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燕礼》小卿席位献疑

合集下载

《仪礼》燕礼原文及译文

《仪礼》燕礼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仪礼》燕礼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仪礼》燕礼原文燕礼。

小臣戒与者。

膳宰具官馔于寝东。

乐人县。

设洗、篚于阼阶东南,当东霤。

罍水在东,篚在洗西,南肆。

设膳篚在其北,西面。

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左玄酒,南上。

公尊瓦大两,有丰,幂用綌若锡,在尊南,南上。

尊士旅食于门西,两圆壶。

司宫筵宾于户西,东上,无加席也。

射人告具。

小臣设公席于阼阶上,西乡,设加席。

公升,即位于席,西乡。

小臣纳卿大夫,卿大夫皆入门右,北面东上。

士立于西方,东面北上。

祝史立于门东,北面东上。

小臣师一人在东堂下,南面。

士旅食者立于门西,东上。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卿西面北上;尔大夫,大夫皆少进。

射人请宾。

公曰:「命某为宾。

」射人命宾,宾少进,礼辞。

反命。

又命之,宾再拜稽首,许诺,射人反命。

宾出立于门外,东面。

公揖卿大夫,乃升就席。

小臣自阼阶下,北面,请执幂者与羞膳者。

乃命执幂者,执幂者升自西阶,立于尊南,北面,东上。

膳宰请羞于诸公卿者。

射人纳宾。

宾入,及庭,公降一等揖之。

公升就席。

宾升自西阶,主人亦升自西阶,宾右北面至再拜,宾答再拜。

主人降洗,洗南,西北面。

宾降,阶西,东面。

主人辞降,宾对。

主人北面盥,坐取觚洗。

宾少进,辞洗。

主人坐奠觚于篚,兴对。

宾反位。

主人卒洗,宾揖,乃升。

主人升。

宾拜洗。

主人宾右奠觚答拜,降盥。

宾降,主人辞。

宾对,卒盥。

宾揖升。

主人升,坐取觚。

执幂者举幂,主人酌膳,执幂者反幂。

主人筵前献宾。

宾西阶上拜,筵前受爵,反位。

主人宾右拜送爵。

膳宰荐脯醢,宾升筵。

膳宰设折俎。

宾坐,左执爵,右祭脯醢,奠爵于荐右,兴;取肺,坐绝祭,哜之,兴加于俎;坐梲手,执爵,遂祭酒,兴;席末坐啐酒,降席,坐奠爵,拜,告旨,执爵兴。

主人答拜。

宾西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

主人答拜。

宾以虚爵降,主人降。

宾洗南坐奠觚,少进,辞降。

主人东面对。

《仪礼·燕礼》小卿席位献疑

《仪礼·燕礼》小卿席位献疑
如此 ,《 大射仪 》对卿大夫席 位的描述为 :卿宾东 ,小 卿宾西 , 大夫 继小卿以西 。 对 比二礼对 卿大夫席位 的描述, 则 《 大射仪 》 有 言小卿席,《 燕 礼》经文 则只言 “ 卿 ”与 “ 大 夫” ,未直接言明小卿席之事 。
( 二 )由 《 大射仪 ) ) 小卿席看 燕礼) ) 小卿 席之存在
Ri t e s , l MS h u . a s e a t o f aM i n i s t e r o ra h i 【 g ho ic f i a l i n a n c i e n t t i me si sn o t a c c u r a t e .
Ke yW o r d s : Y a nL i ; b i g s h o t me t e r ; Ya n Yi ; t h e s e a t o f Xi a o q ng i
郭 超 颖
( 南京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江 苏 南京 2 1 0 0 9 7 )

要 :小卿 席在 ( 《 仪礼 ‘ 燕 礼》 中,应继上卿 以西 ,亦席宾左 。与 仪礼 ・ 大射仪》 之席宾西不 同。差
异原 因在 于燕 礼私 ,尚欢 ;大射仪 尊,辨贵贱 。孔颖 达 礼记 ・ 燕义 疏 对 燕 礼》卿大夫席位 的认 识或非 。 关键词 :燕礼;大射仪 ;燕义 ;小 卿席
Ab s t r a c t : T h e s e a t o f Xi a o q i n g i n T h e r i t e s :Y a n Li s h o u l d b e t o t h e we s t o f t h e S h a n g q i n g , a t t h e l e t f s i d e o f he t g u e s t s a n d t h i s i s d i fe r e n t f r o m t h e s e a t s o n t h e we s t o f he t ue g s s t i n T h e Ri t e s : S h o o t i n g I n s t r u me n t . he T d i fe r e n c e l i e s i n Y a h ’ S p e r s o n a l a n d a d v o c a t i n g

飨燕饮食礼仪

飨燕饮食礼仪

飨燕饮食礼仪"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礼对*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你对飨燕饮食礼仪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飨燕饮食礼仪吧。

飨燕饮食礼仪【1】1.飨燕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

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

燕礼在寝宫举行,烹*而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所以,有人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

飨礼规模宏大,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

燕礼当然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

燕,就是“宴”,二字是通假字。

秦、汉以后,飨、燕之礼很少有人完全照搬礼经的规定去做了,但历朝天子宴群臣,犹有旧礼遗风。

汉、魏时元旦(大年初一)朝会、晋时冬至小会以及唐代圣诞(皇帝诞辰)朝贺之后,都有筵宴,称为“大宴”。

其他节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三)、四月八日(浴佛节)、端午、七夕、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赐宴,称为“节宴”,宋代称为“曲宴”。

