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_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1-11-24T01:47:31.38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9期作者:蒋良武[导读] 课堂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们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主阵地。
若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
蒋良武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新店镇小学校摘要:课堂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们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主阵地。
若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阐述,旨在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的特征。
不同知识点之间相互交错,内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性。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且思考更偏向于形象思维,若小学阶段学不好数学,则影响到他们终身的发展。
此外,从中考、高考两个“指挥棒”的影响来看,已经波及到小学教育,造成唯“考分”为风向标的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彻底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就小学高效课
堂教学进行简单分析。
一、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三要素分析
(1)严格遵循《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该《标准》属于纲领性的文件,在课程改革中具有指导性、法定性的特征。
同时,《标准》也是开展数学教学的根本依据。
以《标准》为基础,明确总目标、学段目标,并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展渐进式教育,时刻不能偏离“轨道”。
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领悟《标准》的内涵。
(2)细化数学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在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方面都体现了三维目标,即:呈现了重要的知识点,考虑了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情感和态度。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性保障措施,各教学内容还承载了各个子目标。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思考,不断挖掘各种可行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学生学情要素。
在“教学”当中“学”是主体和关键,“学”(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也受到学情因素的影响。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储备情况、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一直提倡“因材施教”,也就是差异化教学。
在设置发展目标时应保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
一旦目标太高,就容易造成难度过大而自暴自弃,反之则容易产生懈怠情绪。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他们的情感态度、学习差异、个性特点,设置分层目标。
但这种目标是动态的,要随着学生学习情况而适当调整。
2、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的原则
教学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但都应该体现出系统性的特征。
从横向角度分析,小学数学目标需要符合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检验所需。
要保证目标与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且满足行为描写与心理描写标准,“行为”即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心理”即学习是否有收获感,情绪是正向还是负向。
这里所指的知识,包括数学的原理、概念、性质,以及由此引出的计算、验算、分析、统计、调查等内容。
学生们要学会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实践等。
教师要学会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并帮助他们主动探究事物的本质。
在讲到时间单元时,可以从“宏观”到“微观”加以引导,先引出“甲子”(60年)、“一纪”(12年),然后讲解年(365天)、月(28~31天)、周(7天)、日(24小时)、时(60分)、秒等。
可以讲解一些进制问题,为什么1周是7天(七进制)?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24进制)?为什么一小时是60秒(60进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大家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他们还会主动问“二进制”、“十二进制”等等问题。
(2)主体性的原则
从“分工”上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我们一直讲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其实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只不过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占比”太高了。
新课改要求发挥各自主体意识和积极性。
就学生而言,我们要组中他们的思想自由,让他们尝试借助教师的“帮助”自主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让他们在思考、尝试过程中形成一种能力。
这种主动性的原则还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
(3)可测性的原则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做到前期预测。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测算出预期结果。
可预测性原则也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陈述出科学的目标,且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目标陈述应该具有层次性和不同类别,是若干不同词汇的恰当描述。
相关目标应该具体,且数量不宜过多、过杂,以便于可全过程检测。
(3)动态性的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动态性要根据学生成长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师应该预测教学活动效果,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与课堂生成而微调教学目标,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新目标,保证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情况相匹配,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2、设计出有效的数学练习题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种方式,包括: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等等。
以下针对有效的数学练习题进行简要分析。
在具体教学中,机械练习、强调练习等等是常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常说“刷题”的根源所在。
(1)数学练习题的基本分类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训练方式对练习题进行分类。
从内容上看,练习题包括:概念、计算、过程、应用题等。
从训练方式来看,练习题又包括:口头、书面、操作等。
无论哪种分类,练习题都应该突出基础性、提高性、拓展性等几个特性。
要围绕巩固、复习、操作、探究、思考、综合训练等几个维度设计练习题。
练习题既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更要提升他们的书面解答能力和读题能力。
可以让学生准备纠错本,将自己常见的错误记录下来,定期查阅,从而提高个人纠错能力。
(2)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原则
设计小学数学练习题要始终以《数学课程标准》作为指导。
相关练习题要体现出层次感和差异性特征,在突出基础前提下增加发展性的内容。
既要保证个体发展,又要强调全体的共同进步。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应秉承由易至难、层层推进的原则。
相关题型以课本为基础,适当增加一些自编习题。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练习册、数学试卷等多种习题资源。
案例分析:在“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练习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竖式、进位加法,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三方面。
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协作能力、自我检查能力的培养。
相关练习题可以划分为三类,即:第一,“小会计”。
该类题强调计算的准确性,能够借助“小会计”计算相关习题,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助理会计”、“会计”、“会计师”;第二,“小医生”。
该类题强调学生耐心细致。
在特定背景下,教师设计一些需要竖式计算的习题,让学生“问诊”并针对错误进行纠正。
根据完成情况设定“医生”、“医师”等。
第三,“小老师”。
让学生“结对子”,并给对方出竖式计算习题,结合出题和解答情况设定“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
通过此类表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类问题可以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化问题,如:班级统一采购、家庭日常开支、某一次超市购物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率的方法较多。
在实施过程中不得背离《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同时,我们要先从学生入手,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情况。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保证层次性与针对性,让每位学生都有“落足点”和发展“空间”。
通过循序渐进的推进,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带着数学思维去审视习题和日常生活现象。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物质条件、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摸索创新中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晓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用策略探析[J].学周刊A版,2020, 012(012):34-35.
[2]葛苏芳.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19(57).
[3]严继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下半月),2019, 000(01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