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3天的沁源围困战:8万没武器的群众毙敌4200余人
国共战场杀敌对比
![国共战场杀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de990971a37f111f1855bb6.png)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军消灭日军数量近期看了一个松山战役的电视片..想了解一下抗日战争..查到如下数据抗日的一组数字国民革命军历经的22次空前惨烈的大战役1、凇沪会战国军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2、太原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万余人日寇战报:伤亡6.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3、南京保卫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1.3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10.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4、徐州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承认伤亡13.2万余人5、武汉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25万余人日寇战报:自身伤亡2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6、随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寇伤亡13万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7、枣宜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3万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69000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8、南昌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9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3、上高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3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4、晋南(中条山)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39900人日寇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33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5、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也有说7.4万)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7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6、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军战报:伤亡14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7、浙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8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71714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8、鄂西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9、常德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28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0、豫中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1、长衡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5.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2、桂柳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3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6万余人(日本《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23、缅北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9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8.4万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人民战争的范例--持续883天的沁源围困战
![人民战争的范例--持续883天的沁源围困战](https://img.taocdn.com/s3/m/27f21e0127d3240c8447efe9.png)
· 嚣 炎 、 不堪 的 , 址 终 1 付宁 次人将埘 II-j I均华北 放 芡
町 ·1Il=n “犬 H本 ” 把 ,J、 抗 日f}{ 地义推行 r 嘲 “治 安强
达 ql的 l{1 Jj 2llH ,他 #I{
遄刮 如此惨 境的 .也 小 喻武 化 运 动 ”
铁 血 剧 场 、 、
持 续883天 的沁源 围 困战
殷杰
沁 源 不 是 靠 飞 机 大 炮 打下 来 的 ,它 是 靠 8万老 百 姓 和 正 规 军 、游 击 队 、 民兵 的 一 致 团 结 , 经过 长 期 围困 与 最 后 的 围 攻 斗 争 ,而 将 敌 人 赶 走 的
次 人战 的瞅 I战 场 群 众 这 枕 堪 “人 战 争 典 点 . j{:总结 r F1 前 H2 ̄,J敦 1 JIl 推
l . 悠 … 、埘 锁 k达 t)I}l1人 范 ” 的 沁 源… 战
的 列 饼 锄 . 足 :联 军
1 挠
的 一个 “总体战 ”解决 案 特点 垃 :政 治 f 实行" 、欺蝈政
特 孙的 象
策 .食 儿解 敌 后 根 抛 地 人 l 的机
远 万里 的 东 方 反 fj:I)Li 戈场 l , J刊样 仃 场 持 续 时 K
他 还 县城 东 l柯的 察 、城 的 鸣瞰 川蒲 铁 路 . 连 接 爪 行 与 晋 绥 岳军 “ i . ”的武装 力 敢
i,山}f啊 、城 东4br ̄', j灸1 I等 I 个重 要 根据地 的侨梁 ,也 延安 通ruJ冀 鲁 发起 J 一轮 又 轮 终 给 }J伪军 卡寸 人 兴 f 水 .扎 r 点 .并 处 敝 币II华 lII的 交迎 要道 . 军 事 J 造 成了 定 夫.flfh 的损 失 翅 抓 夫 修建安泽 沁源 (简称安 沁 彳『傲其重 要的战略 地f H军 特、 人 , 儿景 重 要 I n垃 .逼 走 敌 人 这
惨烈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一场力竭血战
![惨烈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一场力竭血战](https://img.taocdn.com/s3/m/f10512d65a8102d277a22f4c.png)
惨烈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一场力竭血战作者:朱晓明,蔡朋岑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6期朱晓明,蔡朋岑山雨已来1940年10月上旬,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进入了第三阶段,华北日军在前两个阶段中损失惨重,遂抽调数万兵力开始向我各抗日根据地展开报复性“扫荡”。
在“扫荡”过程中,日军见人即杀,见屋即烧,见牲畜和粮食即抢或焚毁,水井用后则一律封埋或下毒,就连老百姓日常用的锅碗瓢盆和农具也被砸碎、砸烂。
