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潍坊市东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潍坊市东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可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

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

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从司马迁开始,通史之作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

到了清代,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

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

“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

“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

“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

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了“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作出的反思。

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

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进而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

“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

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

“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讨论“通史家风”时,特别强调这一点。

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

历史上不少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仿的史书貌似通史,但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通史,只能叫作“集史”。

因为通史“别出心裁,成其家学”,而集史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

由此,章学诚在《史考摘录》中指出:“凡所谓通史者,不问纪载短长,学问疏密,要有卓然独见,迥出前人。

”中国史学史上经典的通史著作均具备章学诚所提倡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言的特征,流传至今,难以超越。

(摘编自王记录《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材料二:
20世纪,宣扬进化史观的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以及主张唯物史观的范文澜、翦伯赞等,都对中国
通史撰述作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贡献。

通史精神由求道转向对事物内在关系、法则和规律的揭示,撰述形式由传统的编年、纪传等史体转向以章节体为基础的多种体例交互并用,撰述的内容也在天人古今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对世界、对民族、对中外关系的认识。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通史编纂自成一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通史精神进行了辨正扬弃,撰述的方法更是在通变、会通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丰富。

白寿彝编撰《中国通史》,他创制的“新综合体”吸收了纪传体、典制体等传统史书体的优长,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既反映了历史的规律性,又反映了历史的丰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中国通史仍然是时代的需要。

新的中国通史要打破教科书式的编写模式,不能把中国通史写成王朝的兴亡史。

在这部新的中国通史中,要叙述中华各民族生长繁衍的自然环境,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状况,讲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阐述历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

阐述这样多方面的历史内容,需要创新历史编撰的模式。

例如法国学者提出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种历史时间观念,可以运用于通史的编写。

可以用“结构”来表示的内容,如自然环境的结构、经济关系的结构,都是属于长时段的问题,由于变化较小不必每个时期都写;有些属于中时段的可以用“形势”变迁来考察,如秦汉时期、盛唐时期等;短时段的问题,就如传统历史阐述中的“事件”,需要重点加以叙述,如秦的统一、楚汉之争、安史之乱等。

这样的中国通史,应该体现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继承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发展新成果的话语体系,要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而且还应便于向国外读者推广。

(摘编自杨艳秋《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不同的史书体裁,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横截历史,二者相比,前者更有价值。

B.章学诚提出的“通史家风”是通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

C.“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

D.有些集史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似,实质上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不能被称为通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关注历史之“变”的轨迹,就无从思索治乱存亡之道。

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具备章学诚所提出的通史“别识心裁,成其家学”的特征。

C.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撰述的形式、内容出现了新变化,撰述方法也得到了丰富。

D.运用不同的编纂模式和时间观念,才能对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有重点地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中不能够体现通史精神的是()
A.吕不韦《吕氏春秋》
B.司马光《资治通鉴》
C.白寿彝《中国通史》
D.翦伯赞《中国史纲》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新时代撰写中国通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攀登者
阿来
一九六〇年五月。

