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教师的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唤教师的激情
曾有教育家这样说:“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于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
”可见,“激情”不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开拓进取的工作态度,更是教师的一种素质和教学修养。
作为教师的素质和修养,教学激情是可能是“豪爽外露型”的,还可能是“宁静含蓄型”的,更可能是“豪爽与宁静并存的混合型”。
“每一堂课都不打‘蔫吧炮’!”是我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底线。
一旦课后觉得这节课“没使上劲”,心里就会很不舒服,就会找出原因,在下节课就会加倍补充。
其实课堂上教学激情的起点是备课,我备课过程是以情感为动力,以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为载体的“教学激情”酝酿和生成过程。
带着准备好的课踏入课堂,学生们(尤其高三学生)见到的一定是既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又精神抖擞、昂扬向上、满怀激情的老师,一定是授课伊始就给能学生送去刚毅、信心、生机和活力的老师。
于是,学生的心灵在老师还没开口说话的瞬间,就已经被征服了。
接下去的教学当然顺势而下,进一步发挥老师情感、激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剂”作用,对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作用。
教学过程就成为老师以饱满的情感去撞击学生情感,以自己激情点燃学生激情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凡是“有效教学”都需要激情,教学激情与教学效率、效果是成正比例的。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的激情
就是山中的“仙”,水中的“龙”。
因为缺乏对教育的挚爱而缺乏激情的课堂教学,任你用先进教学手段也会徒具形式,任你以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难以打动、震撼学生的心灵,那么即使能在教学进度上完成了“显性的教学任务”,不过因为教学效率低、有效性差使“隐性的教学任务”远没完成,“显性”与“隐性”之间出现“泡沫”。
所以,“有效教学”呼唤着教师生命的激情,呼唤着老师教学的激情。
不便于展示一节或几节完整的课,就用几个教学片断或称案例、“彩段”,对“激情教学”做一点简要说明:
[例]这是高三文科复习课的教学片断。
师:为了把哲学常识的知识点“串成串儿,连成片儿”,形成知识“网络”,我们先共同做道一道题。
(这道论述题本来是针对依兰的高三学生创作的,又编入我为出版社撰写的5套题中,稍后又被改编为选择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生:(读题)王安石读到“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的诗句,心想,明月怎能当空叫?黄犬岂能卧花心呢?于是,于是挥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自以为改的高明,却闹出大笑话。
原来作者笔下的“明月”是他家乡的“小鸟”,“黄犬”则是在花间爬来爬去的“小虫子”。
请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角度分析王安石的错误。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热烈讨论、争辩。
两三分钟后陆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1:从唯物论上说,王安石否认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管的哲理,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生2:从唯物辩证法上说,王安石违背矛盾特殊性原理,拒绝对具体问题实行具体分析,犯了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
这里用生动、幽默的故事出练习题,以趣引趣,鞭辟入里。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而对于最忌讳“干巴巴地说教”的思想政治课来说,尤其需要幽默。
幽默是对生活的热爱,是智慧的火花,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说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可放弃的教学手段。
当然我们的教学要追求的幽默,不是滑稽逗乐,庸俗戏谑,而是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的外露,具有高雅性;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以生鲜明、深刻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幽默源于生活,我们还能够直接筛选民谣、民谚、俗语来表现,也能够从相声、小品、漫画等艺术中“移植”——筛选提炼后揉进教学,以增强政治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怎样判断、检验自己是否有教学激情呢?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的“要说服学生,首先看能否说服自己;要教育学生,首先看是否教育了自己”,同样道理,“要激励学生,感动学生,首先看自己是否被激励被感动着”。
每次备课都要让自己进入角色进入状态,“用心灵”去品味去感受去触摸我准备的观点、论据、语言、逻辑结构甚至教学程序是否激励、感动着自己。
如果是,那么备课就是成功的,而且备课情趣越来越浓,就连写字都会又快又规范了。
其实就是“台下”苦练“内功”,“台上”体现“气功”(精气神,激情)。
换个角度,从教学技能上说,就是你准备的教学内容要有“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难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特点。
课堂教学有了“激励、感动”或称达到“四化标准”,那么教学过程的实施,就会变成教师“享受教学”和“学生享受学习”有机统一的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正如白岩松所说的“感动,是防止人心沙漠化的哪个水,有水人世界就不会干枯,上善若水”。
师生双方都有了“水”,就构成双向流动的“水渠”即情感融通的渠道,于是,我们的理论观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就会像“盐”(知识、理)溶解于“水”(感动之情)那样浸入学生的心田,增长其学识提升其水平。
久而久之,一些学生(不是全部)就会自不过然的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乐学—会学—学会—会用”的良性循环轨道。
这不但仅帮学生放飞了理想圆了大学梦,还因为学生有了“会学”的本领而终生享用不尽。
学生们持续回馈给老师的是满怀激情的感恩:“真的好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