱老人,了解老人,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医务人员乃至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1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老年人是个值得关注,需要关心的群体,因个人经历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别,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1.1孤独抑郁心理老年人随着各器官功能减退,常感到力不从心,心理上难免会产生年老无用的落寞感,再加上年老丧偶、独居、离退休,经济收入下降,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和家庭地位改变,难免会出现孤独抑郁心理。
这类患者常郁郁寡欢、倦怠、懒于活动,喜欢独处。
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通常是具较强的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可能有轻度的忧愁到严重的痛苦[2]。
1.2 焦虑恐惧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
没病时害怕患病,万一生病入院时害怕医院陌生的环境,治愈的过程中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治愈效果不好生活不能自理,连累家人,时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
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不语或少语、多疑,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
1.3暴躁偏执心理多见于个性较强,自认为年轻时为社会,对别人,对家庭做出过较多贡献的老年人,平日身体较健康,对身体的一些隐患麻痹大意,不能正确的认识疾病,表现为自以为是、顺从性差,固执己见,自尊心强,不听从护士安排,不配合,不易沟通。
1.4敏感猜疑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有意隐瞒病情,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多表现为情绪低沉,烦躁,易激惹,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1.5自卑绝望心理多见于器质性病变,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复者者,患者多次就诊,家属及单位对其关心减少,患者悲观失望。
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等待。
2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1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均明显降低[3]。
行动迟缓,反应速度减慢,思维和判断力下降。
不再象年轻时精力充沛,处处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2.2心理因素由于外在生活事件带来的影响。
一个有健全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有良好人际关系的老年人,他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思考,并能很好的减压,而不会封闭自己。
2.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4]。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由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更好的适应机体和环境的变化[5]。
3护理对策
3.1热情接待倡导家庭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尊重、理解、爱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老年人从熟悉温暖的家庭到陌生而充滿担忧的医院,对周围的环境不适应,在加上疾病不适的折磨而产生焦虑的心理,作为第一时间接触患者的护士,应主动热情的和他们打招呼,尊重关心他们。
自我介绍后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等,这样可减轻新入院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
做子女的要孝敬老人,关心体贴尊重老人,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多看望老人,多陪老人聊天,多开导,避免产生被遗弃感,让老人安心治疗。
3.2主动耐心细致的沟通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
”好的语言能使患者感受到温暖,愿意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治疗。
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采取包容的态度,掌握沟通的艺术性,主动与老人交谈,对其提出的护理问题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配合,对老年人有适当的称呼,态度和蔼,避免伤其自尊,视患者如亲人,使患者愿意和你倾诉内心的痛苦[6]。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分析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特征,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
3.3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患者患病后最关心的是疾病的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向患者简单的讲解疾病的一般知识、治疗、转归、注意事项等,以增加老年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客观的认识,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不急躁,不偏执,不自卑,不消极,例举康复好的病例增加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思想顾虑,及时告诉其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的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
3.4鼓励老年人多与外界环境接触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住房等满意度成正相关[7]。
与外界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多参加社会活动,把注意力转向社会,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在不良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多于人沟通、交往,多参加老年活动,保持原有的兴趣,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统一,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调整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寻找属于老年人的快乐,从平淡的生活中体验出幸福和满足感,消除不良情绪的产生。
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抵御因年老器官衰退而导致的各种慢性疾病和诸多不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家庭的生活节奏增快,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大,做子女的常忙于工作而无闲暇时间关心老人,更易造成老年人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不能及时的疏导,很容易引起恶性循环。
老年人是个弱势群体,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关爱老人,最大限度的减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产生,让辛苦一辈子的老人们安享晚年,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J].中国社会学网,2004.
[2]宋桂元,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4.
[3]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33.
[4]杨纾加,温玉洁.影响老年人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3,16(4):595.
[5]孙淑梅,张红莲.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个性测评与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100.
[6]吴岩.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35.
[7]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医药,2006,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