另外,国家有大庆、大礼、事功告成及宫室落成等,也多设宴庆贺。

两汉大宴仪注,只散见史书中,已无完整程式的记载。

唐《开元礼》才有大宴的详细仪注。

大宴气氛一般比较严肃。

节宴(曲宴)则比较轻松活泼,通常不在正殿,而在园林楼*举行。

唐玄宗时,还有宴会中从楼上撒金钱,让百官在楼下争抢的作法。

五代时,又有臣子捐交“买宴钱”,请皇帝赐宴的。

这也是一时的风气。

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正月初一)、冬至及万寿节(皇帝诞辰)为大宴。

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宣德后,对级别较低,不参加大宴的官员、监生发给钱*。

清代初期大宴食用烤肉,牲酒,由各亲王、世子、郡王等进献。

宴乐则杂用汉古乐、蒙古乐歌、满舞,后亦逐渐汉化。

2.饮食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古代的飨燕之礼】

【古代的飨燕之礼】

【古代的飨燕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唐杜佑《通典》亦云:“时会殷同附殷周以前,天子有迎劳飨燕诸侯之礼。

”[1]飨燕之礼分为飨礼和燕礼两种,虽然其都是用酒宴招待宾客的礼仪,但在先秦时候,飨、燕是有严格区别的。

《周礼注疏》云:“飨,亨大牢以饮宾,献依命数,在庙行之;燕者,其牲狗,行一献四举旅,降脱屦,升坐,无筭爵,以醉为度,行之在寝。

”《左传·宣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

王室之礼也。

”《成十二年》杜预注亦云:“享有体荐,设几而不倚,爵盈而不饮,肴干而不食,所以训共俭。

宴有折俎,相与共食。

”此即古人所说的“飨主于敬,燕主于欢”,二者仪节完全不同。

古时王者待宾,有飨、食、燕三礼,飨礼最重,有太牢有酒,以致肃敬,行九献或七献、五献之礼;食礼主于饭,无牢无酒;燕礼,则以饮酒为主。

飨、食二礼行于庙,燕则行于寝。

待上公,三飨、三食、三燕;侯伯、子男则依次递减之。

今存《仪礼》十七篇有《燕礼》而《飨礼》已亡,先秦飨礼的大致情况只能从《仪礼·聘礼》和《周礼》以及春秋内外传中管窥一二。

《仪礼·聘礼》:“公子宾,壹食再飨,燕与羞做无常数。

”郑玄注:“飨,谓享大牢以饮宾也。

”飨礼是天子招待诸侯、或诸侯间相互之礼,要在宗庙举行。

飨礼享太牢以饮宾客,但并非真正的大吃大喝:牛牲要“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

郑玄注说“享则半解其体而荐之,所以示共俭。

”先将牛牲分成两半,留下中间的脊背,再将两半各分三部分,放置在俎上,安置于客人案前。

飨礼中的酒肉大多时候都是摆放陈设而已,宾主双方并不实际饮用。

双方站立后,依尊卑次序,进献完毕,即告结束。

《诗经·七月》中说“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其大意就是用两樽酒和羔羊招待客人,宾主登上国君接待外宾和国人的朝堂,举起像犀牛状一样的酒器,并祝其万寿无疆。

燕礼之意识形态研究

燕礼之意识形态研究

燕礼之意识形态研究作者:王岩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五经之“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发展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此“三礼”一并收录到《十三经》。

《燕礼》作为《仪礼》中的一篇,在《礼记》中与之相对应的《燕义》对燕礼进行了超乎形式之外的更具文化内涵的深层次地解释。

本文所讲燕礼是主要参考《礼记》中的《燕义》展开论述的。

研究发现,自春秋战国以来,燕礼不啻限于诸侯以及君臣之间日常宴饮娱乐的私人领域,更在君主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通过一种君臣同乐的方式来实现深刻的意识形态理念,主要体现为强烈的尊君意识,鲜明的等级观念,礼尚往来的思想意识,以及不可或缺的客套礼仪的传统观念。

关键词:燕礼;燕义;意识形态五经之中成书最晚的当属《礼记》,我们通常所说的诗、书、礼、易、春秋,其中的“礼”在汉代的时候还未指称《礼记》,当时指的是《仪礼》,它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礼”的典籍,发展到后来的“三礼”之说,《周礼》主要记载政治典章制度,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各种礼仪规范,《礼记》最开始只是作为注释《仪礼》的附录。

在西汉时期,真正重要的礼学典籍是《仪礼》,现存十七篇,可大致分为八大类:冠、昏、丧、祭、射、乡、朝、聘。

《仪礼》的一个特点是要让仪式不断地重复,而每一次重复都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其中不免包括很多细小琐碎的繁文缛节,以至于发展到后期,其礼仪形式越发不易被后人接受与传承,而給《仪礼》做注并讲解其礼仪何以由来的《礼记》更多地被后人所熟习。

《燕礼》作为《仪礼》中的一篇,在《礼记》中与之相对应的《燕义》对燕礼进行了超乎形式之外的更具文化内涵的深层次地解释。

本文所讲燕礼也是主要参考《礼记》中的《燕义》展开论述的。

燕礼之“燕”通“宴”,义为安闲、休息。

据《仪礼·燕礼》大题下贾公彦《疏》说,燕礼有四种:诸侯闲暇无事时与群臣相欢而燕饮,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牢,诸侯举燕以庆慰之,二也;卿大夫受命出聘而归,诸侯为之举燕,三也;四方国来聘之宾而为燕,四也。

