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托里县卓勒德巴依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托里县卓勒德巴依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卓勒德巴依金矿受达尔布特大断裂旁侧的次级压性断裂拉巴断裂控制,走
向以北西西为主,次为北西和北东向。
金矿化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电气石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本文研究总结卓勒德巴依金矿成矿地质特征,认为卓勒德巴依金矿成因为浅成低温热液与破碎蚀变叠加类型,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提出本区金矿找矿方向。
标签:卓勒德巴依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新疆托里
1区域地质特征
卓勒德巴依金矿区处于玛依勒早古生代沟弧带[1]内,区域上属于西准噶尔铬、金成矿带和阿拉套钨、钼、锡、金成矿带的结合部位,主要金属矿有铬铁矿、金、铜矿,非金属矿有蛇纹岩、滑石等。
出露地层以古生界的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为主。
区域属于构造边缘活动带,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各地层遭受构造活动和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的改造,矿体的分布与达尔布特大断裂有关,该断裂在区域上控制了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浆岩和矿产的产出部位,多呈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条带状、透镜状断块状。
岩石普遍遭受区域性浅变质作用,发生片理化和千枚岩化。
2矿区地质特征
2.1矿区地层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较为单一,主要为志留系中上统马依勒上亚组(S2+3mb),地层走向NW-SE,倾向北部为NE,南部为SW。
在测区范围内以破碎背斜面貌特征为主,岩性主要为灰绿色凝灰巖、凝灰质粉砂岩,浅灰色薄层状粉砂岩夹灰白色条带状硅质板岩、钙质板岩,浅灰绿色凝灰质板岩,片理化凝灰岩,凝灰质砾岩,钙质粉砂岩等。
该组岩石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构造变质作用及热液蚀变,其东界与包古图组(C1b)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南界与超镁铁质岩接触。
2.2矿区构造
矿区为区域阿拉套复背斜[2]的一部分,总体构造线为北西向或近东西向,褶皱、断裂较为发育,褶皱已受后期断裂破坏,仅局部残留,多显示为小型的背斜。
矿区断裂主要受区域性的拉巴大断裂控制,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与区域构造一致)。
根据前期普查工作成果,矿区由南向北分布有6条较大的断裂,其中F1断裂为金矿体的主要控矿和导矿构造,控制了Ⅰ号金矿体的展布,其主要特征如下:
F1断裂分布于测区西南角部,走向275°-285°,倾向北东,倾角60°-70°左右,宽2-30m左右,走向上延长大于1.5km,为一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前期表现为压扭性,后期表现为张扭性。
断裂带内糜棱岩发育,局部可见岩性为橄榄岩和辉长岩的大构造透镜体,局部地段发育构造角砾岩。
断裂带内岩石强片理化、破碎,蚀变较强,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局部地段可见少量孔雀石化。
F1断裂旁侧派生的走向北东和北西的低序次张性断裂为容矿构造,可见构造角砾岩充填其中,具金矿化,局部为金矿体。
2.3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均有出露,东部边缘分布华力西期中细粒闪长岩(γδ42b)。
呈岩株、岩脉产出,形状呈椭圆形。
超镁铁质岩(Σ42a)分布于西南部三格路一带,呈北西向条带状、串珠状产出,主要岩性为橄榄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石岩、辉长岩等超、基性岩类,与铜矿、铬铁矿关系较为密切。
中、北部岩浆岩则以小岩株、岩脉状产出。
主要有斜长花岗岩、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等。
斜长花岗岩与金矿关系密切。
区内侵入岩均属华力西中期,其形成时间为闪长岩、辉长岩最早,超基性岩次之,花岗岩类最晚。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Ⅰ号金矿体位于矿区的南西角,赋存在F1断裂带中,走向275°-290°,倾向北东,倾角60°-75°,矿化体呈脉状、透镜状、沿走向有膨大收缩、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特征,地表断续出露长约700m,单脉宽0.5-4.5m,根据地表探槽揭露情况,由西到东共圈定了三条金矿脉。
Ⅰ—①号金矿脉分布在矿体的西段,地表形态呈透镜状,地表出露长约100m,宽0.5-4.5m,矿脉走向310°-320°,倾角70°。
地表探槽揭露金品位0.45-1.98×10-6,平均品位1.35×10-6。
Ⅰ—②号金矿脉分布在矿体的中段,地表形态为分枝复合脉状,地表出露长约60m,宽1-2m,矿脉走向285°-300°,倾角70°-80°。
地表探槽揭露见两层矿,厚度分别为1.0m和1.8m,平均品位分别为5.47×10-6和1.62×10-6。
Ⅰ—③号金矿脉分布在矿体的东段,矿脉形态为分枝复合脉状,地表出露长约200m,宽0.9-3.0m,在地表分枝复合现象明显,深部为脉状。
走向265°-280°,倾角60°-80°。
地表探槽揭露见三层金矿脉,厚度分别为0.9m、1.4m和3.0m,平均品位分别为1.18×10-6、1.31×10-6和1.74×10-6。
深部ZK1201钻孔控制到两
层金矿脉,厚度分别为1.96m和2.40m,平均品位分别为1.26×10-6和1.68×10-6(见图2)。
3.2围岩蚀变及矿化
远矿围岩蚀变主要为青磐岩化,呈面型分布,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岩化,呈线型展布迭加面型蚀变之上,金矿化主要赋存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岩化迭加在一起的破碎角砾岩中。
