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 儿 教 育
都市家教 212
【摘 要】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

所以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开展游戏;以身作则;重视家庭环境;言传身教;矫正错误
一、开展游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
品质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
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幼儿
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
成一些良好的品质。

同时,
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
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
发现,给予纠正。

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
的游戏,游戏一开始,尚泽
和张刚突然争吵起来,我走
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
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
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
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
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
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
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
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尚泽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

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

”我对他
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二、以身作则,为幼
儿起到表率作用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

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

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三、重视家庭环境,促使孩子良好行
为养成
1.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蒙台梭利说:“在
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
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
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

父母具备
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
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

同事有一个正在上小班的女儿蓉蓉,有一次吃饭,她把最喜欢的番茄炒蛋拖到自己的面前,不准别人吃。

妈妈告诉她这么做很没礼貌,她索性甩掉筷子不吃了。

本以为打了胜仗的蓉蓉等着妈妈哄她吃饭,没想到妈妈不仅不理她,还把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

过了一会儿,她见没有转机,就主动跟妈妈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这时妈妈耐心地跟蓉蓉说:“这样做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很没有礼貌,别人会不喜欢!”然后重新做饭给她吃。

这“第一次”的教训不仅让蓉蓉改掉了这个毛病,从那之后,她凡事都会先让着别人。

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
3.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

当孩子有
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言传身教作幼儿生活中的引路人孩子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将终生受益。

老师和家长发现很多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马虎。

这时我们就要:注重示范作用,教师力求把字写的工整、美观,使幼儿受到
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

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老师用自己人格
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
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五、矫正错误让幼儿行为习惯不断升华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
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

总之,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老师、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713600
 陕西
省咸阳市长
武县幼儿园 史 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之我见
【摘 要】近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被深入以及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集体教学的模式已不再一统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之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园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运用。

本文拟就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涵义及其实施的意义与价值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着手,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一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意义;价值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内涵
区域活动时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对幼儿而言,它是一种看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
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
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
询问等过程中实现和生成活动。

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

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伙伴间的影响来加以渗透。

与过去那种“罐头式”的计划活动不同,它需要教师时刻“追随幼儿”,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调整活动方案,使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而更有效地去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1.拓展课程的组织形式
许多年以来幼儿园课程主要是以目标模式为导向,且主要通过单一的集体教育组织形式来落实教育任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因而在某些教师的观念中,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就成了课程的主要载体或唯一载体。

虽然集体性教育活动的有其一定的优势。

但是,在以其作为主要教育活动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如由于过分强调活动结果而把教育内容直接传递或灌输给幼儿;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每
幼儿园开展特色区域活动的运用与价值


省岷县
西城
区幼


 张美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