《经典常谈》第五章《三礼》专项训练

《经典常谈》第五章《三礼》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第5章三《礼》专项训练《礼记》第五内容要点梳理三本:“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

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

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礼治: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

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

礼乐: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

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这便是乐本。

发展历程:①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

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

《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②《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同步练习一、填空1.荀子认为礼的三本是: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思想就是______。

3.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_______。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

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_______。

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

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________。

4.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

乐包括_____和______,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这便是______。

5.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_____》、《______》、《周礼》。

其中,《______》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6.《_____》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7.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______》和《______》。

《仪礼》第十二、十三

《仪礼》第十二、十三

《仪礼》第十二、十三士丧礼第十二士丧礼:死于藡(去草头)室,幠用敛衾。

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

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

降衣于前。

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

复者降自后西荣。

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

奠脯醢、醴酒。

升自阼阶,奠于尸东。

帷堂。

乃赴于君。

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

有宾,则拜之。

入,坐于床东。

众主人在其后,西面。

妇人侠床,东面。

亲者在室。

众妇人户外北面,众兄弟堂下北面。

君使人吊。

彻帷。

王人迎于寝门外,见宾不哭,先入,门右北面。

吊者入,升自西阶,东面。

主人进中庭,吊者致命。

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宾出,主人拜送于外门外。

君使人襚。

彻帷。

主人如初。

襚者左执领,右执要,入,升致命。

主人拜如初。

襚者入,衣尸,出。

主人拜送如初。

唯君命,出,升降自西阶。

遂拜宾,有大夫则特拜之。

即位于西阶下,东面,不踊。

大夫虽不辞,入也。

亲者襚,不将命,以即陈。

庶兄弟襚,使人以将命于室,主人拜于位,委衣于尸东床上。

朋友襚,亲以进,主人拜,委衣如初。

退,哭,不踊。

彻衣者执衣如襚,以适房。

为铭,各以其物。

亡则以缁,长半幅,(赤坙)末,长终幅,广三寸。

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

”竹杠长三尺,置于宇西阶上。

甸人掘坎于阶间,少西。

为垼于西墙下,东乡。

新盆、盘、瓶、废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阶下。

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

明衣裳,用布。

鬠笄用桑,长四寸,纋中。

布巾,环幅,不凿。

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

瑱,用白纩。

幎目,用缁,方尺二寸,(赤坙)里,著,组系。

握手,用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

决,用正王棘,若择棘,组系,纩极二。

冒,缁质,长与手齐,(赤坙)杀,掩足。

爵弁服,纯衣。

皮弁服,褖衣,缁带,韎韐,竹笏。

夏葛屦,冬白屦,皆繶缁絇纯,组綦系于踵。

庶襚继陈,不用。

贝三,实于笲。

稻米一豆,实于筐。

沐巾一,浴巾二,皆用绤,于笲。

栉,于箪。

浴衣,于箧。

皆馔于西序下,南上。

《仪礼》第九

《仪礼》第九

《仪礼》第九公食大夫礼第九公食大夫之礼:使大夫戒,各以其爵。

上介出请,入告。

三辞,宾出,拜辱。

大夫不答拜,将命。

宾再拜稽首。

大夫还;宾不拜送,遂从之。

宾朝服即位于大门外,如聘。

即位,具。

羹定。

甸人陈鼎七,当门,南面,西上,设扃鼏,鼏若束若编。

设洗如飨。

小臣具盘匜,在东堂下。

宰夫设筵,加席、几。

无尊。

饮酒、浆饮,俟于东房。

凡宰夫之具,馔于东房。

公如宾服,迎宾于大门内。

大夫纳宾。

公入门左,公再拜;宾辟,再拜稽首。

公揖入,宾从。

及庙门,公揖入。

宾入,三揖。

至于阶,三让。

公升二等,宾升。

大夫立于东夹南,西面,北上。

士立于门东,北面,西上。

小臣,东堂下,南面,西上。

宰,东夹北,西面,南上。

内官之士宰在东北,西面,南上。

介,门西,北面,西上。

公当楣北乡,至再拜,宾降也,公再拜。

宾,西阶东,北面,答拜。

摈者辞,拜也;公降一等,辞;曰:“寡君从子,虽将拜,兴也!”宾栗阶升,不拜。

命之,成拜,阶上北面再拜稽首。

士举鼎,去幂于外,次入。

陈鼎于碑南,南面,西上。

右人抽扃,坐奠于鼎西,南顺,出自鼎西,左人待载。

雍人以俎入,陈于鼎南。

旅人南面加七于鼎,退。

大夫长盥,洗东南,西面,北上,序进盥。

退者与进者交于前,卒盥,序进,南面匕。

载者西面。

鱼腊饪。

载体进奏。

鱼七,缩俎,寝右。

肠、胃七,同俎。

伦肤七。

肠、胃、肤,皆横诸俎,垂之。

大夫既匕,匕奠于鼎,逆退,复位。

公降盥。

宾降,公辞。

卒盥,公壹揖壹让,公升,宾升。

宰夫自东房授醯酱,公设之。

宾辞,北面坐迁而东迁所。

公立于序内,西乡。

宾立于阶西,疑立。

宰夫自东房荐豆六,设于酱东,西上;韭菹以东,醓醢、昌本。

昌本南麋臡,以西菁菹、鹿臡。

士设俎于豆南,西上:牛、羊、豕,鱼在牛西,腊、肠、胃亚之,肤以为特。

旅人取匕,甸人举鼎,顺出,奠于其所。

宰夫设黍稷、六簋于俎西,二以并,东北上。

黍当牛俎,其西稷,错以终,南陈。

大羹湆,不和,实于镫。

宰右执镫,左执盖,由门入,升自阼阶,尽阶,不升堂,授公,以盖降,出,入反位。

《北史之卷六十》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北史之卷六十》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卷六十》原文高颎牛弘李德林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言勃海蓚人也。