硅化有两期以上,早期硅化为隐晶—微晶状石英集合体,少数呈乳白色石英脉出现,以交代为主,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
晚期硅化呈网细脉状石英脉沿裂隙充填,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黄铁矿化有两期,早期黄铁矿呈半形粒状、浸染状分布,晚期黄铁矿呈微细粒状—粉末状,浸染状分布,沿裂隙充填呈团包状、细脉状,常与后期硅化相伴出现,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碳酸岩化为后期蚀变,主要为方解石细脉,常穿插晚期石英脉,是低温热液活动的指示矿物,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
3.3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组合。
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金属矿物除金外,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和黄钾铁矾。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和长石。
(2)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晶粒状结构、压碎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假像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交错状构造、微细浸染状构造等。
(3)金的赋存状态。
根据邻近矿区地质资料,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其次是自然金。
银金矿呈金黄色至浅黄色,不规则粒状、棒状、片关、树状等形态产出,粒度多小于0.1mm。
常与黄铁矿一起构成连晶,或被包裹在黄铁矿中形成包裹金。
3.4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根据矿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及赋矿岩石成分等因素,矿石主要划分为:角砾状、土状、网脉状和致密块状矿石。
矿石工业类型:根据矿石的工业类型划分,矿石最主要的工业类型为自然金-黄铁矿-石英型和破碎蚀变岩型。
4控矿因素分析
4.1斷裂构造控矿
(1)区域达尔布特大断裂[3]及拉巴大断裂是主要的控岩和控矿构造和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属导矿构造;
(2)矿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破碎带严格控制了矿化带、金矿体和中基性脉岩的规模、形态及产状变化,是矿液聚集、沉淀的场所,为本区主要的容矿构造。
4.2热液蚀变对金矿化的控制
金矿化受构造破碎热液蚀变控制,热液蚀变具有分带性,表现为由构造断裂破碎蚀变带中心向外呈现一定的分带现象,依次是硅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
金矿化主要分布在硅化带和黄铁绢英岩化带内,金矿化与蚀变的强度和范围有关,金矿体分布在矿化蚀变带内,外带-青磐岩化带只存在少量弱的金矿化。
5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5.1成因分析
由于本区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复杂,成矿受地层层位和构造破碎蚀变、中基性岩脉、热液蚀变控制。
根据区内金成矿特征并结合一些典型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其成矿方式、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分析,志留纪的火山沉积为金成矿提供了矿源,后期的北西向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和中基性岩脉侵入,为金的活化迁移及沉淀提供了热流体动力条件,成矿于北西向构造蚀变岩带内。
金成矿属浅成低温热液-构造破碎蚀变岩型。
5.2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1)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断裂集中或交汇地段,联合控制以及多期次构造活动产生的次级断裂、裂隙,直接制约着区内含矿热液活动及其成矿富集作用,往往是金矿发育的部位。
(2)基性-超基性岩发育的地段,岩相分异程度较好,岩相边缘或外带的地段。
(3)硅化、绢云母化、黄(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电气石化等围岩蚀变发育的部位。
(4)次生晕Au、As、Cu异常组合是寻找金矿良好标志,尤其在Au次生晕192ppb以上,Au、As异常组合好地段。
(5)地表分布有较多的铁染或褐铁矿细脉、石英细脉-大脉(地表常碎裂),常是指示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矿体的间接找矿标志。
根据目前认识,区内F1断裂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在矿区内约1500米长。
沿F1断裂带,Ⅰ-①和Ⅰ-②矿脉之间、Ⅰ-②矿脉和Ⅰ-③号矿脉之间均有金矿化的破碎蚀变岩出露,其深部应有金矿体存在,F1断裂带东段虽未发现金矿体,但通过加强地质工作,有望找到隐伏的矿体;矿区中部的F3断裂具有与F1断裂相似的特征,局部发育构造角砾岩,具金矿化,有望在局部地段找到金矿体。
笔者认为卓勒德巴依金矿矿区的地表和深部找矿空间都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地质工作,区内找矿潜力十分巨大。
参考文献
[1]魏荣珠.西准噶尔玛依勒山枕状熔岩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新疆地质,2010,(3).
[2]田培仁.新疆西天山北部构造演化及主要矿产的区域成矿特征,新疆有色地质研究所.
[3]米宝清.西准噶尔西南地区古海洋地壳与板块构造,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4,(10),137-148.
[4]张承杰,穆小平.新疆托里县卓勒德巴依普查报告,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