日军企图通过此举,将抗日根据地完全变成焦土,以挽回面子,稳定军心。
在日军歇斯底里的摧残下,一些抗日根据地由于事先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反“扫荡”动员不够深入,致使民众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许多村庄被日军放火烧成灰烬,片瓦无存,其状极惨,日军的残忍与暴虐更加激起了抗战军民的愤怒与仇恨。
当看到因日军的“焦土政策”而变成废墟的一个个村庄时,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如万箭穿心,痛楚不堪。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决不能允许日军如此暴虐下去,一定要打一两个大的歼灭战,打退敌人的进攻。
关家垴战斗的日军主角是独立混成第4旅团指挥的冈崎支队,指挥官为37师团226联队冈崎谦受中佐(一说为37步兵旅团作战参谋)。
该支队早在1940年8月就已编成,但两个月来,为应付八路军的处处破袭而疲于奔命,配置分散。
10月中旬,日军开始晋中第二阶段“扫荡”作战,冈崎支队此时编成为:以从226联队、独立混成第4、第9旅团各抽调1个中队为基干,另由独混4旅团1个工兵小队、1个辎重兵小队、1个无线电分队、1个战斗救护班和独混第9旅团1个山炮分队(2门)组成支援单位,以上共计官兵535人。
10月20日,冈崎支队携带足够的弹药和给养,奉命从武乡东村驻地出发,连同其它几路日军共6000余人向我太岳根据地腹地挺进。
冈崎支队的行军路线是从武乡一直向东,经过武家庄、长乐村于21日傍晚进入蟠龙镇宿营。
因该敌行动隐蔽,出兵两日,他们竟一路挺进,沿途没有发生任何战斗。
关家垴战斗:百团大战中极具争议的一战
![关家垴战斗:百团大战中极具争议的一战](https://img.taocdn.com/s3/m/cc2458fc195f312b3169a566.png)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曾进行过一次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此次战役是一次带有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它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和“囚笼”政策,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打击了一切诱降、劝降的阴谋活动,对抑制国内的投降逆流,促进时局好转,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百团大战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如八路军当时打了一些与自身装备不相适应的阵地战、攻坚战,导致自身伤亡过大等。
对于是否该打这类战役或战斗,当年亲自参加指挥作战的一些八路军高级将领之间曾持有不同意见。
关家垴战斗,就是其中极具争议的一战。
日军报复“扫荡”手段空前残酷,八路军总部欲打歼灭战挫敌气焰1940年8月20日夜,华北各地的八路军(除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外)按照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在华北敌后向日军控制的各主要交通线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破袭战,即后来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至1940年10月初,八路军参战各部基本上完成了总部赋予的各项任务,取得了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作战的伟大胜利。
不过,由于八路军连续进行进攻作战,参战各部都已相当疲劳,加之日军增援过多,八路军暂时难以继续扩大战果。
根据战场形势的这一变化,八路军总部决定结束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要求各部队在结束作战行动后适当集结主力进行休整,补充兵员,巩固部队,总结经验教训,做好部队的教育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作战做好准备。
自战役打响一个半月来,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破袭和攻击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
而心气正旺、一直想在华北有一番作为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接连“出丑”,不禁恼羞成怒,叫嚷着要给八路军加倍回击,要活捉正在华北前线指挥作战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等领导人,彻底摧毁和消灭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
从10月6日起,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报复性“扫荡”。
这实际上是日军作战的规律,即每次失败后,必然出兵报复,失败得越惨,报复得越凶,而且常常是败兵刚刚收队,大队人马就立即扑来,妄图趁八路军“消化”胜利果实时,打八路军一个措手不及。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c2ec25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6.png)
燕赵英烈感慨悲歌——《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教学内容】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初步感知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的崇高品格。
2.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用简洁明确的词语理清课文线索。
3. 聚焦场面描写,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梳理历史事件,感怀革命热土师:知道下面这些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吗?师:毛遂自荐——生:毛遂。
师:图穷匕见——生:荆轲。
师:闻鸡起舞——生:祖逖、刘琨。
师:义释严颜——生迟疑,回答不出来。
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生:想起来了,张飞。
师:胡服骑射——生:赵武灵王(赵雍)。
师:完璧归赵——生:蔺相如。
师:历史知识非常丰富,知道他们来自中国的哪一片热土吗?生摇头。
出示: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韩愈《送董邵南序》师:燕赵之地。
古书里说燕地“民尚气节”,“人性多敦厚”;又说幽燕之民“耐劳苦”。
高度肯定了燕赵之民重气节,讲信义的特点和质朴厚道,勤劳勇敢的民风。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古称的燕赵之地,现在的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
在这里,有一座特别的建筑——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它记录着五位英雄的动人故事。
让我们走进1941年的狼牙山,一起去认识这五位英雄。
(师板书课题)生齐声读题。
二、理解字词内蕴,奠定情感基调师:谁来读一读自读要求。
出示:自读要求:读一读: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自学课文。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
出示:晋察冀狼牙山棋盘陀悬崖壮士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坚强不屈日寇横七竖八坠落山涧叽里呱啦生读词流利。
师:字正腔圆。
你们认为最难写的是哪个字?生:寇。
师:要想记住字形,我们需要理解字义的。
我们不妨来看看“寇”的字源。