其先因官北边,没于辽左。

曾祖皓,以太和中自辽东归魏,官至卫尉卿。

祖孝安,位兗州刺史。

父宾,仕东魏,位谏议大夫。

大统六年,避谗弃官奔西魏,独孤信引宾为僚佐,赐姓独孤氏。

及信诛,妻子徙蜀。

隋文献皇后以宾父之故吏,每往来其家。

宾敏于从政,果敢断决。

赐爵武阳县伯,历位齐公宪府长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襄州总管府司录,卒于州。

及颎贵,开皇中,赠礼部尚书、武阳公,谥曰简。

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文史,尤善词令。

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

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

”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袭爵武阳县伯,再迁内史下大夫。

以平齐功,拜开府。

隋文帝得政,素知颎强明,久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

遣邗公杨惠谕意,颎承旨忻然,曰:“愿受驱驰。

纵公事不成,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帝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尉迟迥起兵也,帝令韦孝宽伐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帝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以父在山东。

时颎见刘昉、郑译等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

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

既度,焚桥而战,大破之。

军还,侍宴于卧内,帝撤御帷以赐之。

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丞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及帝受禅,拜尚书左仆射、纳言,进封勃海郡公。

朝臣莫与为比,帝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

颎佯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帝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帝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举善。

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令颎复位。

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突厥屡为边患,诏颎镇遏缘边。

及还,赐马百疋,牛羊千计。

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帝特命勿去,以示后人。

其见重如此。

又拜左领军大将军。

余官如故。

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

仪礼·燕礼(4)原文

仪礼·燕礼(4)原文

仪礼·燕礼(4)原文主宾下堂,站立在西阶西边。

射人请主宾登堂。

主宾登堂站立在西墙内,面朝东。

主人(宰夫)洗手,洗有象骨装饰的觚,登堂斟满酒,面朝东北献给国君。

国君拜谢接受象觚。

主人(宰夫)从西阶下堂,在东阶面朝北为献上象觚行拜礼。

士进献干肉、肉酱,膳宰摆设盛牲体的俎,从西阶登堂。

国君祭如同主宾仪礼,膳宰献国君肺,不为酒行拜礼,站着喝完爵中酒,坐下放下爵,行拜礼,拿爵站起。

主人(宰夫)回拜礼,登堂接受爵后下堂,放在膳篚中。

更换酒爵,洗涮,然后登堂酌膳酒,然后下堂。

在东阶下接受国君敬酒,面朝北坐下放下酒爵,两次拜谢,行稽首礼。

国君两次回拜礼。

主人(宰夫)坐下祭酒,然后喝完爵中酒,两次拜谢,行稽首礼。

国君回拜两次。

主人(宰夫)把爵放在篚中。

主人(宰夫)洗手,登堂,把觚送给主宾,主人(宰夫)从方壶中斟酒。

在西阶上坐下放下爵,向主宾行拜礼,主宾走下筵席,面朝北回拜。

主人(宰夫)坐下祭酒,然后饮酒;主宾辞谢,(主人)喝尽爵中酒,行拜礼;主宾回拜。

主人(宰夫)下堂洗觚,主宾下堂,主人(宰夫)辞谢主宾下堂,主宾辞谢主人(宰夫)洗觚。

洗觚完毕,拱手施礼登堂,不为洗觚行拜礼。

主人(宰夫)斟美酒。

主宾在西阶上行拜礼,在筵前接受酒爵,回到原位。

主人(宰夫)送酒爵,行拜谢礼。

主宾登上席位,坐下祭酒,然后把酒爵放在祭物的东边。

主人(宰夫)下堂回到原位。

主宾从筵席西边下堂,面朝东南站立。

小臣从东阶下请国君命献爵的人。

国君命下大夫中为首的人。

小臣传达君命使下大夫二人送爵。

送爵的人从东阶下,都面朝北,两次行稽首礼。

国君两次回拜。

送爵的人站立在洗的南边,面朝西,以北边为上位。

按顺序进前,洗手、洗角觯。

自西阶登堂,按顺序进前,从方壶中斟酒,在西楹柱北边交错。

下堂,都在东阶下放下觯,行两次稽首礼,拿起觯站起。

国君两次回拜。

送爵的人都坐下祭酒,然后喝尽觯中洒,站起。

坐下放下觯,两次行稽首礼。

拿着觯站起。

国君两次回拜。

送爵的人拿着觯站在洗的南边等待君命。

仪礼·燕礼(5)原文

仪礼·燕礼(5)原文

仪礼·燕礼(5)原文射人在东阶下请国君设司正,国君答应了。

于是射人成了司正。

司正洗角觯,面朝南坐下,在中庭放下角觯,登堂,在东楹柱的东边接受国君的命令,在西阶上面朝北命令卿、大夫说:国君说:为我安心留下。

卿、大夫都回答说:是,怎么敢不安坐!司正从西阶下堂,面朝南坐下取觯,登堂从方壶中斟酒,下堂,面朝南坐下放下觯,向右转身,面朝北严正恭慎地站立。

坐下取觯,站起,再坐下,不祭酒。

喝尽觯中酒,放下空觯,站起,两次行稽首礼,向左转身,面朝南坐下取觯,洗觯,面朝南把空觯放回原位。

司正从西阶登堂,在东楹柱的东边,请求国君撤俎,然后下堂,国君允许。

告之于主宾,主宾面朝北取俎出去,交给随从的人。

膳宰撤国君的俎,从东阶下堂向东去。

