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史的意义及怎样学好科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科学发展史的意义及怎样学好科学发展史科学发展史的内容
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必须吸收国际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丰富成果,需要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深沉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当代的科学技术史已不再局限于描述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如各种各样的学科史)以及为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树碑立传这样一些传统的历史体裁,而是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与技术特性,从而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进人类文化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往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政策等密切相关,因而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科学技术史学者的重视。

对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探讨,受到了国际科学技术世界的重视,出现了许多重视成果。

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还很封闭,亟待吸取相关研究的经验。

近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史领域内借鉴哲学、人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科技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和交叉,形成了科学技术史领域内的多种研究取向和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和视野。

科学技术史领域的这种变化,既有其学科发展的内在理路,更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问题在科技史领域的反映。

在科学技术主导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但是科技发展所引起的诸如生态环境问题和伦理困境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这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技术的特性和本质以及科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史也是其相关学科如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的基础。

因此,科学技术史,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工作,不仅仅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内部需要,也是以科学技术史为中心的相关学科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

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

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

”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
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

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

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科学发展史的意义及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在创造的历史茫然无知。

”西方哲人的这句名言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至今仍然处于追赶先进的路途上。

因此,对于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觉得乏善可陈,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甚至刻意编造。

近代与古代的强烈对比,尤以科学技术史为特出,加之一段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使人们讳言近现代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仍隐身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

近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过程。

从19世纪中叶自强运动中开始的“师夷之长技”和“求强求富”,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显著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厦中,中国人的贡献还相当有限,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和借鉴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力求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机制,总结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致力于解决眼前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时候,却很少系统地探讨和总
结我们一二百年来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缺乏应有的认识。

结果,我们不仅不易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反而可能重复旧的失当的政策和举措。

因此,在面临重任和挑战的今天,系统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是学术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习科技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对科学技术预测的启示作用
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人类事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由于人类智力进化,人们倾向于在行动之前就预测结果。

过去,科学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现在,却发展成“科学-技术-生产”这样一种趋势。

那么,通过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中找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就对人们的科学技术预测有启示的作用。

二、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
通过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过程的研究,能够把握住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这对一个国家在宏观上如何安排科研力量,对研究者个人如何选题,都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赵红州同志通过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而提出了“当采学科”的概念,给人以不小的启发。

三、对分工过细的弥补作用
当代学科分化现象很明显,问题研究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但“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就十分突出。

正如西德前总统施密特所说,如今的专家们每人都着力于本学科领域的一个点,好比挖了个洞,越挖越深,可是别人的洞里有些什么,他(她)几乎一点也不知道。

通过学习科技发展史,多少可以弥补一些这方面的缺陷,对开阔思路很有好处。

四、使人们看见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
科学技术史并不是成功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光荣史,里面有大量的失败、屈辱和不光彩的东西。

也并不是“天才+勤奋”必定导致成功,机遇的作用不可忽视。

认识清楚了科学技术的真面目,才可能避免将好的事物推向自己的反面的可悲结局。

怎样学好科学发展史?
关于学习科学史的方法,我觉得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

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不能囿于一些既有的正统的观点和结论,这样永远发现不了新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口号还是有道理的。

不能拿既定的框框去套历史,结论在先,再选取有利的史实来例证结论。

二、要注意应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如统计的方法)。

比如,普赖斯通过统计的方法才发现了文献指数增长规律。

三、要有历史的观点。

应重视材料的翔实可靠。

要把人物、观点等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不能以今人之是非评价古人。

例如,燃素说、预成论等这样一些今天看来是不科学的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深刻的原因的,有些甚至是合理的。

四、最好能深入研究。

比如,研究一个重要科学家,研读他的全部著作(包括通信、日记等等),同代人对他的评价,把握住他的思想发展脉络。

当然,要有可能获得所有这些资料才行。

这样的深入一些的研究,常常比包罗万象的通论更有价值。

光电信息工程王亚中050311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