(出示“图片”字)“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元”是人的头部;“攴(pū)”,为持械击打。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四)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四)](https://img.taocdn.com/s3/m/efad5a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e.png)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四)温馨提示:1.本专题考查内容为中国近代史下——新民主主义革命;2.满分70分,建议用时6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图是1917年《新闻报》刊登的两幅漫画。
图1中文字为“死灰尚欲复燃耶”,图2中文字为“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
漫画的寓意在于( )A.反对袁世凯复辟B.反对尊孔复古逆流C.讽刺军阀间混战D.捍卫民主与共和2.五四运动期间,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通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北京的刘仁静是直接参与五四大游行的学生先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成为学生运动的重要领袖。
这说明五四运动( )A.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共识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C.为中共的成立奠定干部基础D.加速国内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3.下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阶段(1918-1927年)著作文本统汁简表。
据表 类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早期主要经典中译文著作 海外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主要中文诠释本 国内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诠释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主要文本数量 15种87 种 42种 17种A.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日渐高涨 D.马克思主义完成中国化历程4.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5.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决议“应该始终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共产党这种转变( )A.使中共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B.是基于对国情的正确分析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6.1933年,苏维埃政府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将没收地主的和集资购买的耕牛定为全体社员公有,按农户分得的田亩多少调剂使用。
不屈的沁源
![不屈的沁源](https://img.taocdn.com/s3/m/a6b0fe7c31b765ce050814a3.png)
不屈的沁源转自《读者》2011年第九期作者关明从内蒙古回来,马不停蹄酒不停杯赶到长治,从平沙大漠到了与天为党的太行山区。
会议空隙整理有关黑城的文字,突然想到了沁源。
像有点神经病发作似的,放下手头的活计赶到长治图书馆,费几番周折借到一本《沁源县志》。
馆长知我来意,还把管地方志的一位刚出差回来馆员大姐从家里找了来。
道一声谢。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以我掌握的资料,沁源很可能是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出过汉奸的县份。
记得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前后,我接触了若干抗战史料,看到国共双方毙、伤、俘敌的战果,很不争气地发现伪军的伤亡数远远大于日军。
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不过百万,各种“皇协军”等伪军倒有200多万。
也是在那时,我知道了“沁源围困战”,这场战役不如台儿庄惊心动魄,也不如平型关声威远扬,但它却创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纪录,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沁源八万百姓克服百般困难,硬是没有人投敌当汉奸。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载:“抗战以来六年半的时间中,敌后军民以自己的血肉头颅,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诗。
在这无数的史诗中间,晋东南太岳区沁源县八万军民的对敌斗争,也放出万丈光芒的异彩。
”社论称赞:经过了1942年的两个月和1943年整整一年,全沁源8万人,没有几个当汉奸的,没有一个村组织起“维持会”来;不但一般人不当汉奸,就是沁源的大烟鬼和流氓地痞也没有几个当汉奸的;不但壮年人老年人无人当汉奸,而且七八岁十几岁的小孩,常被敌人成群捉到城里去,他们也誓死不当汉奸,或则哭骂不休,或则偷了敌人的东西又逃出城来,或则绝食,弄得敌人毫无办法。
沁源人民,常以“沁源人没有当汉奸的”一语自豪。
的确,他们是值得自豪的,他们是值得大大自豪的!一1942年10月,日军兵分七路进攻太岳根据地,并以重兵占领了沁源县城。
这是敌军对这块根据地的第七次“扫荡”了。
日军之所以这样看重这里,是因为这块地方太重要了——这里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太岳区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和太岳区13个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长期驻扎地。
虎踞黄崖扬神威
![虎踞黄崖扬神威](https://img.taocdn.com/s3/m/bc65754e0b1c59eef8c7b473.png)
虎踞黄崖扬神威黄崖洞保卫战是八路军部特务团为保卫位于山西黎城西北部的黄崖洞兵工厂,于1941年11月9日至19日,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黎城县间的黄崖洞,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防御战斗。
此战是八路军抗战期间一次著名的阵地防御战,也是抗日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经典战例――作战背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击不利,致使华北、华东广大地区相继沦陷。
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英勇斗争,接连取胜,开辟并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但武器弹药的严重不足却又始终是困扰着八路军的难题。
为此,我军加快兵工厂的建设,并于1939年5月成立军工部,7月总部修械所迁到黎城县的黄崖洞,9月与一一五师和一二九师修理所合并,扩大修械规模,很快成为根据地内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每年生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正规团,有效地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
为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安全,八路军总部于1940年春,令总部特务一团一营进驻黄崖洞,担负兵工厂的保卫任务。