卿、大夫都下堂,面朝东,以北边为上位。

主宾返回入内,和卿、大夫一起脱鞋登堂就席。

国君与主宾及卿、大夫都坐下,才安定下来。

进献众多的美味食品。

大夫祭进献的祭物。

司正登堂接受国君的命令,命令主宾、卿、大夫。

国君说:不能不喝醉!主宾及卿、大夫都站起回答说:是,不敢不醉!即都返回原位坐下。

主人(宰夫)洗觯,登堂,在西阶上献给士。

为首的士登堂,行拜礼接受觯;主人(宰夫)为送上酒觯行拜礼。

士坐下祭酒,站着喝酒,喝完酒不行拜礼。

其他众士不行拜礼。

坐下祭酒,站着喝酒。

于是推出司正与射人一人,司士一人,执幂二人,都站在觯的南边,以东边为上位。

向所有的士献酒。

已经被献过的士站在东方,面朝西以北边为上位,然后向士进献干肉、肉酱。

祝史、小臣师也就近在他的位置上进献干肉、肉酱。

主人(宰夫)走近已入官而未受正禄的士,献酒。

已为官而未受正禄的士不行拜礼,接受酒爵,坐下祭酒,站着饮酒。

如果射箭,那么,大射正就作司射,如同乡射的礼仪。

主宾下堂洗觚,登堂向国君献觚。

主宾从方壶中斟酒,下堂行拜礼。

国君走下一级台级,小臣辞谢。

主宾登堂,两次行稽首礼。

国君回拜两次。

主宾坐下祭酒,喝尽爵中酒。

两次行稽首礼,国君两次回拜。

仪礼·燕礼(6)原文

仪礼·燕礼(6)原文

仪礼·燕礼(6)原文国君与四方来的使者宴饮。

国君派人对客人说:敝国国君有不好的酒,以请您与敝国国君坐一会儿,派我来请您。

客人的上介回答说:敝国国君,是受到恩惠的人,贵国君屈尊对使臣有所赐,臣冒昧地辞谢。

国君的使者说:酒不好,国君派我再次邀请!客人的上介又回答:敝国国君,是受到您的恩惠的人,您屈尊对使臣有所赐,臣冒昧地再次辞谢。

国君的使者又说:酒不好,国君派我又次邀请。

回答说:我再次辞谢,没得到允命,怎敢不从命。

于是主国使者转达国君的命令说:敝国国君有不好的酒,派我来请您和敝国国君坐一会儿。

邻国使臣说:您赐予敝国国君许多,又屈尊赐予使臣,臣冒昧拜谢宴饮的命令。

[记]在路寝饮,穿朝服,祭牲用狗,在门外东边烹煮。

如果和四方的来宾宴饮,那么,国君就在大门内迎接,拱手行礼谦让登堂,宾客如果坐在国君的近侧,在东阶的西边设席位,面朝北。

有进献的牲体,不尝肺,不饮酒。

宾客的介做主宾,没有美酒,没有美的酒爵。

和卿宴饮,则大夫作为主宾。

和大夫宴饮,也是大夫做主宾。

进献饭食的人和拿中的人都是士。

为卿进献饭食的人是小膳宰。

如果用乐曲引导主宾进入,那么主宾到中庭时奏《肆夏》乐曲,主宾为酒行拜礼,主人回拜时乐曲终止。

国君行拜礼接受酒时奏《肆夏》乐曲。

国君喝完酒,主人登堂接过空爵下堂时乐曲终止。

登堂时歌唱《鹿鸣》,下堂时管乐吹奏《新官》,笙加入吹奏《南陔》三诗。

接着合奏乡乐,如果舞蹈,就用《酌》乐伴奏。

只有国君和主宾有俎。

向国君献酒时说:臣不敢冒昧进献酒爵,听从您的命令。

凡是被国君答应献酒的大臣都是一步一级台阶的急趋。

凡是一步一级而升,不超过两级台阶。

凡是国君所敬的酒,已经行过拜礼,然后请示国君向群臣敬酒。

凡进献干肉、肉酱和饭食的人都是小膳宰。

也有中馈女工做的食物。

如果国君参与射箭,那么就做下射,露出红色上衣,乐曲奏起后就站在射箭的地方。

小臣用巾把箭递给国君。

国君发一枝,小臣递一技,不以乐曲节奏为限。

已经射完,小臣就接过弓,把它交给拿弓的人。

《仪礼注疏》卷十五·燕礼第六

《仪礼注疏》卷十五·燕礼第六

《仪礼注疏》卷十五·燕礼第六司宫兼卷重席,设于宾左,东上。

言兼卷,则每卿异席也。

重席,重蒲筵缁布纯也。

卿坐东上,统於君也。

席自房来。

[疏]“司宫”至“东上”。

○注“言兼”至“房来”。

○释曰:此经设三卿之席,在於宾东,言兼卷,则每卿异席也者。

若三卿同席,则直云卷重席,不须言兼。

今云“兼卷”,则兼三卿重席皆卷之,故知“每卿皆异席也”。

云“重席,重蒲筵”者,案《公食大夫》记云:“司宫具几与蒲筵常,缁布纯,加萑席寻,玄帛纯。

”彼为异国之宾,有蒲筵、萑席两种席,故称加。

上小臣设公席与公食大夫席,及宾皆称加,亦是两种席。

两种而称加。

此燕已臣子,一种席重设之,故不称加。

若然,案《乡饮酒》云:“席于宾东,公三重,大夫再重。

”公升如宾礼,大夫则如介礼,有诸公则辞加席。

《乡射》亦云:“大夫辞加席。

”案彼二文虽称加,上文云三重再重,则无异席,故彼记直云蒲筵。

彼云加者,以上席加於下席,故郑彼云“加席上席”也,故此下注云“重席虽非加,犹为其重累去之”,是其一种席也。

云“卿坐东上,统於君也”者,决《乡饮酒》、《乡射》诸公大夫席于尊东,西上,彼遵尊於主人,故郑注云“统於尊”。

此为君尊,故统於君而东上也。

云“席自房来”者,案《公食记》云:“宰夫筵,出自东房。

”故知也。

卿升,拜受觚,主人拜送觚。

卿辞重席,司宫彻之。

彻犹去也。

重席虽非加,犹为其重累去之,辟君也。

[疏]“卿升”至“彻之”。

○注“彻犹”至“君也”。

○释曰:云“重席虽非加,犹为其重累去之,辟君也”者,案《乡射》云“大夫辞加席”之等,皆是异席而辞之。

此重席重蒲筵,不合辞,以君有加席两重,故辞之以辟君。

乃荐脯醢。

卿升席坐,左执爵,右祭脯醢。

遂祭酒,不啐酒,降席,西阶上北面坐卒爵。

兴,坐奠爵,拜,执爵兴。

主人答拜,受爵。

卿降复位。

不酢,辟君也。

卿无俎者,燕主於羞。

[疏]“乃荐”至“复位”。

○释曰:此云卿荐脯醢,不言其人,略之,故下记辨之云“羞卿者,小膳宰”是也。

○注“不酢”至“於羞”。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仪礼识误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仪礼识误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仪礼识误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仪礼识误”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仪礼识误三卷。

宋张淳撰。

张淳生卒年不详,字忠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乾淳间大儒,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五试礼部而不中,被人荐之于朝,为人严谨深博,颇有才智。

除《仪礼识误》外,还有《古礼》,已佚。

乾道八年(1172),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氏注》十七卷、陆德明《释文》一卷,张淳为二书校定,将所改字句,汇为一编,而成此书。

