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历史初二上学期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广西南宁市历史初二上学期模拟试题及解答参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A
解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

汉朝、唐朝和元朝都是在此之后的朝代。

因此,正确答案是A、秦朝。

2、以下哪位思想家被称为“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答案:D
解析: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百家争鸣”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因此,正确答案是D、墨子。

3、下列事件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B. 卢沟桥事变
【解析】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其他选项中,九·一八事变(1931年)是局部抗战的开端;西安事变(1936年)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八·一三事变(1937年)发生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是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A.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B. 山东抗日根据地
C. 苏南抗日根据地
D. 陕甘宁边区
【答案】A.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解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它成立于1937年,由山西、察哈尔(今分属河北、内蒙古)、河北三省的一部分组成。

其余选项中,山东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等也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但成立时间稍晚;陕甘宁边区虽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更早建立,并且其主要职能在于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革命的大后方。

5、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千古一帝”?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答案:A
解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他开创了秦朝,因此被誉为“千古一帝”。

选项B、C、D中的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但并没有这样的称号。

6、以下哪项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朝统一六国
C. 汉朝建立
D. 隋朝统一
答案:B
解析: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开始,秦始皇通过统一战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选项A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选项C的汉朝建立和选项D的隋朝统一虽然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它们发生在秦朝之后,不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

7、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
【答案】A. 鸦片战争
【解析】中国近代史一般认为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模式,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开始。

8、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袁世凯
【答案】C. 孙中山
【解析】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领导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理念。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而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并非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9、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火药虽然在军事上有重要应用,但并不属于四大发明之一,因此正确答案是D。

10、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因此正确答案是C。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 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
C.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
D. 建设新式海陆军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主要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并派遣了留学生赴欧美学习科学技术。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则是后来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

1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关系是?
A. 完全独立,互不干涉
B. 相互支持,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C. 相互竞争,争夺抗日领导权
D. 国民党指挥共产党军队作战
答案:B
解析: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虽然两党在战略战术上存在分歧,但是总体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以下是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描述:
在我国古代,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将国家领土分封给诸侯,以巩固中央政权。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

然而,秦朝的暴政和徭役使得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周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2、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军事家?
3、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

这一制度的作用是巩固了中央政权,使国家领土得到有效管理。

2、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孙武、孙膑、白起等著名的军事家。

3、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和徭役使得民不聊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第二题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

(1)“退避三舍”出自《左传》,讲述了晋文公为了报答当年流亡时曾受到楚成王款待的恩情,在与楚国交战时主动退让三舍,体现了晋文公的仁义。

(2)“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下令焚烧除法律、农业、医药、占卜、种植以外的书籍,并坑杀了一批儒生。

(3)“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称谓,当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步加强。

(4)“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末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余人,导致北宋灭亡。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述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原因是为了报答当年流亡时楚成王的恩情。

这一举措体现了晋文公的仁义,也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意义在于巩固了晋国的地位,赢得了民心,为晋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目的及其影响。

答案: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目的在于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

这一政策的影响是消极的,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对后世造成了不良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称谓,这一时期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步加强。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减轻赋税、整顿军队等,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

第三题
阅读材料: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在史学上有很高的地位,不仅因为它的史料丰富,而且因为它的文学价值也极高。

1、阅读材料,请简要概括《史记》的主要特点。

(2分)
答案:《史记》的主要特点有:纪传体通史,史料丰富,文学价值高。

2、请列举《史记》中你所熟悉的两位历史人物,并简要说明他们的历史地位。

(4分)
答案:例如,孔子和秦始皇。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史记》对后世历史研究的意义。

(4分)
答案:《史记》对后世历史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2)创立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方法,对后世史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4)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题
阅读材料: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从以小农经济为主转变为以大规模农业生产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土地私有制逐渐演变为集体所有制。

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变化的相关内容。

(1)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及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逐渐从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2)到了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对土地拥有一定的所有权。

(3)唐朝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

(4)北宋时期,政府实行“两税法”,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5)南宋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演变为集体所有制,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在春秋战国时期,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从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2、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有何影响?
答案: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对土地拥有一定的所有权。

3、唐朝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唐朝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

这一现象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