黄崖洞保卫战兵力部署和战斗经过要图日军在与我军的作战中夺得了少量由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发现性能与其同类武器相当,因而将黄崖洞兵工厂视为心腹之患,决意捣毁。
从1940年4月开始,日军华北司令部令第三十六师团草拟攻占黄崖洞兵工厂方案。
是年11月上旬,“百团大战”的关家瑙战斗之后,总部特务团奉命整体进入黄崖洞设防。
1940年10月25日,日军武乡据点2000多人袭击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第三八五旅一部、总部特务团1个排和工人自卫队,利用地形和永久性坚固工事,对进犯之敌予以坚决打击,迫敌仓皇逃走。
1941年春夏,日军两次对黄崖洞兵工厂进行试探性进攻均失败。
华北日军对此如鲠在喉、似芒在背,于1941年10月30日发动“秋季扫荡”,在飞机掩护下,分南北两路采取“捕捉奇袭”战法,妄图捕歼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机关,彻底捣毁黄崖洞兵工厂。
11月3日傍晚,日军2000余人从黎城进至距辽县南会村30里处,被我军侦察小分队发现。
沁源:给侵略者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沁源:给侵略者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bf3ca727581b6bd97e19ea00.png)
沁源:给侵略者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作者:余戈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5年第08期如果你无法理解“以弱胜强”,是因为你还不了解他们的“致胜模式”。
——题记1937年冬,薄一波率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依托纵贯山西中、南部的太岳山脉,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
1940年1月,陈赓率第386旅主力及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与薄一波所率决死一纵队会师,此后相继成立了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根据地获得巨大发展。
1942年10月20日,驻山西日军第1军对我根据地实施了长达三个月的“全山西秋季剿共作战”。
日军集结第69师团、第36师团的6个步兵大队,及白晋路、同蒲路沿线二十多个县的伪军共7000余人,在第1军参谋长花谷正少将指挥下,对我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占领了沁源县城及其附近地区。
这是抗战以来,日军对太岳地区实施的第六次大“扫荡”。
在此次行动中,日军先是兵分七路以远距离“奔袭合击”,后又以“腹内开花”、“循环扫荡”等战术,企图一网打尽太岳区首脑机关,聚歼八路军主力部队。
此时,太岳军区兼太岳纵队司令部驻沁源县城东南的阎寨。
当日军“奔袭合击”开始时,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即率军区机关、主力部队和城乡民众跳出了“合击圈”,远距离转移到了外线和深山。
当日军实施“腹内开花”、“循环扫荡”等战术时,太岳军区发动民兵建立和加强山头“树树哨”(即消息树),开展麻雀战、地雷战。
主力部队和游击队相配合,监视和袭扰日军行动,掩护躲避在山沟里万千群众的安全。
经过在山头上半个多月的艰苦转战,11月6日,日军被迫结束“扫荡”。
但留置第69师团独立步兵第118大队及部分伪军,分设沁源城关及阎寨、中峪、柏子、交口等据点驻扎,一面分区“清剿”,一面大兴土木筑碉堡、修公路,并在城关驻地挂出了一幅“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牌子。
原来,在对太岳根据地多次“扫荡”未达目的后,上任一年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总结失败教训,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企图以政治上的怀柔笼络,配合军事行动,来“蚕食”我根据地为其“治安区”。
沁源围困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
![沁源围困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e910c668bd63186bcebbcf2.png)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沁源以沁源围困战的胜利名震中外,沁源军民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沁源围困战精神的内涵包括在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在极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面对强敌、面临绝境时表现出的牺牲奉献的精神。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沁源围困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关键词〕沁源围困战;革命精神;抗战精神;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4-0062-03许兴达(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党史研究四室,太原030071)2019年8月第42卷第4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Aug.2019Vol.42 No.4〔收稿日期〕2019-06-08〔作者简介〕许兴达(1974-),男,山西河曲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党史研究四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沁源是一片红色热土,以沁源围困战的胜利而名震中外。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称赞沁源是“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1〕。
英勇的沁源军民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所形成的沁源围困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沁源围困战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沁源既是延安通向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又是中共太岳区(1937年冬开辟太岳革命根据地,1941年9月1日正式组成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区域之一,日军曾八次闯入沁源进行疯狂地“扫荡”。
1942年10月,日军以其精锐部队侵入沁源,企图在这里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并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等种种方法欲使这里“伪化”,把沁源变成蚕食我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前哨基地。
沁源围困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战役]
![沁源围困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6f52d4d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e.png)
沁源围困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战役]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并修筑安泽至沁源、沁县至沁源、临汾至屯留公路。
日军行动受挫后,于11月中旬,将主力撤离,但留置第69师1个营及部分伪军,据守沁源县城及周围阎寨、中峪店、交口等11个据点,企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