书中引据郑玄《仪礼注》有广顺三年(953)及显德六年(959)刊行监本,凉京(今河南开封)巾箱本,杭州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德明《释文》、唐贾公彦《疏》,核订异同,最为详审。

张淳《仪礼识误》,将存古经汉注之讹文脱句,借以考识,使旧刻各本原已不传者,借以得见概略,对《仪礼》研究贡献颇大。

《仪礼识误》颇得人们推重,后人有“南宋初治《仪礼》者莫如张忠甫”之语。

《朱子语录》说:“《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

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近世永嘉张忠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

”又说:“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

”《仪礼识误》不足在于:株守释文,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

《仪礼识误》《宋史·艺文志》载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三卷,《四库全书》馆臣载三卷。

版本有:宋乾淳间武英聚珍板本,宋乾道刊本,闽覆聚珍本,杭州缩本。

礼仪知识之古代宴席礼仪

礼仪知识之古代宴席礼仪

古代宴席礼仪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中国宴会的礼仪,至迟在周代,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古代宴席礼仪座次之礼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

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待客之礼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 《周礼》、《仪礼》和《礼记》中已有明细的条文。

下面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镶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边,调味品放在面前的位置,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搏,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睡沫溅到盘中或客人的脸上。

郑玄《仪礼注》注经方式释例

郑玄《仪礼注》注经方式释例

第37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月Vol.37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5──────────收稿日期:2013-11-19 郑玄《仪礼注》注经方式释例郭超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 要:对郑玄《仪礼注》所采用的举下明上、互见、参补、解一明众、释疑明众共五种注经方式进行浅略阐述。

关键词:《仪礼》;郑玄;注经方式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1-0023-03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1.006The Comment Methods in Comment of the Ritual by Zheng XuanGUO Chao-ying(Advanced Institute for Confucia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Abstract: Five kinds of comment methods in Comment of the Ritual by Zheng Xuan are studied.Key Words:Rituals; Zheng Xuan; the methods of comment“礼是郑学”[1],郑玄遭党锢,隐修经业,阅十四年乃成《三礼注》,而后其方渐及它经①。

《三礼注》非但为郑氏用力至深者,亦是其注疏学的核心②。

郑玄《诗谱序》云:“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1,p264]。

这里的“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众篇明”,即可以视为郑氏注书的大旨所在。

郑氏既欲以一持万,纲举目张,则其为注风格必然简约③,而方式也必然灵活。

如此才不致漫言无绪,而又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先秦饮酒程式及限度

先秦饮酒程式及限度

先秦饮酒程式及限度罗红昌【摘要】Chinese culture is abundant in ceremonies, and in the pre-Qin period, no ceremony could be completed without liquor. There were two drinking procedures then, i.e. Chouzuo and Jiao. Chouzuo was the process of“pouring liquor and persuading”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guests, and Jiao was a blessing or encouraging to the inferiors by the superiors. In the process of drinking, there was a principle to limit the amount of liquor drank, i.e.“to measure one’s capacity, and not to be drunk”.%中国是礼仪大国,而在先秦,礼无酒不成。

