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人教版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第2课时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角度例析
角度二 兴奋传递过程分析
❸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 突触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不会 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若突触间隙中有与神经递质相似的药物则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必备知识梳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_神__经__递__质__只__存__在__于__突__触__前__膜__的__突__触__小__泡__中__,只__能__由___突__触__前__膜__释__放_,_然__后__作__用__于__ _突__触__后__膜____。
必备知识梳理
由图可知,甲、丙和丁区域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乙区域的电位正好 相反,即为动作电位,电流是从正电荷流向负电荷, 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从乙到丁,B正确; 丁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是K+外流导致的,C错误; 图示兴奋传导的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
命题角度例析
相反 。 ③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同 。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 传递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 突触 传递。
必备知识梳理
2. 突触以及兴奋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和类型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轴突—细胞体 轴突—树突
组织液
必备知识梳理
(2)兴奋的传递过程(如下所示)
命题角度例析
角度三 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综合分析
❺ [2021·浙江卷] 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
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图,“+”表示突触 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 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
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A )
A.+、-、+、+ B.+、+、+、+ C.-、+、-、+ D.+、-、+、-
命题角度例析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 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由图可知,对脚的有害刺激位于左侧,因此 左侧腿屈曲,与屈肌相连的甲突触表现为兴奋,为“+”,与伸肌相连的乙突触表现 为抑制,为“-”;右侧腿伸展,与伸肌相连的丙突触表现为兴奋,为“+”;与屈肌相连 的突触表现为抑制,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丁为上一个突触,表现为兴奋,为“+”,因此 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 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必备知识梳理
(3)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 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教材 选择 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 (4)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 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教材 选择性必修1 P31“练习与应用”)
必备知识梳理
2. 兴奋剂、毒品及其危害(以可卡因为例)
①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使多巴胺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 导致突触后膜上的 (多巴胺)受体 减少,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②干扰 交感神经 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还会抑制 免疫系统 的功能。 ③产生 心理依赖性 ,长期吸食易产生触幻觉和嗅幻觉等。
降低(上图曲线中c点下移)
重点难点突破
4. 归纳总结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区别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信号形式
电信号
速度
快
方向
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慢
单向传递
命题角度例析
角度一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
❶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解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必备知识梳理
(7)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
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 √ )
必备知识梳理
【教材拾遗】 (1)神经递质的种类:主要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甘氨酸、乙酰胆碱等。(教材 选择性必修1 P29 “相关信息”) (2)突触小体由于需要进行递质的合成、释放等过程,与突触后膜相比,突触前 膜内应该含有更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 吐,主要利用膜的结构特性——流动性,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TP)。(教材 选 择性必修1 P29“图2-8”)
神经递质 扩散
受体
必备知识梳理
(3)神经递质与受体
胞吐
兴奋 抑制
兴奋或抑制
糖蛋白
必备知识梳理
(4)兴奋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慢
必备知识梳理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 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 突触 起作用的。它们的作用机制:
①促进神经递质的 合成与释放 速率。 ②干扰神经递质与 受体 的结合。 ③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 酶 的活性。
第2课时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 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考点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考点二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经典真题·明考向
考点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必备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命题角度例析
必备知识梳理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传导形式:电,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其以胞 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不是进入细胞 内发挥作用,A正确,B错误; 食欲肽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如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 现嗜睡症状,C正确; 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此药物可能 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必备知识梳理
2.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注意:局部电流在膜 内由兴奋部位→未兴 奋部位, 膜外由未兴 奋部位→兴奋部位
K+外流
内负外正
Na+内流
内正外负
内负外正 内正 外负
局部电流
必备知识梳理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①在神经纤维上: 双 向传导。 警示:在生物体的反射弧内,兴奋从感受器 开始,在神经纤维上为单向传导。 ②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必备知识梳理
【长句表达】 (1)静息电位是_神__经__纤__维__处__于__静__息__状__态__,_细__胞__膜__主__要__对__K_+_有__通__透__性__,_造__成__K_+_外___ _流__,使__膜__外__阳__离__子__浓__度__高__于__膜__内__,_细__胞__膜__两__侧__的__电__位__表__现__为__内__负__外__正__状__态__时__的__ _膜__电__位____。 (2)动作电位是_神__经__纤__维__某__一__部__位__受__到__刺__激__时__,细__胞__膜__对__N__a_+的__通__透__性__增__加__,_N_a_+_ _内__流__,这__个__部__位__的__膜__两__侧__出__现__暂__时__性__的__电__位__变__化__,_表__现__为__内__正__外__负__的__兴__奋__状__态__ _时__的__膜__电__位___。
A.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 B.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C.丁区域的电位差是K+外流和Na+内流导致的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 从右到左 [解析] 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也有可能是兴奋还没传到时所 保持的静息电位,A正确;
命题角度例析
命题角度例析
❷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 就会产生,但其峰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错误。
命题角度例析
【技巧点拨】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1)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某种有毒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2)突触后膜不能兴奋的原因: ①神经递质的运输通道被阻断; ②某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③某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④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受体结合; ⑤某物质导致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必备知识梳理
(4)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 )
[解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没有透过突触后膜。 (5)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再扩散到突触后膜均需要消耗能量。
(× )
[解析]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6)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重点难点突破
3. 膜电位峰值变化的判断
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
(1)胞外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
减小(上图曲线中a点上移) 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
增大(上图曲线中a点下移)
重点难点突破
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
(2)胞外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
升高(上图曲线中c点上移) 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
重点难点突破
1. 兴奋产生的条件:
①取决于组织本身的机能状态,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维持依赖于可产生兴奋 的组织的新陈代谢; ②兴奋的产生需要有适宜的刺激,这里的适宜既包括刺激的强度适宜,也包括 刺激的时间适宜。
重点难点突破
2. 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K+外流,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b点——受到刺激,Na+通道开放,Na+内流,跨膜运输方式 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bc段——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c点——动作电位峰值,峰值高低与神经纤维膜内外 Na+浓度差有关。 cd段——K+外流→静息电位恢复过程。 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 恢复到初始静息水平,此时Na+、K+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易错辨析】
(1)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形成与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有关。( √ )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 )
[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3)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承担特定的功能,一个神经元通常只形成一
个突触。( × )
[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形成突触,因此一个神经 元可以形成多个突触。
命题角度例析
[解析] 增大Ca2+的通透性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回 收或降解,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项正确;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生物膜 的结构特点——流动性,B项正确; 突触间隙中与神经递质相似的药物会竞争结合突触后膜 上的受体,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C项正确; 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后者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使 突触后膜膜内外的电位差增大,D项错误。
❷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 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错误; 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 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
命题角度例析
❹ [2020·北京卷] 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
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
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B( )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