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比标准与提升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比标准与提升对策分析作者:阮彩昆
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从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比标准、影响因素和改进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我国配电事业的发展提供粗浅的意见。
关键词: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比标准
配电系统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用电,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供电企业通常利用“三率”来衡量配电网设备的利用率,这种评比标准是否准确,从结果来看,我们国家当前电网设备利用率整体偏低,如果能有效的提升配电网设备利用率,不仅能大幅的节约电网的投资,而且能更高效的进行配电工作,因此,开展配电网设备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比标准
针对设备利用率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其他行业,电网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今,通常用负载率来评判配电网的设备利用率。
但随着对电网方面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准确的评估方法:影响配电网设备利用率的因素有负载率和网络供电能力。
有学者提出,“设备的极限负载能力利用率的最佳水平可以由设备最佳负载能力来描述。
即设备最佳负载能力的定义是主要指考虑一定的安全可靠原则、网络结构、负荷特性及其发展条件下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这个是从电网规划的层面来衡量的,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没有明确界定设备负载率和利用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没有具体的量化提升措施。
电网设备最佳负载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负荷特性、电网为负荷发展所留有的裕度、以及电网所满足的安全准则,这三者为独立的因素,互不干扰,可针对不同因素的影响去研究设备利用率。
但是,要注意的是从实际的结果分析来看,设备最佳负载能力小于设备极限负载能力。
二、影晌配电网设备利用率的因素
影响配电网设备利用率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供电可靠性、接线方式、负荷发展的不确定性、配电网络水平等因素。
(一)供电可靠性
有关部门在进行电网的前期规划和安排时,首先应该确保电网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
而现实中,为了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常常需要预留合理的备用空间,但是备用空间留多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留的过多就会出现电网设备负载相对较低的问题。
“如线路N-1过载能力标准为线
路额定值的1.2倍还是1.0倍,对设备效率的影响很大。
如果不能充分发掘电网设备的极限运行能力,电网的整体利用效率将会下降。
”
(二)接线方式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呈现出来的电网的发展情况和负荷的特点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接线方式也不尽相同,多分段多联络的接线方式能有效的提升线路的利用率,主变的利用率会随着变电站的站内主变台数量的增加而提升。
接线还有专线接入,但主线接入有自己的不足,比如阶段性投产容量有限、短期装接容量偏低的问题。
原负荷迁出的专线间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占用的问题。
(三)负荷发展的不确定性
电网的规划一般是具有适度的超前性,所以电力的发展会优先于经济发展,近年受经济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原本打算引入当地的投资项目和企业临时自行取消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被取消,此外,还有一些项目进程比较缓慢,导致电力设施前期的规划不能与现实情况一致,会有所出人,电力设施如期投资后,导致负荷增长不能有效的跟进。
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也会导致负荷发展的不确定性。
由于报装容量与实际负载情况的差异,经常存在很多“报大用小”的现象,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商业负荷的情况差异较大。
三、提升配电网设备利用率的对策
影响配电网设备利用率的原因众多,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同的层面去提升配电网设备利用率。
(一)提前合理规划,优化网络接线
在项目前期规划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设备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电力供应情况。
加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获取到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以及大规模的项目信息,提前向政府部门报备,建立畅通的用电需求信息交流方式。
临时性的重要电力用户,可为其提供专用线路,在特殊用电期结束后改成公用线路。
在负荷中心变电站合理增加变压器台数,以解决变电站中压出线间隔紧张、周边的中压线路与配电变压器不正常负载等问题。
(二)充分利用设备容量,优化设备利用效率
要加强资源的整合,对一些负载不高但间隔资源紧张的变电站进行试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理分析其实际情况,形成有可实施性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进行回顾和总结,为其他地区的电网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充分的利用设备容量。
推广“专线转公线”的机制,对于负荷迁出导致负载低的那些专线,与用户友好协商把专线改成公线,优化设备的利用效率,防止浪费。
(三)研究负荷特性,减少负荷发展的影响
研究不同地区的负荷特性研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的负荷特性都有不同的特点,多方面的研究其数据和资料,总结出适用于当地的优化方案,解决用户“报大用小”的问题。
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集“结合当地相邻设备的运行情况与地区用电分布情况,充分利用相邻负载相对较低的设备,优先考虑现有设备的负荷转供或负荷割接调整,同时缓解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提高电力设施用地与通道审批效率、配电网负荷率,“合理介人分布式电源,开展微电网建设和智能用电交互管理,促进分时/实时电价的实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削峰填谷。
”
(四)优化运行管理,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网也应该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电子设备来推动电网体系的革新和升级,建立消费者和电网管理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加强配电网联络水平,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从而建立信息化、数字化的通信平台。
四、结语
配电网设备数量大,所以其利用率也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本文针对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从影响设备利用率的3个因素和提升设备利用率的4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提升配电网设备的利用率,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杨卫红,王成山,等.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价标准与提升措施[J].电网技术,2014,38(2):41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