先秦饮酒是有基本程式的,主要有酬酢和醮两种方式。

前者是宾主之间的“酌酒—劝酒”过程,而后者是尊者对卑者的祝福劝勉方式。

在饮酒过程中,饮酒限度也有其原则,即“卒其度量不至于乱”。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3页(P127-129)【关键词】饮酒;酒文化;程式;度【作者】罗红昌【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7; 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四川宜宾64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71在《“酒”的本源文化功能研究》一文中指出:“酒”的本源文化功能是向神感恩致敬,并进而引申为人神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是《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所讲的“酒以成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月 Vol.3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4──────────收稿日期:2013-07-07作者简介:郭超颖(1987-),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

-36-《仪礼·燕礼》小卿席位献疑郭超颖(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小卿席在《仪礼·燕礼》中,应继上卿以西,亦席宾左。

与《仪礼·大射仪》之席宾西不同。

差异原因在于燕礼私,尚欢;大射仪尊,辨贵贱。

孔颖达《礼记·燕义疏》对《燕礼》卿大夫席位的认识或非。

关键词:燕礼;大射仪;燕义;小卿席 中图分类号: K 2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1-0036-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10The Exploration of Xiaoqing’s Seat in The Rites-Yan LiGUO Chao-ying(Faculty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Abstract: The seat of Xiaoqing in The rites: Yan Li should be to the west of the Shangqing,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guests and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eats on the west of the guests in The Rites: Shooting Instrument . The difference lies in Yan’s personal and advocating joys; The Rites: Shooting Instrument advocates social statue and differentiat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In Kong Ying-da’s The Book of Rites Yan Yi Shu , a seat of 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 is not accurate.Key Words: Yan Li ; big shot meter; Yan Yi; the seat of Xiaoqing在《仪礼》十七篇中,有《燕礼》与《大射仪》两篇涉及到了燕饮活动时的卿大夫席位问题。

《燕礼》仅言之“卿”席与“大夫”席,《大射仪》一篇则出现了“小卿”席,且席宾西。

按郑玄《大射仪注》,其意为:《燕礼》不辨贵贱,故小卿席宾左,与《大射》席宾西异。

《礼记·燕义》篇在阐发燕礼活动的义理时,亦有言小卿席之事,且按孔颖达《疏》之见解,则小卿席于宾西,同《大射仪》。

如此,对《燕礼》之小卿席,孔氏之解与郑意相违,前代学者对此多有争论。

目前,对这方面探讨的文章尚少,今笔者不揣浅陋,拟从《礼记·燕义》经之本意、郑注互见之法、《仪礼·燕礼》与《仪礼·大射仪》之差异等方面对此问题试作粗浅探讨,仰祈方家指正。

一、小卿席在《仪礼》经中的存在情况 (一)小卿席独明言于《大射仪》《仪礼·燕礼》曰:主人洗,升,实散,献卿于西阶上。

司宫兼...卷重席...,设于宾左....,东上。

……辩献卿,主人以虚爵降,奠于篚。

射人乃升卿,卿皆升就席。

……辩献大夫....,遂荐之...,继宾以西....,东上。

[1,p76] 如此,《燕礼》经对卿大夫席位仅描述为:卿席宾左,大夫席宾西。

《仪礼·大射仪》曰:司宫设宾席于户西,南面,有加席。

卿席宾...东.,东上。

小卿宾西....,东上。

大夫继而东上......。

[1,p85] 如此,《大射仪》对卿大夫席位的描述为:卿宾东,小卿宾西,大夫继小卿以西。

对比二礼对卿大夫席位的描述,则《大射仪》有言小卿席,《燕礼》经文则只言“卿”与“大夫”,未直接言明小卿席之事。

(二)由《大射仪》小卿席看《燕礼》小卿席之存在 在《大射仪》中,对卿大夫席位的交代实则有两次,上面所列即第一次出现,是为活动开始前具馔之时,然此仅是树之于位后,非布之。

第二次出现,则是与《燕礼》经一致,即活动进行至主人献卿,主人献大夫时,正式布之。

《仪礼·大射仪》曰:主人洗觚,升实散,献卿于西阶上。

司宫兼...卷重席...,设于宾左....,东上。

…… 辩献卿。

主人以郭超颖:《仪礼•燕礼》小卿席位献疑-37-虚爵降,奠于篚。

摈者升卿,卿皆升,就席。

……辩献大夫....,遂荐之...,继宾以西....,东上。

[1,p89]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经文与《燕礼》经对卿大夫席位之描述极为相同,亦无小卿席之事。

按《大射仪》前对卿大夫席位的总体描述,其已经明确有言“小卿宾西”,然此正式布席,经则不言。

究其原因,是因燕饮活动中无单献小卿一事,即小卿或同卿一起献之,或同大夫一起献之。

如此,其或同卿一起席之,或同大夫一起席之,故经文于此不特言席小卿之事,而卿大夫席位仍如前面所述,无有差别。

且此《大射仪》小卿应与大夫一同献之,一起席之,故经言大夫“继宾以西”,此大夫中有小卿者。

《燕礼》经对卿大夫席位之交代仅为一次,且为正式布席之时,如此,其不言小卿席之事,应亦如上之原因,即小卿或与卿,或与大夫一起献之,一起席之,故不独言席小卿,而非是无有小卿席。

二、郑玄对《燕礼》小卿席的认识对《燕礼》中小卿席的认识,郑氏在《大射仪注》中予以注明,此属郑氏注经方式中的互见之法,具体可分为注文的补充和互参两种情况,此处属于前者。

