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青铜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青铜器教案
【篇一:高一年级美术欣赏教案第三讲青铜器】
第三课青铜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
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
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
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
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在
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
史家把奴隶制时代
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
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
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
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
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
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
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
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
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
谓青铜礼器——鼎。
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
耳三部分组成。
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鼎是
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
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
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司
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
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
后来消息走漏,
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
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
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
央博物院筹备处。
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
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
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
朴素、典雅之美。
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
青铜
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如,
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
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
经检测每件编钟不
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
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
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
的乐器。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而逐步取代了青
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小结
【篇二:美术教案 (2)】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
赏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习
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课件制作习
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三课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ppt课件背景图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
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人面鱼面纹盘彩陶船型壶鸟纹彩陶盆
鹳新概念英语鸟石斧彩陶翁舞蹈纹盘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冰裂纹开片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四课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
课件模板下
载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
如
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
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三峡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
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
欣赏《龙虎尊》
《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
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
变得奇巧富丽。
欣赏《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
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
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
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第五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有个高二
数学试卷分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
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中有较多专业的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
象讲述。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紫禁城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吗?
(9999.5间)
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皇帝、皇后)个别也有绿的,
(嫔pin妃)为什么?
一、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毕业论文大纲格式术(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
建筑体系。
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
清两代的皇宫。
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
的古建筑群。
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
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
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
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初中英语学案(板书)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
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
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
【篇三:第三讲青铜器-教学教案】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
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
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
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主
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
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
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
主要艺术特征。
(出示课题)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
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
青铜工艺。
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
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
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
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
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
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
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
国时最多。
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
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
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
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从艺术欣赏的角
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
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
鼎是古代
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
腹可以盛物,
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
的维护上。
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
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
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
中原、三足鼎立”)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
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
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
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
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
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
政府。
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
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
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
用品。
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
理解。
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
经检测每
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
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
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
12个半音的乐器。
(录象:曾侯乙编钟)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
从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
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