中共太岳区委和八路军第129师太岳军区决定,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打破日军的企图。
随即由中共沁源县委与太岳军区决死第1旅第38团共同组成围困作战指挥部,统一组织力量,展开围困斗争。
指挥部及时动员从日军侵占的11个据点内转移出来的居民,以及离日军据点5公里以内和运输线2~3公里以内村庄的居民全部迁出疏散,实行空舍清野,先后转移出来的群众达1.5万多人,使日伪军无法就地取给,难以组织伪“维持会”。
同时,决死第1旅以第38团和第25、第59团各一部为骨干,与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相结合,组成13个游击集团,在围困斗争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各游击集团对日伪军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1]昼夜袭扰,持续3个月,使日伪军伤亡不断增加,交通不断遭破坏,补给日益困难。
1943年1月,日军以第36师1个营接替沁源防务。
换防后,日军放弃9个外围据点,专守沁源县城关和交口两个据点,并抢修沁源至沁县的公路,力图依托沁县进行补给。
围困作战指挥部继续开展群众性游击战,在日军侵占的点线周围,遍布地雷,不断给日伪军以杀伤。
同时,组织群众在武装掩护下抢耕、抢种,并利用夜暗摸进日军据点及附近村庄搬运粮食,先后夺回粮食7000余担。
8月,日军又以第62师的1个营接替沁源的防务。
沁源军民愈战愈强,一面战斗,一面生产。
全县无一村建立伪“维持会”,无一人投降。
被围日军则两易防务,3次收缩阵地,被迫龟缩在约0.1平方公里的山头上。
晟后,不得不于1945年4月11日,在驻沁县日军干余人的接应逃离。
沁源围困战——《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
![沁源围困战——《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90543f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76.png)
撰文/郑霖洲 绘图/骆玫沁源围困战—《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东南部的沁源县是八路军太岳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
从1942年秋开始,沁源抗日军民与侵占沁源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保卫战,战斗持续883天,史称“沁源围困战”。
日军占领沁源县城1942年,八路军控制下的沁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已经成为侵华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从地理位置看,沁源地处太岳山区,东有太行山屏障,西有吕梁山依托,南北向扼同蒲、白(祁县白圭镇)晋(城)铁路,东西向扼临(汾)屯(留)公路,东可出河南直指华北平原,西则沟通河西,连接着大后方陕甘宁与延安。
从地形地貌看,沁源境内群山纵横,山高谷深,森林植被覆盖良好,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回旋余地大,很适合八路军的山地游击战。
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多次“扫荡”,均以失败告终。
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从1942年10月20日开始,调集重兵进行冬季“大扫荡”,占领了沁源县城,并企图以此为突破口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逐渐把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蚕食”成敌占区。
给日军制造一个“无人区”针对日军长守沁源的阴谋和敌强我弱的形势,太岳区党委和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决定,采取“长期围困、逼走敌人”的斗争方针。
具体来说,就是把沁源县城及其他各据点周围的群众全部动员转移出来,实行彻底的空室清野,给入侵日军留下一座空城,制造一个“无人区”,并对其主要补给线实行彻底性破坏,断绝其交通运输,最终迫使敌人退出根据地。
1942年11月18日,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正式成立。
在八路军部队及沁源县游击大队和民兵的掩护下,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将23个村庄、3200多户人家、1.6万多人,全部疏散转移完毕。
为了不给日军留下任何可用物资,在大转移时,各村的老百姓把能带的粮食、蔬菜、被褥、衣物、灶具、门板等东西全都带走了,一时没法带走的,就暂时埋到地窖或窑洞里。
同时,把能填的水井都用土填上,让日军没有水喝。
小小一颗心 浓浓爱国情
![小小一颗心 浓浓爱国情](https://img.taocdn.com/s3/m/bf101b1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f.png)
小小一颗心浓浓爱国情作者:武一瑰赵晓晴吕丽慧来源:《山西教育·幼教》2020年第10期“沁源围困战”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留给沁源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期以来,英雄的沁源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沁源围困战”精神,铸就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英勇奋进的豪迈赞歌。
为了让幼儿牢记红色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精神,体验那段艰苦的岁月,我园于2018年秋季开始,利用废旧的麻袋、沙土、轮胎、油桶、破损的幼儿床、跳跳床等材料精心设计、倾力打造,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沁源围困战”儿童体验营。
然后,我们组织教师和幼儿观看了《沁源围困战》等爱国主义影片,让幼儿了解1942年发生在沁源的抗战故事,了解当年英雄的沁源人民是如何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同时教师和幼儿共同创编了“儿童体验营”里的活动剧本,自制了体验活动的枪、手榴弹、炸药包、地雷、探雷器等三十余种道具。
“沁源围困战”儿童体验营开创了我园幼儿自导自演参与游戏的先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体验营情景剧在每一届的幼儿中传承,幼儿人人都是演员,个个都会“战斗”,次次都要互换角色。
在儿童体验营中,幼儿在树干上拉天网,匍匐前进“穿越封锁线”,越过高低不一的“梅花桩”障碍,冲击废旧轮胎排成的“冲锋顶”,在装有木屑的麻袋的“戰壕”里体会战火,用油桶搭建的“大炮”打击敌人,还运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参与“指挥部”“战地医院”“战地射击靶”等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历史,传承精神。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体验营,看看“童子军们”演绎的一段惊险刺激的2020版“沁源围困战”……在悠扬的沁源秧歌声中,我们的小演员上场了!在一阵铁蹄声中,“敌人”出现了!指战员认真研究行军路线,制订了作战计划。
战斗一开始,只听见“战士们”大声喊着:“冲啊”向敌人冲去。
“小战士”们戴着帽子,端着枪支,正式打响了体验营里的“战斗”。
“小小铲子手中拿,插进沙地把沙挖,地雷轻轻埋进去,盖上沙子不见了。
人民战争的范例——持续883天的沁源围困战
![人民战争的范例——持续883天的沁源围困战](https://img.taocdn.com/s3/m/967e88c2a5e9856a57126022.png)
