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
减灾防灾的涵义
——————情景导入先思考———————
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
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 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
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
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
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
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 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 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思考探究:(1)我国“三北”防护林防御的主要是什么自然灾害?
提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
提示:工程措施。
——————基础知识要记牢———————
1.减灾防灾的概念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并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2.减灾防灾的核心
在于减,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3.实现条件
(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观念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意义
(1)减灾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2)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3)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原则
(1)减灾防灾工作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2)注意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重点难点掌握好———————
减灾防灾为什么以“减”为核心
强调“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因为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异常变化的结果,如台风过境、地震发生和火山喷发时造成的灾害。
这些灾害是人类无法拒绝的,但通过预防措施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规范人类的活动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
再者,减少损失,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减灾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同时,减灾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以说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而不是“杜绝灾害”。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世纪最后十年的“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战略”活动,倡导科学的减灾观,有利于指导科学减灾防灾,据此回答1~2题。
1.“国际减灾战略”倡导的科学减灾观念是( )
①减少灾害②战胜灾害③杜绝灾害④减轻灾害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关于国际减灾精神的叙述正确是( )
A.防灾意识是核心B.灾后救援是核心
C.国际合作是途径D.灾后救援是重点
解析:1.C 2.C 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国际合作是减灾的重要途径。
3.减灾防灾的核心是“减”,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减灾是一种理想化的理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B.只要科学技术提高了,我们就可以避免、杜绝各种自然灾害
C.准确预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减灾防灾的关键
D.减灾防灾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解析:选D 只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的观念不断进步,人们就可以预防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不可能杜绝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准确预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不可能的。
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个人行为和国际努力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4月,中国南方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风雹等灾害,截止到4月18日,已导致湖南省6人死亡,73.4万人受灾。
大风冰雹造成1 336间房屋倒塌。
思考探究:当你遭遇洪灾时,应怎么办?
提示:若能逃脱:应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若不能逃脱:应借助木制家具、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社会行动
(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
(2)实施减灾工程。
(3)制定减灾规划,健全灾害管理的法规。
(4)开展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5)加强国际合作。
2.个人行为
(1)原则:拯救生命优先。
(2)保持健康的心态:镇静;有团队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
(3)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3.国际减灾十年
(1)时间:1990~2000年。
(2)目的: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重点:针对地震、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4)意义:培育了一种灾害预防文化,提高了减灾在政治中的地位。
4.国际减灾战略
(1)提高公众对灾害危险性的认识。
(2)政府对减轻灾害损害做出承诺。
(3)在减灾实施活动中确保公众的参与。
(4)加强社区减灾网络建设。
——————重点难点掌握好———————
应对主要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能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所示:
2.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正确方法
(1)发生时间: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注意地区:暴雨过后的山区、半山区的村庄。
(3)自救措施:
①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1)防洪准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洪准备,以起到有备无患、增加生存机会的作用。
(2)洪水应急:洪水应急应抓住高处、坚固、漂浮物。
(3)洪水中的救助:洪水中的救助,应抓住游泳、科学地控水、人工呼吸等重点,以互救为主。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叙述属于减灾防灾中社会行动的是( )
①实施减灾工程②加强自救、互救的训练③提高全民减灾意识④灾难降临时保持健康的心态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要注意区别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
社会行动是政府领导做的工作,而不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个人在灾难中应该怎样做。
2.灾难降临时非常有效的减灾行为是( )
A.自救和互救B.保持健康的心态
C.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D.普及减灾科学知识
解析:选A 当灾难降临时,自救和互救是非常有效的减灾行为,平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个人在灾难中应注意什么重要问题?
(2)根据图示内容说出在火灾中应怎样逃生?
解析:本题以插图的形式考查了个人应对灾难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在火灾中逃生的主要手段,解题时注意从图中分析相关逃生手段和注意问题。
答案:(1)①遵循拯救生命优先的原则;②保持健康的心态;③科学地开展自救和互救行动。
(2)①勿乘电梯,走安全门;②湿被蒙头;③发出求救信号。
4.(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2)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解析:第(1)题,由地面气压场分布图可知,成都南部为低压,先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即为成都的风向,成都北为高压,且等压线较密集,说明成都北侧的冷空气势力强,且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冷锋过境能带来大风、降温、暴雨天气。
第(2)题,四川盆地边缘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滑坡、泥石流的自救要点:①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②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③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的两边跑;④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⑤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道弯曲、支流汇合处扎营。
答案:(1)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2)滑坡、泥石流。
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
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教材问题提示]
P76活动提示 1.不正确。
过分夸大自然的威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宿命论的表现。
2.不正确。
减灾防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减灾防灾工程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
3.不正确。
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非常复杂,要尊重事实,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4.不正确。
同第3题。
5.不正确。
灾难救助中,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更要关心他人的生命、财产。
6.不正确。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7.不正确。
要尊重事实,不能心存侥幸。
8.不正确。
面对自然灾害不该畏惧、逃避,而是应该积极应对。
9.不正确。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防灾工程只能减轻、减少灾情,而不能“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10.正确。
灾前措施是减灾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
一、选择题
(北京高考)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B.洪涝
C.旱灾D.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人口外迁④房屋加固⑤组建志愿者队伍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紧急救援强度在短期内突然升高、迅速降低甚至停止这
一特点,说明此类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
洪涝最符合此特点。
第2题,完善城市功能区划能降低灾害损失,如生产危险品的工业应远离居民区布局;房屋加固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降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降低救灾活动强度;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紧急救援工作的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能提高居民的自救和他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
故选项D正确。
2016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
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
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
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4.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解析:3.A 4.C 第3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
第4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垂直于山沟向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泥石流。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②预备钢制家具③听汛期天气预报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⑤学会游泳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6.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
A.登上大树B.爬到电线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D.尽量跑到高坡上
7.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解析:5.B 6.B 7.D 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爬到电线杆上,可能导致触电;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二、综合题
8.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
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
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
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
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
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
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
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
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
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9.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监测显示,2016年5月25日至29日,安徽南部有184个乡镇雨量超过100 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休宁徽州高速公路站,为206.3 mm。
其中,旌德县于28日上午遭强降雨侵袭,8~9时的小时降雨量达34.9 mm,全天累积降雨量为121.5 mm,达到大暴雨量级。
境内徽水河等主要干支流水位上涨迅速,造成洪水泛滥。
损失巨大。
(1)当遭遇突发洪水时,个人应怎样做才能获得逃生的机会?
(2)在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个人和家庭,应如何做好防洪准备?
解析: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下游,针对洪水灾害,灾中逃生要尽量逃向高处,灾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学习游泳、划船等基本技能,准备应急物资等,并以保护生命安全为核心。
答案:(1)不能惊慌失措,而应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顶部、大树、山丘或高坡等。
(2)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