凌晨四点。

狂风稍息,光线昏暗。

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

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

王五洲说:“再坚持一下,从第二台阶上来都四个多小时了,应该快到了。


曲松林:“我要准备摄影机了。


多杰贡布:“天这么黑,人都看不见,机器看得见吗?”
曲松林还是从背包里拿出摄影机,再重新把背包背上。

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去了好几分钟时间。

前面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

曲松林终于又迈开了步伐。

他终于和前面两个人站在了一起。

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

多杰贡布紧紧跟随。

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

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

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

镜头前一片模糊。

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

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

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

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

曲松林继续下滑,绷直的结组绳猛然一顿,王五洲手下的冰镐险些被拔了出来。

多杰贡布也被绳子拉倒。

他倒下时,奋力扑在了王五洲身上,两个人的体重,才使松动的冰镐又插回了地面。

曲松林一只手紧抓着摄影机,头冲下挂在悬崖边缘。

上面传来喊声:“抓紧绳子,不要松手!”
曲松林嘶哑着嗓子:“把摄影机拉上去,不要管我了!”
“不行,老曲,坚持住!”
“我不行了。

你们两个定要上去啊!”
上面没有回音,似乎默认了他的决定。

但结组绳紧紧地绷着,曲松林一手紧抓摄影机,另一只手试图解开拴在腰间的结组绳,却怎么也解不
开。

何况,要是绳结解开,摄影机也会同他一起坠落深谷。

“曲松林!曲松林!”上面又传来了喊声。

曲松林的声音都带上了哭腔:“想死都不行啊!你们拉吧。


他横着身子,奋力用脚上的冰爪踢开冰面,找到一个支撑点,把倒悬的身子正了过来。

曲松林松了一口气:“好了,你们拉吧。


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

曲松林也感觉不到一点点上升的力量。

王五洲让多杰贡布把稳冰锥,自己顺着绳索,在冰坡上摸索而下。

原来,是保护绳深深地嵌入一道岩缝中,紧紧卡住了。

王五洲试图把绳索从岩缝中拉起来,但没有丝毫作用。

曲松林绝望地闭上眼睛。

一条绳子从上面悬垂下来,在曲松林面前摇摆。

曲松林试图把摄影机绑上,一只手不行,但悬坠在半空中的他又无法腾出两只手来。

王五洲:“老曲,抓住绳子!”
曲松林:“摄影机怎么办?”
王五洲沉默。

曲松林:“你快想个办法!”
王五洲:“人重要还是机器重要?!”
曲松林用尽力气用脚在陡峭的冰面上又踢出一个支点,支撑着身体尽力向上。

终于接近了王五洲。

他把摄影机推到王五洲手边,王五洲不接。

王五洲把绳子递到他手上。

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


王五洲:“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
曲松林:“为这机器,已经牺牲一个同志了!”
王五洲:“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

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
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从他手上滑落坠下了深谷。

机器下落,和山壁碰撞,发出巨大的回响。

王五洲:“曲松林!曲松林!”
曲松林在下面声音微弱:“摄影机掉下去了。


当他脱离危险时,三个人都倒在了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只有粗重无比的喘息。

王五洲翻身起来,摸索着检查了曲松林腰间的绳子,又手持着冰镐继续前进了。

好一阵艰难的攀登,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挪动脚步。

终于,王五洲一脚踏空,上坡的路从脚下消失了。

他摔倒了,摔在山的另一边。

“下坡?怎么下坡了?”王五洲躺在地上问。

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

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

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

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

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

他们都拉下氧气面罩。

“真的上来了?”
“真的上来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三个人拥抱到一起。

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

虽然没有人会看见,甚至星光稀薄的天空也不能看见,但他们仍然展开了五星红旗。

风中,旗帜猎猎振动,三个人齐声呼喊:“万岁!祖国万岁!”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攀登珠峰的具体时间,说明这个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 曲松林不断提及“摄影机”,并为保护“摄影机”而不惜牺牲生命,因为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个人荣誉高于生命。

C. 曲松林脱离危险后,三个人都倒在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攀登者经历生死后的复杂心情。

D.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星光,形成了呼应关系,但是作用和意义并不相同,引人深思。

7. 文中画线语句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8. 小说以“攀登者”为题,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繁荣期。

网络文学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然而,对于网络文学的属性、特质,研究界依然存在争议。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络属性。

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络文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络文学比之传统纸媒出版,具有更低廉的成本,更有效的话语符号增值性(如IP经济集成策略)等特点。

在文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着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

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

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网络文学言情、历史等文体的表现风格。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络文学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

主要表现在对既有类型的丰富与开拓,有的网络小说重写西游故事,赋予“西游神话”现代魅力与异彩纷呈的故事;有的作品将中华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作品以丰富的收藏鉴宝知识、曲折紧张的故事吸引大批读者,也传递出对“金钱至上”的讽刺;网络武侠文学也从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为代表的华语现代武侠小说,发展为“国术技击流”“网络新武侠”“科技武侠”等亚类型。

我们还看到,网文的“文学传统继承性”,不仅表现在故事内容、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文体风格上,还表现为这些“中国传统元素”对中国文学时空观念的回归与拓展。

任何文学形态,都有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性生成”的内在条件。

从横向关系上讲,日韩动漫、游戏、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电影,欧美奇幻、科幻与悬疑文学等,都影响到中国网络文学的发育。

然而,从纵向继承关系上讲,中国网络文学也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

网络文学的繁荣,也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想象”与“中国故事”的发展。

就表现时空领域来说,中国的科幻与玄幻小说,探究目光深入宇宙深处与人类起源,也创造了无数神奇瑰丽的想象世界,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表现了中国人的时空探索精神和灿烂的想象力。

这种宏阔的“中国—世界—宇宙”时空观的再现,拓展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想象疆域,既是对中国古代时空观的继承,也是文化自信的产物。

网生环境的平等性、交互性,有利于形成真正阔大深邃、精彩纷呈的文学繁荣,从而扭转“现代文学”造成的文学日益逼仄与小众化的局面。

这个任务,对于有着数千年悠久传统,又在网络时代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现代中国而言,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仁不让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属性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对文学的固有属性构成影响的网络属性。