人民战争的范例——持续883天的沁源围困战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8年第6期殷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被德军围困、封锁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是苏联军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在远隔万里的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上,同样有一场持续时间长达883天的围困战。
虽说最终失败的仍是法西斯,但正邪双方攻守易位。
在被围困期间“吃苦受罪”、一筹莫展、苦不堪言的,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日本皇军”。
而把小鬼子逼到如此惨境的,也不是啥武装到牙齿的精锐部队,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8万余觉醒了的人民群众。
这就是堪称“人民战争典范”的沁源围困战。
风云突变1942年,敌后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
为了把华北变成“大东亚圣战”的兵站基地,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抽调机动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对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又推行了两期“治安强化运动”。
所谓“治安强化运动”,是冈村宁次研究了我敌后抗日武装特点,并总结了自己前任的教训后推出的一个“总体战”解决方案。
其特点是:政治上实行怀柔、欺骗政策,企图瓦解敌后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意志;经济上进行封锁,掠夺战略物资,摧毁敌后军民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军事上进行连续不断的“治安战”,通过全面“扫荡”,以寻歼、摧毁抗日武装及领导机关。
这一年的10月20日,侵华日军第1军参谋长花谷正少将指挥第36、第69师团的6个大队,以及部分伪军,共计万余人的兵力,兵分7路,突然对我太岳根据地展开了新一轮“扫荡”,目标直指中共太岳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沁源县城。
八路军反应很快。
太岳军区主力第38团、25团当天就穿过日伪军之间的空隙,趁合围圈尚未合拢之际跳到了外线。
沁源县委也极富效率,他们在日落前井然有序地将县城里的各类机关及全城百姓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不过,由于时间仓卒,粮食之类的笨重物资不可能悉数都带出来。
为避免资敌,撤退前,沁源县委组织群众采用各种巧妙的办法,将粮食分散隐藏了起来。
沁源围困战
![沁源围困战](https://img.taocdn.com/s3/m/3b37070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3.png)
沁源围困战历史背景沁源,地处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心,四面群山环抱,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日寇把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8次闯入沁源疯狂“扫荡”。
1942年冬,日军又纠集2万兵力对太岳根据地实施“扫荡”,但沁源军民早已全部转移进深山,只给日军丢下一座空城。
日军伊藤大队在沁源驻扎后,又同时在城外扎下15个据点,并挂出了“山岳剿共实验县”的招牌,图谋以此为样本,长期控制我太岳根据地。
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太岳区党委发起了沁源围困战。
为围困日军,沁源军民首先开展了坚壁清野大动员,以沁源城关为中心,发动群众统统转移出来,把水井填死,粮食深埋,用品搬空,使纵横数里的村庄成为“无人区”。
与此同时,指挥部动员民兵配合主力,展开积极进攻,把日军由原来的15个据点压缩进城关、交口等几个据点。
与敌抢粮,成为这一时期围困沁源斗争的主要任务。
趁敌人夜间防范疏忽,八路军38团掩护民兵和群众进城抢粮,有时一夜之间竟出动军民上万人。
沁源城内北街一个妇女叫郭效兰,连续几次摸回家,背出了8担粮。
有一次,她竟摸到敌人的粮站,把敌人装好的5斗小麦也扛了出来,一下成了群众心目中的英雄。
这年初春,沁源军民从敌人眼皮下抢回了3万多公斤粮食。
敌人惟一的补给运输线也被八路军和民兵用地雷封锁,大米、罐头运不上来,沁源的日军只得杀野狗、军马充饥。
在围困日军的斗争中,各种袭扰敌人的良策妙计,在群众中不断涌现出来,搅得日军心惊肉跳,寸步难行。
夏季,酷热难耐。
交口村的民兵把死狗、死猫、死耗子趁夜扔到碉堡下,白天太阳一晒,整个城内臭气弥漫,熏得鬼子无处躲藏。
民兵们还想方设法断敌水源。
他们趁夜摸进城,往水井里扔动物尸体,倒粪便、垃圾,拆毁井上的辘轳和碾盘上的转轴。
敌人壮着胆子到沁河边提水,一不小心就弄响了地雷,死伤一片。
在我军民长时间的围困和不断骚扰下,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只得退出一个又一个据点。
1945年春,沁源军民对疲惫不堪的日军发起了最后的围攻。
3月14日总攻开始,全县男女老少2万余人一起上阵,4000多颗地雷,把敌据点重重封锁起来;敌据点周围5里内遍布马坑、草人、标语,荆棘铺满了日军所有通道;沁源城四周山头上插满了红旗。
一场典型战争
![一场典型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0e879250168884868762d6cd.png)
一场典型战争李德昌,沁源围困战中任“抗日模范村”官军村民兵队长、武委会主任,“特等民兵杀敌英雄”,著名的“爆炸大王”:“沁源围困战,其实是围困沁源战,就是沁源人民围困在沁源的日军,经过两年半的围困斗争,全县军民一起把鬼子从沁源赶出去了。
沁源在抗战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搞一个日本人的维持会。
没有像其他地方,发良民证的。
”沁源围困战胜利后军民登上日军碉堡欢呼胜利今日沁源城战后的沁源满目疮夷军民切开土豆,准备播种。
抗战初期的沁源有8万人口,绿树成荫,繁荣美丽。
沁源老民兵刘增胜讲述围困战的故事围困战期间,地雷成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沁源军民共实施地雷爆破589次,炸死炸伤敌人940人,涌现出二百多名爆破能手。
“沁源县城三万多亩好地,只用了七八天时间就抢种下二万九千多亩。
”时任38团二营教导员的原昆明军区副政委翟鸣武在《围困沁源日寇的方略》一文中写到。
沁源,城外的胡杨林,当年军民共同战斗过的地方。
围困战胜利后,群众回到县城,恢复街市贸易。
沁源老戏台沁源的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都感慨万千史留庆告诉我们:“沁源官军村是抗日模范村,杀死日伪军一百多人。
”我们来到官军村,历经战争的老人在世的已经不多,老人们都很乐意接受采访,给我们讲当年的故事。
夕阳下的沁源,是一个朴素温馨的小城,城外有一大片胡杨林,城内到处郁郁葱葱。
街上人不多,干净、清静,散发着祥和的气氛,似乎很难让人和60年前那场艰苦惨烈的战争联系起来。
然而,在沁源,“二年半”是听到最多的词。
当我们问:“二年半你们是怎么度过的?”一位90岁的老人一下哽咽了,眼中闪着泪:“二年半,二年半……”在沁源,这样的眼泪见了许多次,60年了,眼泪还在心中。
“家家户户全疏散,村村镇镇无人烟,困牛先把粮草断,小日本,咱水胶鳔胶熬熬看!”这首《围困歌》,一个“熬”字道不尽沁源人民的酸甜苦辣。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太岳山下,抗战时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地。
1942年10月到1945年4月,沁源城和周围23个村庄的一万六千多沁源人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疏散隐蔽到沁河两岸的深山密林。
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
![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81548fc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a.png)
