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典型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典型例题
单选题
1、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到:如果君主暴虐,上天就会责罚他,以一些灾害为警告,这就是“天人感应”
学说;但君主想要止其乱,“治乱”就需要用一些强制手段来维护社会的安定。
这时候就需要运用法家手段使人民都能够听从于统治阶级的领导,来更好地治理人民、国家。
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认为治理天下就是控制人民B.体现了外儒内法的基本特点
C.提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D.迎合了汉代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但他主张在“治乱”的时候运用法家手段,所以体现了外儒内法的基本特点,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外儒内法的观点,A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项。
2、战国时期,诸国将夏王朝与商王朝的故地设定为中原一带,各自论述了自己的国家如何对这些地方享有正当
的统治权。
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B.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C.宗法制度被广泛认可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
”可分析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夷夏矛盾基本解决,排除B项;宗法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 项、D项。
故选A项。
3、如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答案:A
解析:
根据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从“万语”到最后秦朝统一文字,反映出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强调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华夏认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工具,排除C项;
贵族等级体系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A项。
4、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
的下场。
下列措施直接导致商鞅个人悲剧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
C.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D.什伍连坐,刑罚严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特权,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秦孝公死后,商
鞅遭到旧贵族迫害,被“车裂”致死,B项正确;“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和“什伍连坐,刑罚严酷”并不直接损害贵族利益,排除A、C、D项,故选B项。
小提示:
5、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倡“农、虞、工、商”诸业并举;指出富家和富国并无二致,主张以商富国富家;
经商是财富积累的有效手段,并鼓励每个人要尽其所能去求富。
这反映了
A.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B.汉政府对工商业的管控
C.汉初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D.司马迁重商主义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考查汉代的经济思想。
从材料“农、虞、工、商”诸业并举主张以商富国富家并认为经商是财富积累的有效手段,且鼓励每个人要尽其所能去求富,这些反映了司马迁重商主义思想,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司马迁的主张,没
有反映商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但材料不能反映,排
除B项;汉初采取无为的政策,商业政策相对宽松,但司马迁处于汉代中期,当时汉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排除C项。
故选D项。
6、东汉王充在《论衡·谴告》中言:“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黄老之家,论说
天道,得其实也。
”说明王充
A.认同“天人感应学说”B.认为天道与人道保持一致
C.主张治国“无为而治”D.赞同黄老之学的天道言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作者认为天道如果“谴告人”就属于干涉社会运行规律的有为,和天道无为的主旨不符。
只有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才是真正的天道,由此可知作者赞同黄老之学的天道言论,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作者反
对天人感应,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天道与人道保持一致,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可知作者赞同黄老之学的
天道言论,但无法说明主张治国“无为而治”,排除C项。
故选D项。
7、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当时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
A.无为而治B.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和君主专制,这种思想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因而受到
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重视,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适合纷乱的局面,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
不适合治乱世,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也不适合诸侯争霸的时代,排除C项。
故选D项。
8、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中华文明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据此可知,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中华文明
A.起源星罗棋布与多姿多彩B.注重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
C.始终以中原和农业为中心D.坚持独立发展与自成体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华文明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
趋势”、“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可得,在不同时期中华文明注重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华文明不同地区有不同文化,且多姿多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能提现始终以
中原和农业为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的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
故选B项。
9、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
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
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周王室衰微B.诸侯的纷争C.工商业繁荣D.文明的起源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
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项;中国文明
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
故选C项。
10、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以财助丧)”。
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米)”。
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
这反映
了当时
A.分封宗法,完全崩溃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
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可以看出当时作为大宗的周天
子求助于诸侯鲁国,这说明当时天子式微,礼崩乐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子式微,不是分封宗法,渐趋崩溃,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材料没有体现井田瓦解,铁犁牛耕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强调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没有体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项。
11、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周初分封只包括王室同姓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是周朝唯一政治制度D.周王朝的分封制甚为发达
答案:D
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建立后,武王、周公、成王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因此周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D项正确;分封制下,还有异姓诸侯王,如“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排除A项;根据材料“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可知,西周中期也实行了分封制,排除B项;西周还实行了宗法制和礼乐制,排除C项。
故选D项。
12、汉文帝曾说:“道民之路,在于务本联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
吏未加务也……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田租之半。
”据此可知,汉朝统治者降低田租征收率是为了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C.减少国家流民的产生D.践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统治者降低田租征收率是为了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是民本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降低田租征收率一定程度上会较少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针对流民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没有
涉及抑商经济政策,排除D项。
故选B项。
小提示:
13、《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
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
这反映了西周
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
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反映出西周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D项正确;《诗经·大雅·生民》的创作手法是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商鞅变法之后才提出重农抑商,排除B项;敬天保民主张既要敬从天命,又要以民为本,体察民情,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14、有学者评论古代一位思想家,将皇权的基础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盘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于是“承受天命”,就界定了中国皇权的基本理论。