B.网络文学的属性、特质是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造成的,网络文学已进入繁荣期。

C.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对古典文学传统多有体现。

D.中国网络文学除了纵向受“中国传统元素”的影响外,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横向影响。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中国网络文学现状和属性进行分析,再提出论点,最后具体展开分析。

B.文章主要从内容、形式和时空观念等方面来阐述网络文学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C.文章在论证中国网络文学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时,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为例,论证了我国网络文学对于古代时空观的继承。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速度、质量、成本、话语符号增值性等方面,网络文学作品相比传统纸媒出版的文学作品更有优势。

B.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读者喜欢阅读,是因为它会传递出对“金钱至上”的讽刺的正能量。

C.虽然任何文学形态都有其内在的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当外来文化对其影响过大时,其文学内涵一定会发生变化。

D.“现代文学”造成了文学的日益逼仄和小众化,这一局面在网络时代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有望得以改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璆,字西美,汴人。

登政和进士第,调陈州教授,入为国子博士,出知房州。

时既榷官茶,复强民输旧额,贫无所出,被系者数百人,璆至,即日尽释之。

宣和三年,廷议将取燕珍闻之,曰:“百辟卿士,一倡共和,国家安危,其几在是。

”上疏切谏,大略谓:“太祖以圣武得天下,将士皆百战之余,以是而取燕云,宜易为力。

然赵普辈无敢赞其决者,盖识天下大势,且重民命故也。

今承太平之业,父老幸不识兵,虽不得燕云地。

何阙于汉。

”疏奏不省。

及燕既平,责监英州清溪镇。

明年,赦还为郎,寻试中书舍人。

建言元祜名臣子孙,久被废铟,宜少宽之。

宦官谭稹出师河北,以无功废,将复进用,珍不肯书行。

会山东盗起,州县不能制,王师至河北无见粮,军士汹汹。

璆条奏十事,忤大臣意,罢。

绍兴四年,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累迁徽猷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

成都旧城多毁圮,璆至,首命修筑。

俄水大至,民赖以安。

三江有堰,可以下灌眉田百万顷,久废弗修,田菜以荒。

璆率部刺史合力修复,竟受其利,眉人感之,绘像祠于堰所。

间遭岁饥,民徙,发仓振活,无虑百万家,治蜀之政多可纪。

有《清溪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
安/
B. 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C. 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D. 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江西兵素剽悍/璆始视事/有相挺为乱者/亟捕诛首谋者/抚循其余/大布恩信/境内遂安/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B. 中书舍人,官名。

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宜诏命。

南朝沿置,至梁,称中书舍人,隋唐、宋初亦设此官。

C. 绍兴,此指年号,始置于汉武帝,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是一帝一元。

D. 安抚制置使,官名。

南宋高宗始置于浙西,后诸州守臣亦加此衔,属官有参谋参议等。

其官署为安抚制置使司。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璆任房州知州时,朝廷已经由国家管理和经营茶的买卖,但又强迫百姓按原来的规定的数目缴纳赋税,李璆全部释放了因家贫无法缴税而被关押的百姓。

B. 朝廷商议将要夺取燕地,李璆认应该以民命为重,不能轻易发动战争,他上奏章恳切劝谏,朝廷却不理会。

等到平定燕地之后,李璆被责罚。

C. 元祐名臣的子孙,长期被废弃禁铜,李璆建议应该稍微宽恕他们。

宦官谭稹因作战无功被废黜,后来朝廷将再次选拔任用他,李璆不肯书字认可。

D. 三江原先有拦河坝,可以向下灌溉眉州大片田地,但长期废弃没有修理,田地因此荒芜。

李璆率领部下的刺史合力修复,最终百姓得到便利,眉州人感激他。

1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承太平之业,父老幸不识兵,虽不得燕云地,何阙于汉。

(2)间遭岁饥,民徙,发仓振活,无虑百万家,治蜀之政多可纪。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芙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17.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3月3日,英特尔、联想及华大基因宣布正携手加快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特性分析。

通过这项合作,华大基因将得以继续优化其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确定开发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潜在靶标。

在英特尔和联想为华大基因提供的包括硬件、软件、交付及服务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中,大型高性能计算(HPC)集群用于处理从华大DNBSEQ-T7测序系统读取的高通量数据,支持科学家研究病毒的毒性、传播模式、病原体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助力流行病学及疫苗设计研究。

这些工作对未来创建更好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