注文的补充,是指此条注文在阐明此处经文的同时,亦是对彼处相关经文,但于此问题却未注之情况的补充说明。

此注文互见之法,实则是郑氏《仪礼注》最主要的注经方式之一,需要非常注意。

郑注云:“小卿,命于其君者也。

席于宾西,射礼辨贵贱也。

”[1,p85]郑氏此注,描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小卿为“命于其君者”①;其次,《大射仪》小卿席于宾西的原因——射礼辨贵贱;再次,燕礼活动亦有小卿,因燕礼不辨贵贱,故小卿亦席宾左。

由上三条即知,郑玄已经对小卿席在《燕礼》与《大射仪》中各自之问题做了清楚的解释,贾公彦明郑氏以上之意,亦于《燕礼疏》对其进行了补充阐述。

总之,在郑玄的理解中,与《大射仪》不同,小卿之席在《燕礼》中应继卿以西,亦席宾左。

三、孔颖达以来对《燕礼》小卿席的认识(一)孔颖达《燕义疏》对《燕礼》小卿席位认识 《礼记·燕义》对《仪礼·燕礼》进行了礼义阐发。

其中,《燕义》提及了燕礼活动中卿大夫席位的问题。

《礼记·燕义》曰:席。

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

[1,p462]此《燕义》经文直言小卿席之事,此不同于《仪礼·燕礼》经文者。

同时这也说明《燕义》是认同燕礼活动中有小卿之参加,而且其能直接言明小卿席之事,可能也是在贯通《燕礼》与《大射仪》经文的基础上而得的。

“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句经文,《燕义》之本意为何,我们且先不论,具体解说,将在下文阐述。

我们先看,孔颖达在疏此经文中,所反映出的他对《燕礼》席位认识的情况。

孔颖达疏文云:“席小卿次上卿”者,案《燕礼》上卿在........宾.席之东,小卿在宾席之西,隔越于宾席.................。

而云“次上卿”者,以俱南面东上遥相次耳。

“大夫次小卿”者,案《燕礼》大夫在小卿之西,故《燕礼》云...................“辩献大夫,遂荐之,继宾以西,东上”..................。

[1,p462] 由孔氏两案语可知,其观点为:《燕礼》的席位应是卿宾东,小卿宾西,大夫继小卿以西。

此与郑氏对《燕礼》卿大夫席位的描述并不相符,而明显与《大射仪》中的卿大夫席位一致。

如此,则孔氏以《燕礼》与《大射仪》席位应同,即小卿席宾西。

这样一来,对《燕礼》卿大夫席位的解释就出现了两种。

(二)后世学者的观点后世治《礼记》者,基本上沿用了孔疏之解;若是治《仪礼》者,则自直接沿袭郑氏贾疏之意。

然此诸学者对小卿席在孔颖达《燕义疏》与郑玄《燕礼注》中并不统一的问题则极少有言及者。

除此之外,又有如下三种情况。

1. 据书而取意清李光坡与清刘沅两位学者,缘二礼兼治,如是,则李氏《仪礼述注》[2,p413]、刘氏《仪礼恒解》[3,p385]则取郑氏孔疏之说,而李氏于《礼记述注》[4,p939]、刘氏于《礼记恒解》[5,p311]则沿取孔疏之说。

2. 赞同郑氏之意清郭嵩焘《礼记质疑》言:“……(宾席)户西而大夫继宾以西,明宾之亦为大夫也。

安得有小卿介乎其间?孔氏乃以(小卿)隔越宾席而云‘次上卿’,释之徒为迂曲而已。

”[6,p589]清杭世骏《续礼记集说》载有姚际恒言,姚氏主要指出孔疏两案语是借用《大射仪》,即“按《燕礼》无小卿宾西之文,乃《大射》耳故正之”[7,p759]。

清人褚寅亮《仪礼管见》,在其解说燕礼席位时,顺便附带说明了《燕义》孔疏问题,即“孔颍达《燕义》疏谓小卿在宾西者,非”[8,p407]。

清人黄以周《礼书通故》在其《燕飨礼通故》一篇,认识到了郑氏互见之法,即明《大射》与《燕礼》之异,其取郑氏意而以孔疏为误[9,p589]。

3. 赞成孔氏之意清孙希旦《礼记集解》言,“《燕礼》不言小卿之席,《大射仪》卿宾东,东上。

小卿宾西,东上。

则《燕礼》亦当然”[10,p412]。

清人盛世佐《仪礼集编》则直接以《燕礼》应同《大射仪》,而否定郑氏之论,即“宾东之席惟三卿,小卿亦在宾西。

言大夫则兼之矣。

疏云‘小卿与大卿皆在宾东,此宾西无小卿位’非”[11,p438]。

以上,便是前代学者对此问题的思考。

参考目前的有关《礼记正义》及《仪礼注疏》的整理本及相关著作,对第3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月-38-该问题的关注亦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解决小卿席在《燕礼》中之位置,不但可以更加对《燕礼》与《大射仪》的全面认识,而且对我们理解《礼记·燕义》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燕礼》小卿席之位置应取郑说(一)《礼记·燕义》对小卿席位置之认识与郑氏同 1.“大夫次小卿”之“大夫”包括宾 《礼记·燕义》曰:席。

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

此《燕义》“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句经文的叙述有其独特风格。

在《仪礼》经中,卿大夫席位都是以宾席进行定位表述的,即宾席为卿大夫席位得以确定的坐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