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亲历”充实科学课堂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化的“亲历”充实科学课堂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通过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即“亲历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保持科学兴趣,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实现《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在前几天举行的科学教研活动中,曾听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阳光下的物体。
在此课的探究活动中经历了二个环节,大致按以下环节开展探究:
一、同物体对光的反射有没有差异?
进行这一环节探究时,⑴张老师先让学生分组选取身边四种不同的物体,预测哪种物体反射能力强,并想出办法验证自己的预测,然后抽小组汇报、演示他们的方法以及探讨可能出现的困难。
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上自己挑选的四种物体和自己确定的方法去有阳光的地方分组验证预测。
⑶小组汇报验证结果,并依据结果评价自己的猜测能力。
二、同的物体对热的吸收有没有差异?
第二环节的探究安排:⑴张老师先出示黑、白两纸盒,让学生猜测哪种吸热强。
⑵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抽小组汇报、演示他们采用的方法,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讨论,大家共同解决。
主要探讨了:温度计如何固定?再分组准备好各自的实验装置。
⑶学生分组测量温度变化。
(结论汇报一课时内未完成)
在此课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张老师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学生“亲历”——猜想、探讨、实验实践活动中开展的。
比如:对四中不同物体反光能力强弱的预测,对黑色和白色纸筒吸热能力强弱的猜测,这都使学生亲历了对结论的事先预测过程;分组想出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就让学生亲历了实验设计过程;带上四种选中的物体去阳光下验证,在阳光下用温度计测验黑色、白色纸筒吸热快慢,这就使学生亲历了亲身实验实践的过程。
学生在多种亲历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由此让我想到了,要使科学课堂丰富起来,要使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浓厚起来,离不开“亲历活动”。
而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亲历活动并不是单一的,可以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
比如:上面提到的,张老师通过用工具——温度计的读数不同来探究黑色纸筒吸热快。
在我认为,温度计测量固然是种有效的科学手段,可是科学的探究有时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可能有时学生的身边并没有这些科学的测量工具,不妨多发挥学生自身的一些感官来进行。
黑、白色两种颜色吸热程度相差很大,其实这一温差学生用手也可以感觉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纸盒放在太阳下,过段时间后,让学生用手摸两个纸盒,去体会一下两个
纸盒的温度,或者干脆就来个就地取材,学生穿的衣服肯定有颜色的深浅,不妨在班级里找穿深色衣服和浅色衣服的两位学生,让他们在太阳下晒几分钟,再摸摸衣服感觉一下吸热情况。
这不仅方便,更大的可取之处在于:来自学生生活又可以反馈回生活,可以把探究的科学知识运用回生活。
由此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夏天该选深色还是浅色的布料做衣服?冬天又该选深色还是浅色的好?探究方法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亲历更充实,认识也更深刻。
在此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测黑、白色纸筒吸热情况及实验结果汇报)的教学中,张老师没有在一课时内完成。
评课时,好多听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怎样改进就可以把这一环节在课内完成。
张老师说:“下节课也是科学课,我让学生继续了上节课未完成的活动。
”在我认为,这问题不是很大。
记得曾有位专家提出:“在课堂内老师把该完成的都完成了,学生的疑问都解决了,这并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我觉得科学课更是这样,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学生经历的探究是有限的,不妨把未完成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课堂外去继续。
为了方便科学探究,好多老师都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这样学生就不用单枪匹马的进行,既然都有合作小组,为什么不发挥小组作用?有些课内完成不了的,何不让探究小组课外去进行?这不仅可以解决课内未完成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课外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探究活动并不仅仅是科学课堂内,是随时随地发生的这种科学意识。
亲历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在课外进行。
这就体现了亲历活动的“开放性”——“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课堂中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共同实施科学教育,让学生在更“开放”的空间里亲历过程。
如可以带学生外出考察家乡的水资源,考察空气的污染情况,可以进商场调查食品的安全性,可以参观污水处理设备,参观养殖场等等。
在这样的亲历活动中,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已经上升到了志趣阶段,这就是我们《科学》教育的追求!
总而言之,亲历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活动,也不局限于一堂课内的一些活动。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多元化的科学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地动手动脑探究科学。
让“亲历”充实科学课堂不仅仅在一课时内,应该贯穿于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甚至是学生的一生。