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
答案:C
依据材料“将皇权的基础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盘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可知,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结
合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思想,C项正确;孔子、荀子以及朱熹均没有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BD
三项。
故选C项。
15、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B.皇位世袭,传世万代
C.借助神权,助力王权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咸阳宫居中”“众星拱辰、屏藩帝都”,可以看出为了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并不是神化王权、传世万代和借助神权,排除ABC项。
故选D项。
填空题
1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家之口()
答案:韩非
解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强调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法家思想,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老子是道家人物,排除。
17、秦朝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
三公指________、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
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答案:丞相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18、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________”。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________
答案:华夏华夏认同观念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
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所以①处为华夏;②处为华夏认同观念。
19、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____人,在我国的____省。
答案:元谋云南
解析: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元谋人,在我国的云南省。
20、生平:孔子是________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答案:中国儒家学派
解析:
根据所学,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作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促使秦国富强。
在宋代,商鞅受到士人的不断议论。
北宋思想家张耒认为从短期来看,商鞅变法促使秦兵强民壮;但从长期来看,却导致下情难以上达,遂招致“民心
日离而君孤立于上”。
苏轼在《商君功罪》中指责商鞅论功行赏的措施使百姓皆追逐军功及爵禄,使秦人只“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除此之外,苏轼认为商鞅变法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以严刑峻法代替了周公、孔
子的平易近民与忠恕之道。
宋代君王认为儒家思想利于士大夫道德意识的培养。
……宋代统治者提倡以儒治国,反对商鞅的“重刑轻赏”的法治观念。
——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人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在宋代受到批评的原因。
答案:(1)看法:短期利于秦的强大;使君民离心;严刑峻法违背了儒家的仁义主张;文化专制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2)原因: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统治者以儒治国,注重道德教化;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
解析:
(1)由材料“从短期来看…促使秦兵强民壮”“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可得出短期利于秦的强大,但长期却使君民离心;由材料“百姓皆追逐军功及爵禄”“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可得出违背儒家仁义思想,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由材料“知利而不知义”等可得出功利主义色彩。
(2)由宋人在批判商鞅时都认为他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违背可知,宋代理学的发展是重要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以儒治国、重文轻武政策也是重要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答案:(1)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
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
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1)
企图:根据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
北山,东注洛……”,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是“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
韩国的安全”。
原因:根据材料一“……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等方面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
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
目的:根据材料二“……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可知,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是“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
评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等方面对秦王嬴政废逐客令这一行为进
行简要的评价。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两次颂布《分户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
子女构成的小家庭。
公元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
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父与子、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属违法行为。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革除落后的戎狄风俗,也为编定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推行《分户令》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推行《分户令》的影响。
答案:(1)春秋战国时,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铁犁牛耕开始应用推广,小农经济产生、发展;李悝变法提供了
历史借鉴;秦孝公坚决支持变法。
(2)增加了税收收入和兵役来源,实现了富国强兵;革除了落后习俗;缓解了族权与政权矛盾,有利于政权稳定;为后续编定户籍等改革创造条件。
解析:
(1)
根据材料信息“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公元前359年”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历史借鉴、统治者
支持等角度分析历史条件。
(2)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税收收入和兵役来源,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革除落后的戎狄风俗,也为编定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创造了条件。
”得出革除了落后习俗;为后续编定
户籍等改革创造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缓解了族权与政权矛盾,有利于政权稳定方面作答。
2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
孝公于是布惠……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
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
二十年,诸侯毕贺。
……(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
——引自司马迁《史记》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实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
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结合所学,概括其布局特点。
答案:变化:由弱国变为强国。
原因:商鞅变法。
特点:整齐严密;体系完整;兵种齐全。
解析:
变化:依据材料“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候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
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可以看出由弱国变为强国。
原因:依据材料“卒用鞅法……(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进行,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
增强了特点:依据材
料“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及结合秦始
皇陵兵马俑的特点可以得出整齐严密;体系完整;兵种齐全。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
虽然在宗
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
立性格,而是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秦简《封诊式》“封守”条记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
这说明秦子辈成年尤其已婚大抵是要出分另立门户的。
商鞅第二次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对于这项改革,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
”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
治色彩,族类意识淡薄。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形态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家庭形态变革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
性变为相对的独立;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
(任答3点)
(2)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可分析出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材料“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可分析出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根据材料“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
”可分析出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根据材料“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可分析出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