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汉俄数字用语的文化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英\汉\俄数字用语的文化认知
作者:陈艳玲贯丽丽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第07期
摘要:人类对于数字用语的文化认知概念来自于大自然,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探索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及总结。
在英、汉、俄三种语言中, 数字作为计算功能的意义是一致的。
但由于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数字, 英、汉、俄有着不同的联想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并由此而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数字文化。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方面的影响来阐述英、汉、俄数字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数字;认知;差异
Abstract: Cultural cognition of number is from nature. It is the exploration, observation and conclusion from the object world by human beings. Numbers are the same in the calculation in English, Chinese and Russian,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culture caused by the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so as to generate their own numeral cultures. The article emphasize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gnition of number between English, Chinese and Russian on the aspects of their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Key Words: number cultural cognition difference
数字是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记录历史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
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积淀着丰厚的文化信息和内涵。
人们在使用数字的过程中也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认知。
数字的不同文化色彩正是英、汉、俄民族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了解英、汉、俄语言在数字运用上的文化差异并分析这些数字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于促进英、汉、俄文化更好地相互交流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宗教信仰对英、汉、俄数字用语的影响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讲,宗教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
过去,在一些国家中,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
英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数字“3”在英、汉、俄三个民族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语国家数字“3”与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希腊人偏爱数字三和三的倍数。
汉语中,“3”也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数字,除表示数量三外,还往往表示许多、很多、极多,甚至还具有限度、极端或极少的意义,如“事不过三”,“三生有幸”等。
“3”也是尊贵而成功之数,我国的先哲们认为数成于三,万物也始于三,《史记》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俄罗斯人相信单数体现信念,对数字“3”更
是偏爱有加。
古代俄罗斯民间文学中就有“大地是由三条大鲸背着”的传说;“三”象征上帝三位一体,因此东正教徒们划十字时都用三个手指。
英、俄两个民族最忌讳的数字当属“13”,这主要来源于基督教文化,相传与基督蒙难这个不幸事件有关,据《圣经》记载,耶稣和其十二个弟子共进晚餐时, 犹大为了三十块银币将耶稣出卖。
耶稣于十三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因此对十三产生了恐惧和禁忌。
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想方设法避开“13”。
在俄罗斯,“13”称为“鬼数”,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如果十三号再遇上星期五,情形会更遭,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人不喜欢住在宾馆的十三号房间,不邀请朋友十三号去作客,不在“十三”号举行婚礼的原因。
而在中国却没有对数字“十三”的禁忌。
在英语国家中,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数字“7”是一个代表神圣和吉祥的数字,人们对它倍加推崇。
《圣经》上记载,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祷文共有七部分。
因而,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
如: 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 、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体善事) 、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
“7”在汉语中是一个受忌讳的数字。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7”常与丧事有关。
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
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
二、民族心理对英、汉、俄数字用语的影响
(一)数字的谐义象征
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来自文化传承塑造而形成的心理素质和特点,由于不同民族对数字的心理认知不同,对数字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英语国家对“8”是情有独钟,其谐义象征是褒义的。
从形状上看,“8”是由两个“O”组成的,它象征着稳定、友谊、和谐和完备,而横写的“8”与数学中表示无穷的符号“ ∞”相似。
因此,数字“8”又暗示着成功、幸福和满足。
在俄罗斯“8”被视为再生的象征;“8”的形状特点使人们联想起形状像交叉的蛇的魔杖,而这两条交叉的蛇又象征两种对立力量之间的一种平衡,象征精神力量和自然力量具有同等价值;由于“8”的形状特点,人们一方面联想起天体永恒的螺旋状运动,另一方面又将其看作无穷的象征。
由于“8”具有上面提到的再生象征意义,在中世纪它曾象征圣水洗礼;在中世纪神秘宇宙的演化中,数字“8”正好与天空中已确定的星体的数量相符合。
(二)数字的谐音象征
谐音文化是很有趣的一种文化,来源于人们趋利避凶的愿望。
汉语由于特殊的发音和构词结构,使之拥有着极其丰富的谐音文化,其中以数字体现得最为充分、全面和淋漓尽致。
在英语国家中“6”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六为大凶数或野兽数。
如“666”,在基督文化中是
撒旦的同义词。
英语中的一些习语所表达的意思都与中国文化中的“6”的美好意义相反,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six penny (不值钱) 等。
在中国文化中“8”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其发音与“发”谐音,数字“8”已成为中国人最青睐的大吉数。
至今带有“8”的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码尤其受欢迎。
若是带有“18”(谐音“要发”) 、“168”(谐音“一路发”) 、“518”(谐音“我要发”) 、“888”(谐音“发发发”)之类的号码,人们不惜花重金去购买。
(三)单数与双数的文化内涵
英语国家的人视偶数为不吉祥,奇数为大吉(十三除外) 。
他们认为偶数隐含分裂,兆示灾难而单数体现信念。
因此,在表示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1”,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十分感谢,万分感激,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a thousand and one way to help(许多的方法)。
受宗教的影响,西方社会认为奇数“three”,“seven”等都是完美和谐的数字。
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
根据阴阳二元论,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崇尚偶数,以偶为美,以双为吉的审美传统。
日常生活中追求好事成双, 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以及作为文字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对仗、对称等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的情有独钟。
由此可以看出,英汉两个民族对数字的偏好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俄罗斯文化中人们对奇数的偏爱与英语国家相同,送妇女鲜花,枝数一定要奇数,送一枝也绝无“寒碜”之嫌,而偶数却被认为是冥数,只有在祭悼亡人时才用。
三、结语
综观人类历史,数字早于语言文字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初特征和代表,对数字的崇拜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共同特点。
数字是人类文明多元化自主发展的一种体现,在全球一体化和数字信息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求英、汉、俄数字用语的文化渊源,分析、对比、研究它们的文化差异,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分析,阐释数字的文化内涵,探讨它们的民族文化渊源,在对比中发现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兵.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
[2] 黄苹. 英汉数字差异的文化意蕴及其对比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
[3] 胡国强. 试论东西方数字文化差异的成因[J ]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
[4] 胡文仲,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江义勇. 英汉语言中数字运用的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2;
[6] 罗选民. 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7] 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8] 杨海庆. 东西方数字文化观比较[ J ]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1;
[9] 殷莉,韩晓玲. 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10] 张安德,杨元刚. 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11] 赵敏善.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6;
[12] 曾剑平. 从词语看汉英民族的思维差异[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