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推荐文章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热度:关家垴战役的详细过程热度:平津战役的特点是什么热度:国共平津战役是谁指挥的热度:平津战役的发生经过介绍热度: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进行的一次最大的进攻战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役1、彭德怀与毛泽东在怎么抗战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抗战爆发后,彭德怀在怎么对日作战的问题上与毛泽东是存在分歧的。
朱德、彭德怀等人主张将中共主力部队投入抗日,并相信八路军能通过运动战的形式打大仗,并认为红军的壮大发展要靠打胜仗、树声威。
而毛泽东则认为,鉴于当时中共部队人数少装备差,力量太过弱小,如果贸然将这几万部队送到抗日战场上,轻易地在与日军作战中损失掉,无论如何都不利于“革命的基本利益”。
因此他不主张太快出动军队上前线,反对打阵地战、运动战、正面战,甚至不主张集中作战,以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
为了统一党内意见,在1937年8月份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促使与会者通过了符合其想法的决议:“为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必须把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放在第一位。
对日作战必须坚持游击战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红军出动必须分批出发,出发后亦应首先着眼于发动群众和创造根据地。
”为了使自己的策略被严格执行,毛泽东要求各级领导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把主要的工作放在了发动群众和创立敌后根据地上面来了”。
毛明确告诫他们:“红军不应集中作战,尤不应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应暂时把我军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以便分散做群众工作。
”同时要求他们“在公开场合向各方解释时,说红军不会打阵地战,不会在平原作战,不习惯被集中指挥,技术与装备十分贫弱,只能独立自主地在山地打些游击战。
”(杨奎松《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读邓野文对中条山战役国共交涉关键的研讨》,《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P219)需要说明的是,毛、彭的分歧并非抗日与否的分歧,而是在保存壮大自身实力的前提下如何抗日的分歧,因此,有人根据洛川会议得出“毛泽东不抗日”的结论显然是不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迫下的觉醒
沁源本是位于山西长治地区最西部的偏远山区县,县西北的绵山正是当年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隐居的地方。记者从长治乘车前往,100公里的路仍需近3个小时,中间还经历了一次塌方。1937年底,薄一波率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在这个偏僻的山城开辟了太岳根据地,沁源从此成为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在古老的绵山遭日军彻底焚毁后,30年代末的沁源同样未能避免日军的毁灭。
用“没有人民的世界”包围“山岳剿共试验区”
1942年10月20日,在沁源屡遭失败的日军在花谷正少将(“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策划者之一)的率领下,以日伪军7000余人兵分七路突然“扫荡”太岳根据地。此时正是日军实行积极剿共,诱降国民党的时期。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试图以沁源交通道路为链,以据点为锁,以囚笼战术困死沁源军民。同时以临汾屯留公路和安泽沁源大道为主要补给线,对沁源进行分割清剿。
1942年12月的一天,山西长治沁源县乌木沟民兵队长胡元锁带着姚友一到后山疙瘩上看“树哨”。这个在中国抗战电影中的经典镜头,这一天也是后来成为贵州铜江军分区副政委姚友一抗战的起点。即便是多年后,在他的回忆录《沁源抗战记事》里,他还记得那天的天气很晴朗,微微刮着点风。在这美好的冬日里,他却丝毫不敢放松警戒,眼睛时刻盯着城关方向,“但心情是愉快的”。
日本人的残忍也在教育群众。此前曾有某村富户和日军接触,表示愿当“顺民”。在受到日军欺骗后,满以为逃过劫难的他们数天后“发动”受蒙蔽的群众焚香跪迎日军,却被当场杀得全村鸡犬不留。“朱鹤沟村一家大地主,我们劝他转移他不走,敌人来了把他的大媳妇强奸了,还打死几口人,这次他接受了教训,全家动员拿起武器,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沁源人邓克忠回忆说。共产党开展的广泛群众动员与宣传和无可挽回的鲜血,终于让曾经像绵羊一样任日本人宰割的沁源人的精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民兵和群众组织迅速成立起来。民兵编成了作战小组和情报小组。各村建立了联防哨和消息树,连儿童也组成了儿童团。每一个沁源人都在战争中组织起来。邱坤英记得家里那间建于1888年的碾房子也一度成了游击队兵工厂碾火药的地方。平时被奶奶娇惯的邱坤英也时常被奶奶哄着去碾火药:“一个大公鸡都有四两劲,你七八岁后生有几个大公鸡的劲,还不能碾它几圈?”
“这是个重要路口,所以栽了三棵树,知道怎么打信号吗?”姚友一认为胡元锁总把他当孩子看,“抗日政府宣传几次了,这谁不知道?”胡元锁还是不放心这个关系部队和群众的生死大事:“平时看你聪明,就怕日本鬼子一出现,吓得你慌了手脚!我再给你说一遍:远远发现鬼子来了,就放倒这一棵;看准鬼子确实是向乌木沟来就放倒第二棵;敌人逼近,情况危急,就赶紧放倒第三棵……”结果,姚友一说他在一个小队的日本兵出现后,准确地放倒了两棵消息树。沟口上胡元锁带领民兵早已埋上了地雷,日本人没敢深入,烧毁了沟外的前村走了。姚友一亲眼看到了日本人的暴行。
当记者从长治前往沁源采访的途中,车上偶遇的一位干部正好是围困战的研究爱好者,他向记者提到沁源人在长达两年半围困日军的战斗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战争对于这座古老山城的彻底毁灭:“……最可惜的是城边的文昌楼,那是沁源最美丽的建筑,竟被日本人当作存粮的仓库。为了早点赶走日本人,游击队一把火把它烧了。”
883天的沁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困战:8万没武器的群众毙敌4200余人
记者乘车离开山西沁源时,在距城关百公里之遥一个偏僻小村的路边,看到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文昌阁。除了沁源边远灵空山里的圣寿寺--那里由于位于游击区而幸免于战火--这个由乡里自发捐资建立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古朴建筑似乎能让人勾勒出沁源当年的文明和历史。据当地史料记载,当丁玲在1937年冬以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的身份来到位于山西太岳山根据地腹地的沁源县时,曾说这是从孔祥熙老家太谷以来见到过的最大的地方。从县志可以了解,自隋代立县以来,直到1941年前,沁水边尚存在一座胜过今天平遥的美丽古城,它最后一次修缮时间是在1926年。
当临县平遥因为在敌占区而意外存留一份世界文化遗产时,沁源人为抗战付出了家乡历史文化被彻底毁灭、全县近1/8的生命死亡的代价。但他们也创造了一个永载史册的经典:8万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沁源人,以一场永不妥协的围困和艰苦卓绝的坚忍,以883天内2730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日伪军4200余人,并最终迫使残忍的日本人逃离沁源。
“曾听说一位威望很高的领导同志批评:难道沁源人民是绵羊?”裴润回忆当时各级党委对这次损失惨重的大扫荡进行总结后,认为人民群众没有被充分发动起来,是在日军扫荡面前任其宰割的根本原因。沁源各村党支部和镇政府开始反复向群众强调,在敌人强大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用游击战打击敌人;而敌人对于中国决不仅仅是要亡国,而是要灭种!
