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二十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二十九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考试说明
二、指导意见
1.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4.了解中国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出现的背景;
5.了解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人的民主共和主张。

说明:
△涉及教材:必修三第三专题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不做要求。

三、概念梳理
1.《四洲志》
2.《华事夷言》
3.《海国图志》
4.“师夷长技以制夷”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早期维新思想
7.《孔子改制考》
8.《变法通议》
9.《天演论》
10.谭嗣同
12.《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3.《革命军》
四、提升练习
1.(2017·天津高考·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2.(2017·海南高考·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3.(2017·海南高考·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4.(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5.(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6.(2016·江苏高考·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7.(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8.(2015·海南高考·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9.“不简单的抛弃传统,而以西方近代精神重新解释传统,努力实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这里评价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康有为D.陈独秀10.(2015·上海高考·24)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
11.(2017.11·浙江高考·9)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

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

这反映了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12. 19世纪末有一位维新思想家在《仁学自叙》中说:“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
冲决网罗。

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A.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B.用孔教名义宣扬维新变法
C.号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D.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13. 梁启超在1896 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
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14. 康有为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展开了自己的哲学论证,他认为:为始之气,皆本于
热,有热则有力,有力则有吸力,有离心力,有拒力。

启发了康有为这一认识的科学理论最有可能是
A.自由落体定律B.经典力学C.相对论D.天演论
1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戊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
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

”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道
B.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C.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16. 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从它产生以来就处于争论之中,但它深远的影响有目共睹。

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航游世界时,我曾在南美洲看到有关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1859年) 材料二达尔文主义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在政治上,各国的民族主义者认为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

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俗的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

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做出的任何干预。

……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扩张的黄金时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天行者以物竞为功,而人治则以使物不竞为的。

人治天行,不得同为天演。

——赫胥黎《天演论·导言》材料四嗟夫!物类之生乳者至多,存者至寡,存亡之间,间不容发。

其种愈下,其存弥难,此不仅物然而已……人俗图存,必用其人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

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

——严复《天演论·导言·复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条件。

(4分)
(2)依据材料二,阐释达尔文进化论“与时代倾向相吻合”的含义。

(8分)
(3)从材料三、四看,严复是否完全同意赫胥黎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据此指出严
复翻译《天演论》的特点及其目的。

(8分)
历史校本29 答案:
1. A 【解析】从材料“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
着意边疆地理研究”,可知清代史籍著述开始注重研究本朝历史,针对社会危机,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从材料“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可知清代史籍也开始关注世界了,故A项正确;治史方法是整理、编纂史籍的标准和原则,与材料中史籍著作的内容变化不符,故B项错误;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是材料中的部分体现,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C项错误;明清文字狱是指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史籍的著述关注的领域和角度发生了变化,不能反映其是否摆脱文字狱的枷锁,故D项错误。

2. C【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主权
丧失,不能推断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说明清政府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但没有改变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仍然坚持天朝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符合外交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掀起洋务运动,与材料中1848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3. B【解析】材料科考试题反映出清末教育借鉴西方学校体育、德育、智育,这只是教育
内容方面发生变化,不能推断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旨在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同时借鉴利用西方教育,反映出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朝廷借科举强调以国学为本,同时倡导借鉴利用西方教育,而不是仅仅回归国学,故C项错误;材料中朝廷仍然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西方教育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4.A
5.D
6.B【解析】在1897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申报》,严复没有选择中国报刊作为稿
件来源,不能说明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在1897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申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表明维新派既关注国内大事,也关注国外大事,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提及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没有提及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

7.C 【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
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
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 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 项错误。

8.D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外洋的主张,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故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9.C
10.A
11.C【解析】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表明进化论对各种思想都有影响,不仅仅是促进民生思想的普及,故B项错误;“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表明进化论思想对各种思想都有影响,变革思想促进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维新思想的成熟是在19世纪末,不是20世纪初,故D项错误。

12.C 【解析】《仁学自叙》是谭嗣同的著作,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是严复,故A 项错误;据材料“冲决伦常之网罗”说明谭嗣同是反对孔教的,故B项错误;据材料“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

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可以得出谭嗣同号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故C项正确;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主张,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13.D
14.B
15.C
16. 【答案】(1)条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冲击了宗教神学观,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
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生物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为进化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达尔文的环球远航实践经验的积累。

(4分)
(2)含义:达尔文的进化论顺应了西方社会时代潮流,为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殖民主
义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8分)
(3)不完全同意。

他们都赞成生物进化论,但赫氏反对社会进化论,而严复赞成社会进
化论。

(4分)
特点:严复翻译《天演论》不是完全忠实原著,而是有所发挥。

(2分)
目的:宣传进化论思想,启发警醒国人,救亡图存。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