史直佑说,彭德怀的命令之所以如此坚决,除了希望能通过硬仗锻炼部队的攻坚能力,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与日军当时对太岳军区的残酷扫荡不无关系。1940年秋末,日军在遭受百团大战重大打击后,以“铁壁合围、反复合击”的战术疯狂向太岳根据地进行报复。那年秋天,裴润从介休县农会调到沁源县农会任农会主席,正遇上日军秋季大扫荡。他在回忆录《难忘的绵上县两年》(1941年,为抗战需要,沁源县以朱王岭为界分为北部的绵上县和南部的沁源县)中写道:与1938年和1939年的大扫荡不同,这次日军公然以“三光政策”进行报复。“郭道是沁源北部的重镇,几百户村民和商店房屋全部化为灰烬,仅剩下一个关帝庙(日军所到之处皆不烧关帝庙)和一所高校的校舍。”当时沁源全县不过8万多人,被杀人口竟达到4900人,其中数百户人家被杀绝;全县95%的房屋被烧毁,粮食除了被抢掠外全部被烧毁。沁源境内除了王和、王陶、柏子三大村外,全县村镇基本被烧光。
沁源对外交通的重点二沁大道长达近百里的交通线两旁10里以内,15000名群众迅速实行了有组织的大转移,1600平方公里的地方成了“没有人民的世界”。群众自动毁掉不能带走的东西,连村里的水井也填平或者倒入粪便。“他们背井离乡,备尝艰苦,敌人不退,绝不回家。1943年春,被捕捉回去的群众400多人,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没有一个屈服,没有一个投降,没有一个肯出来组织维持会。”青壮年全部参加了民兵组织,老少妇女隐蔽在山沟丛林中进行生产。决死队、游击队、民兵紧密配合与敌人周旋。城关据点的日军指挥伊藤少佐向临汾师团部写信说:“来到这里没有人,没有粮,没有水,天天有病倒的……”
1940年秋的日军大扫荡让太岳区群众情绪受到了很大打击。受害群众不了解八路军由于主力部队外出作战,因而埋怨政府和军队没有保护他们;一些坏人则散布谣言,说“八路军、决死队不打日本光开会”,“八路军游而不击”。反扫荡结束之后,在军需民食都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党政军民脱产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关系相当紧张,甚至群众有不自觉地“怨八路”掩盖了“恨日军”的思想。
“12月的一天夜里,民兵队长胡元锁告诉我要伏击敌人,叫我组织一些年轻人跟他去,”姚友一说,“那地方叫周西岭,38团6连的战士埋伏在大道两侧,胡元锁带领民兵隐蔽在第二线。”位于沁源县城以西10多里地的周西岭是从西面的运城安泽县到长治沁源县的必经之地。沁源围困指挥部决定由太岳军区第38团6连、县大队和城乌镇的民兵在周西岭伏击日军的运输队。姚友一他们在树林子里藏了一夜,等到天光大亮也没有任何动静。12月的太岳山区,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心想敌人大概不会来了。”在后山潜伏的姚友一想,后来他得知,其实当时从沁源城关出发的日伪军约一个中队正押着30多个农夫,百余匹驮骡,正向伏击圈内靠近。由于敌人已经多次遭受埋伏,行进间队伍两翼不时派出人马占领道路两侧制高点,交替掩护运输队前进,这才让姚友一有敌人不会来了的误判。
当时的沁源县中共党委书记刘开基在1965年8月17日刊载于《山西日报》上的文章《围困沁源》中回忆说,虽然当时的党政群团反复做工作,动员群众坚壁清野,但是由于一些干部缺乏经验,加上一些群众不听政府劝告,认为“谁家来了他也不会不要群众”,“日本人来了我们也不过交粮纳税就是了”,不肯转移,结果在日军三光政策下遭受了惨重损失。
变日军据点为囚笼
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提出的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指示,太岳区党委和军区在1942年11月11日确定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方针。按照薄一波的强调:这是一场党政军民的长期艰苦的总体战。在军事上,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的指示精神是:“只打巧仗,不打硬仗,不做赔本买卖,要积蓄力量,准备大反攻。”日军初占沁源后,从临汾到屯留的临屯公路和从安泽到沁源的安沁大道成为沁源日伪军最初的主要补给线,同时还起着将太岳军区南北分割的作用。八路军太岳军区利用主力部队配合民兵、群众,全力开展破路战。
1942年11月11日,太岳区党委书记薄一波以太岳区党委名义发出《关于反扫荡的决定》,提出了在党委和军区、纵队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长期围困敌人的方针。沁源县委也针锋相对。薄一波在《七十年奋斗与回顾》中这样记载沁源人的斗争策略:“当时根据太岳区党委的决定,沁源县委又作出了具体部署,动员一切力量严密封锁和彻底地围困敌人。主要是通过在敌占点、线周围彻底转移群众与空舍清野,做到距离据点10里以内,距离交通线5里以内,保证没有一个人与一点可利用的东西(粮食、柴草、水源等)。同时组织临时脱产的武装民兵,帮助转移出来的群众,树立同舟共济的对敌观念。”
1940年秋,百团大战进入最后阶段。15岁就参加八路军的沁源人史直佑参加了著名的关家垴之战。这场百团大战的闭幕战至今褒贬不一,原因是彭德怀不惜代价要求全歼被围日军。攻击部队正是自沁源参战的八路军太岳纵队决死第1旅的部队,史直佑当时在第38团1营3连当战士。他在回忆录《抗日战争记事》中谈到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彭德怀副总司令当时亲自做战前动员说,'我军已将日寇几千人包围在关家垴村,天亮之前要发动总攻,这批日本鬼子多次乘我太岳部队参加百团大战之机,疯狂向我太岳地区进行三光扫荡……如果你们冲不上关家垴,消灭不了日寇,我就取消你们团的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